分享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8)(9)(10)

 timtxu 2018-01-02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8)


第一部分、各种外境模型的比较与拣择

佛学基本教理研究

此文略长 却有收获

2.2.3.时空的唯事件解释
2.2.3.1.时空概念的唯事件解释

不仅物质实体概念,在唯事件的解释下,时空概念也需要重新审视。在牛顿力学中,时空是坚硬的,在相对论中,时空是可以伸缩和弯曲的,而从唯事件的观点看,柔软的时空观仍然是不究竟的。时空概念也正如粒子和电子的概念一样,是为了解释刹那刹那的事件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是本来没有而人为加上去的,引入它的意义仅仅在于解释现象的方便。事件本身不仅不是物与物的相互作用,而且也不在一定时空结构下发生。所以,应该放弃时空观而以事件间的关系为基础,把时空还原为事件间关系。
从唯事件的角度看,时空的本质是什么呢?赵越尘在《从因果律看时空》一文中讨论了类似的问题。时间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有序性,其次是顺序间的可测度性,即时间有先后顺序,并且时间长短是可测度可比较的。空间也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广延性,其次是广延的可测度性。所谓把时间空间还原为事件和事件间的关系,就是要从事件和事件间的关系出发,找出具有以上特征的结构模式。
我们考虑一些事件ABCD……,事件之间具有依次引发的关系,也就是由A产生B,由B产生C,等等。如果每一事件唯一地由前一事件引生,并唯一地引生后一事件,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事件排列成一个序列,如 A→B→C→D→……。这个序列是有次序的,这个次序可以给出时间的一个基本要素——有序性。但是,仅仅这样的事件次序并不能给出时间的可测度性,因为ABCD之间还根本谈不到怎么度量长度。
事件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非常复杂的。上例中从因A演化到果D完全可能通过不止一条途径,比如,可以有并行的另一演化过程A→E→D。这时问题就来了,事件E与事件B、C之间,怎么分别前后次序?实际上,它们之间不存在前后次序关系。由于E、C是一起作用于D的,但E与C并不是同一事件,那么,E于C必然“并存”。这样的并存只能是某种“广延”。类同的,我们可以说明E与B也必须并存过,同样显示了广延性。空间的第一基本要素就这样显现出来。注意,我们这里谈并存的时候,并不说E与C“同时”。到现在为止谈两个事件的同时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广延的必要不是从“同时”而来,而是从“没有确定的前后关系”而来。
可测度性又是怎么来的?假如有些非常相似的事件反复出现,比如,A→B→A1→B1→A2→B2……,这里A、A1、A2……是非常相似几乎一样的事件,而B、B1、B2……也是非常相似几乎一样的另一类事件,那么我们说,这样的A→B系列构成周期,而这种周期可以用来度量其他因果事件的演化过程。实际上,人们就是这样度量时间的。
那么,这样的度量有“可公度性”吗?不一定,比如用心跳周期来度量时间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但这种周期显然不够稳定。在多种周期中我们可以选择最稳定的一种作为度量标准。怎么判断哪一个周期更稳定呢?如果只有两个周期那是无法判断的,可以以A周期为标准度量B周期,也可以以B周期为标准度量A周期,说不清以哪个为标准更好。在有多个周期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了。如果有A、B、C三个周期,比如,A是心跳,B是沙漏的漏完,C是钟摆的摆动,如果用A为标准度量BC,那么会发现BC都是极不稳定的,而且会同时变长或同时变短。如果以B为标准度量AC,那么不稳定性将变小,而且同步的变长变短会减少。如果用C为标准度量AB,则不稳定性更小。所以,在三个周期中C是最稳定的,最适合作为度量别的周期的标准。同理,更多周期存在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选择,找到最稳定的一个。实际上,人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找到更为稳定的周期作为世界度量标准的。
空间广延性的测度是类似的。如上述AED、ABCD两条链里,E与C并无直接关系,故而不可能确定相互间的时间顺序。但E、C都与A和D有关系,故EC间仍然有联系。所以EC间的广延性测度应该与ED、CD、AE、AB、BC间的时间测度有关。应该是ED、CD时间测度乘以一个系数再相加,或者AE、AB、BC三个时间测度分别乘以一定系数再相加。怎么确定这些系数呢?基本原则是“可公度性”,不管经由哪个路径,算出来的两点间广延性测度应该一样。在只有两条路径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可以有无数种系数选法,但在更复杂的情况下,E与C可能由多个事件共同引起,或共同引生多个事件,A和D只是其中的两个。比如,EC还共同引生X、Y……,于是有了EX和CX路径、EY和CY路径等等,所有这些测度结果都要求一样,于是系数就不能那么任意了。同时,XY……之间也需要广延测度,它们之间又会有很多路径,这些路径的测度结果也需要有一致性。当所有这些一致性要求都被满足后,系数的确定规则就不是任意的了。这样就得到了空间测度。
在实体模型中,两个事件之间有某个东西在一定时间内越过了一定空间距离,直接相关的两个事件间的空间测度系数就是这个东西的运动速度。比如,火车从甲站出发,运动一段时间到达乙站,甲乙之间的距离就是从出发到到达的时间乘以火车速度。在唯事件模型中不承认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东西在运动,比如电子枪发射一个电子是一个事件,屏幕上探测到一次碰撞是又一事件,两个事件之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一个电子从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所以唯事件模型只承认两次事件不承认有电子从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没有物体在中间运动的情况下,空间测度的系数就不宜称为速度,但在没有更好的词之前不妨继续借用。


