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度论集注(796)——大小乘罪业观

 timtxu 2018-01-02
​大智度论集注(796)——大小乘罪业观

我的观点
三十三类菩萨涉及一个三业不净的问题,这就牵扯出来大小乘不同的罪业观念。

大智度论原文
“菩萨往生胜处”释义
B释菩萨三业不净
a舍利弗启问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论】问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识身、口、意恶业?
答曰: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异故不知。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1]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萨罪、非罪。
复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则为菩萨身口意罪。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问。
 
b释菩萨三业不净
【经】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缘。舍利弗。是名菩萨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悭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能除身口意麁业。
【论】释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萨,不见是三业,是为无罪;若见是三业,是为罪。
 
b1大小乘罪业观
声闻法中十不善道,是为罪业;摩诃衍中,见有身、口、意所作是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见,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
 
b2麁人麁罪细人细罪
麁人则麁罪,细人则细罪。
如离欲界[2]时,五欲、五盖为恶罪,初禅摄善觉观,为无罪;离初禅入二禅时,觉观为罪,二禅所摄义憙,为无罪;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
b3小乘人大乘人的差异
小乘人畏三恶道故,以十不善业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着心取相法,与三解脱门相违者名为罪。
以是事异,故名为大乘。若见有是三业,虽不起恶,亦不名牢固;不见是身口意是三业根本,是为牢固。是菩萨法空故,不见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悭贪相、犯戒相、瞋[3]相、懈怠相、散乱相、愚痴相。因无故果亦无,如无树则无荫。若能如是观者,则能除身口意麁业。
 
b4罪业与麁业
问曰:先说罪业,今何以故言麁业?
答曰:麁业、罪业无异,罪即是麁,不名为细。
复次,声闻人以身、口不善业名为麁,意不善业名为细。瞋恚、邪见等诸结使,名为麁罪,爱、慢等结使,名为细罪。三恶觉:所谓欲觉、瞋觉、恼觉名为麁;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名为细。[4]但善觉名为微细,于摩诃衍中尽皆为麁,以是故此说麁罪。
 
C除三种粗业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除身口意麁业?”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麁业。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十善道,不生声闻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麁业。”
【论】
a粗业、细业的区别
问曰:何等身、口、意细业,与相违者为麁?
答曰:如前所说者是。
复次,凡夫人业,于声闻业为麁:声闻业于大乘为麁。
复次,垢业为麁,非垢业为细;能生苦受因缘业为麁,不生苦受因缘业为细;有觉有观业为麁,无觉无观业为细。
复次,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为麁;若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但见三业处,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为细。
复次,有所见者名为麁,无所见者名为细。
b除三种粗业的修法
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不得身口意,是时则除三麁业。”
复次,初发意住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声闻、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诸善根,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除身口意麁业罪,名为清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