系数除了与速度有关外,还要再乘以一定系数,这个系数与空间维度有关。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用速度加上三维的空间系数就可以达到广延测度的一致性,所以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三维的。可见,空间维度、事件的空间关系和速度都与广延性测度有关,是为了保证空间测度的一致性而引进的。
空间测度也具有相对性,要使所有路径的测度结果都完全一样也是不可能的。比如,时间标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时间标准稳定的条件下,其它因素也可能造成结果不稳定。故所谓不同路径的空间测度一致,并不是要求精确相等,而是要求误差在一定范围内。由于不可能绝对相等,所以,象标准时间周期的选择没有绝对标准一样,空间维度、空间关系、速度的选择也没有绝对标准,只有相对标准。因为多种速度和空间关系方案虽然都可以达到空间测度的相对一致,但误差肯定有大有小,总误差小的方案当然要优于总误差大的方案,而人们要找的空间测度其实是一套能使总误差最小的系数方案下的测度结果。
前面借助时间测度讨论空间测度,这主要是因为先说时间再说空间条理比较清楚。其实,时间与空间测度是不能分开的,不仅在测度空间时会遇到时间测度问题,在辨别时间周期和测度时间时也不可避免的也会遇到空间测度问题。所以,最终不是要分别选择一套能使时间测度误差最小的标准时间周期和一套能使空间测度误差最小的空间维度、空间关系以及速度,而是要选择一套能让所有时间、空间测度误差达到综合最小化的方案。时间空间测度是一个整体,要同时建立。
这样就用事件和事件间的关系解释了时间和空间。可见,时空象物质一样,也是为了解释事件间的关系而安立的,并非稳定不变的实体,其本质不过是表示事件间亲疏远近的关系而已。而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时空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所以,解释时空就还原为解释为什么事件之间的关系满足这一些时空约束条件。

………………………………………………………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9)

第一部分、各种外境模型的比较与拣择 
佛学基本教理研究

2.2.3.时空的唯事件解释 
2.2.3.2.事件之间关系为什么符合时空约束条件 
       那么,为什么事件之间关系会符合时空约束条件呢?回答是,事件之间关系并不完全符合时空约束条件,由于我们有选择的建构外境模型造成它似乎符合。第一,世界可能比我们所见的大得多,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个可以理解成时空结构的部分,还有大量不能理解成时空结构的部分就不在经验范围内了。第二,对经验范围内的现象,我们也只是选择了部分符合时空结构的关系加以认识,而不符合的被忽略掉了。第三,在解释这些经验时我们增加了一些“辅助线”,帮助我们把基本事实整理得更有条理。这就象天上的星星是一个个分离的亮点,为了便于记忆,人们在它们之间添加一些线,就成了大熊座、小熊座、狮子座等等。最基本的经验事实没有时空模型描述的那么丰富和精确,有足够的空隙和不确定性可以用来增加这些“辅助线”。辅助线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和基本事实冲突,发生冲突时我们也可以把那部分现象忽略掉。经过这样的整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完全符合时空约束条件的世界了。 
       时空现象的唯事件解释的优点在于,理论上它所需的前提假设更少,按解释同样的现象理论假设越少越好的原则,把时间空间解释成事件间关系也是有必要的。另外,现代科学也在实验上发现了不能用时空结构解释的现象,这就是超距作用。 
       一个物理学承认的超距作用的例子是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RP实验。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实验可简述如下。假设两个电子A和B由同一源中产生又同时发射出来,它们以同一线路但沿相反方向运动,同时假定整个系统没有自旋,则两个电子在任何直线上的自旋分量相加等于零,自旋角动量守恒。这有两种情况,要么是粒子A自旋+1/2粒子B自旋-1/2,要么是粒子B自旋+1/2粒子A自旋-1/2。根据量子力学,表达整个两电子系统的波函数不能完备的描述两电子中的任何一个,不能由波函数确切的知道电子A是否自旋+1/2或-1/2,对电子B也是如此。当对其中一个电子进行测量时,波函数发生坍缩,另一个电子的量子数也确定了,这一作用是超距的,可以大于光速。爱因斯坦本来想以超距作用与狭义相对论的矛盾否定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但以后的实验似乎表明,粒子间的纠结是存在的。 
       这种超距作用表明,有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在四维时空结构下解释的,而且即便增加时空维度,理论上讲超距作用还是可能出现。由此可见,时空结构只是一种概念工具,在一般情况下解释各种现象很方便,但在解释复杂现象时不够了。所以对时空做进一步的解释是有必要的。 
       通过把时空还原为事件和事件间的关系,唯事件模型的解释力将比实体模型强得多,很多原来很难解决的问题都有可能在这个框架下解决。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在这一框架下有可能得到解决,因为二者都包含唯事件的思想,在事件层次二者上可以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把时空还原为事件间的关系还可以使时空关变得更为丰富。因为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要比现有的时空观所允许的更为丰富,完全可以想象为了解释某些事件间的关系,时空不仅需要象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可伸缩和弯曲的,而且可能需要高维的、复合的(多个三维空间平行存在)、超连接的(多个空间连成超文本式的网状结构)以及更复杂的时空结构,乃至不能用一般时空概念想象的结构。可见,唯事件模型为我们更为灵活的认识各种现象提供了可能,它和生活性模型有着天然的联系。相比之下,实体模型更容易和僵化封闭相联系。

…………………………………………………………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10)

第一部分、各种外境模型的比较与拣择 
佛学基本教理研究

2.2.3.时空的唯事件解释 
2.2.3.3.常人时空概念的产生过程 
       常人时空概念的实际产生过程和前面的理论描述有所不同。要找到最优的时空测度方案是非常复杂的,按照一定次第确定各个要素是降低难度的有效策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最基本,是要先定下来的;然后是标准时间周期,关系到所有时间和空间测度,也很重要;空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影响范围较小,最后确定。空间关系和速度关系中,不同事件序列之间又有相对稳定和不稳定的差别,在确定时也应该按照从稳定到不稳定的次序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时空维度、标准时间周期都是基本确定的,人们一般只需要确定速度和空间关系就可以了。但对那些已经确定不必考虑的问题,人们常常淡忘了它们其实也只是一种选择,而在不知不觉间把它们当成绝对的,而产生绝对的时空维度、绝对时间等观念,进而把时空当成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 
       普通人建立空间概念的过程中甚至包括了更进一步的先决选择,也就是空间测度标准的选择。由事件和事件间的关系认识时间和空间则时间和空间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的整体。但普通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是先独立产生时间和空间概念,然后在这两个基础上产生速度概念。独立产生空间概念的基础是稳定不变的事物,人们可以用稳定不变的事物静态地测度空间关系,而不必考虑时间。当然,也需要通过比较挑出最稳定不变的来。比如,人们可以用米尺度量步距,一步是0.8米;也可以反过来用步距度量米,说一米是1.25步。选择哪个做标准是随意的,如果不引入别的事物,则说不清到底是用米尺为标准更合理还是用步长作为标准更合理。但如果再引入一个事物,比如,一张地毯,用步距度量,两次度量的结果肯定有较大差距,而用米尺度量则比较稳定,两次度量的差距较小。所以,米尺比步长更稳定,更适合作为测度空间的标准。人们就按照这种原则逐渐筛选出更稳定的空间测度标准。这样就建立了独立于时间的空间概念。 
       从唯事件的角度看,所谓稳定不变的事物本质上是一连串稳定延续的事件,用事物测度空间实际上是利用这些自我延续的稳定事件串简化了空间测度问题。这当然很方便,但这样一来就引入了稳定不变的事物的观念,成为比时空维度和稳定的时间周期更强的先决选择。如不能对此进行反思,容易产生更绝对化的时空观念。实际上,静态的空间概念是理解唯事件模型的一个重要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