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王朝》之十六:计杀赵高

 梦想童年594 2018-01-02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大秦王朝》16计杀赵高 来自栾氏春秋 01:09

秦始皇的身后事

嬴政灭六国,一统江山,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自命不凡的他自命为秦始皇,妄图万世相传。他做梦也没想到,秦朝仅仅维持了短短15年仅历三世而亡国。

原因多方面,在用人方面,秦始皇也是缺少政治眼光的人,他重用赵高和李斯,是亡国的内部原因。他听信谗言,放逐了自己长子扶苏,发配了正直、干练的功臣蒙恬,已使秦朝大厦倾覆难支。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他自知时日不多,急令赵高起草圣旨书给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长子扶苏,速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


正直的扶苏一旦登位,自己就要完蛋。赵高深知这些,确实慌了。他一面扣押圣旨,一面拉拢丞相李斯。赵高了解李斯,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有方,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但是,出身微贱,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赵高颇费了一番心计断定: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为此,他。决定抓住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


果然多才缺德的李斯,为自保竟参与这丧尽天良的勾当,与赵高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李斯、胡亥相继被杀

胡亥即位后,赵高掌握大权,开始对秦始皇家族的屠杀。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不久,李斯终于被赵高罗织的罪名腰斩于市。悔恨交加的李斯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心知肚明而又心存侥幸。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李斯既死,赵高当上丞相,揽大权于一身,竟耍弄傀儡皇帝胡亥,演出了荒唐千古的“指鹿为马”丑剧。昏聩无比的胡亥,直到赵高女婿杀他时,才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可奈何,只得最后再眷恋地环顾了一下巍峨的宫殿,回想了一下昔日奢靡安逸的生活,咬咬牙,拔出长剑,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子婴所面临的烂摊子


胡亥既死,赵高欣喜若狂,匆匆赶到现场,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无奈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关于其身份,后有详细介绍)子婴。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明白了罪恶累累的赵高,决不会放过自己,充其量也是个短命傀儡帝王而已。此时,秦朝业已大厦将倾,毫无挽救可能,况且,赵高正在与造反的队伍联络,企图献秦朝而自保。不如先动手杀了这个罄竹难书的奸贼。


于是,他称病不朝。等赵高来探望、催促他时,事先埋伏好的兵卒立即包围了他,乱刀砍杀之。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子婴无力挽救内忧外患的秦王朝,在国之将亡时,宁亡国于刘邦,也不拱手让奸贼赵高篡权,采取断然措施,铲除罪不容诛的赵高,确实是亡国之君的惊天绝笔,让后世的儿皇帝、傀儡皇帝们汗颜。


在位仅46天的子婴,带印信降表,自缚其身到汉营投降了刘邦,后被楚霸王项羽杀死。

子婴究竟是何许人也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也就是秦王子婴到底是个什么来历。在后秦始皇时代,秦王子婴是个非常特殊的人,这个人的特殊呢?就听我刚才说的这四个字,秦王子婴,大家仔细想一想就有问题。第一,秦王。秦始皇当上皇帝以后,已经把秦王改成叫始皇帝,然后下面是秦二世,这个时候怎么又出来一个秦王呢?这是一个再一个,子婴。这个人我们前面几乎没有讲过,只在杀蒙恬、杀蒙毅的时候,子婴出现过一次,劝谏秦二世。


  所以这就出来了两个问题,第一,这秦王是怎么来的。第二,这子婴是什么人?我们要解释一下。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赵高把秦二世杀掉以后,其实赵高这个时候自己想做皇帝的,但是赵高看见大臣们都沉默,这个大臣们无言的反抗,让赵高感到心虚,所以他上那个大殿他都感觉汶川地震一样,地动山摇,椅子都坐不住,心虚到极点了,所以他不敢当皇帝了。

  他选来选去,选了一个人,但是他先立了规矩,他说过去秦始皇那个时代,不但拥有关中之地,而且拥有整个天下,那个时代叫做皇帝。现在不同了,现在秦国只有关中这一块,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已经被重新立国的六国所占领了。那就是秦国的土地,已经大面积的缩水了。既然土地面积缩水了,那这个皇帝就不能叫了,咱们还恢复原来的说法,叫秦王,这就是秦王的来历。


  第二个问题就是子婴。子婴是谁?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得回答,因为是子婴杀掉了赵高。根据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文献的记载,子婴的身份有三种说法,《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他是秦二世的侄子,这是第一种说法。《李斯列传》的记载,他是秦始皇的弟弟,这是第二种说法。

  另外《史记》的《六国年表》记载,他是秦二世的哥哥,三种说法。其中以秦二世的侄子这个说法最流行。大多数人都用这个说法,而且说这个侄子不是别人,说他是被杀死的公子扶苏的儿子。这样以来,子婴的身份《史记》司马迁的记载三种说法。那么哪一种是比较正确的呢?

  我们先说一说那个最流行的,就是秦二世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秦二世的侄子。秦二世侄子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这个说法有两点有问题:

  第一,年龄不符。因为他要是扶苏的儿子的话,我们可以算一算他有多大年纪。秦始皇是49岁,49周岁,50虚岁死的,我们就按50岁算。秦始皇50岁死,秦始皇多大生扶苏呢?生他的皇长子扶苏呢?历史没有记载,我们推算一下,就按17岁生儿子来算。那么17岁生儿子,那么就得16岁结婚啊,这个就差不多是够早的了,16岁结婚,而且17岁就生了扶苏了。


  那么这就意味着秦始皇跟扶苏的年龄相差了17年。秦始皇死的时候扶苏的年龄应该多大呢?因此是33。50减17不就是33吗?扶苏的儿子,我们再算一算,扶苏死的时候33,假如说扶苏也是17岁生儿子,生了个子婴,假如是这样的话,当秦二世继位的时候,你用33岁减17岁,秦二世继位的时候他那个儿子多大呢?16岁。秦二世就活了三年,那么他那个儿子19岁。

  这是最大的年龄了。假如说他是扶苏的儿子的话,就是秦二世的侄子的话,他只能是在秦二世被杀的时候他19岁。但是史书明确记载,子婴在刺杀赵高之前,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密谋,他和他两个儿子商量,商量好以后,把赵高杀了。你想想,他多大呢?他19岁。

  他19岁,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他19岁我们也按他17岁生儿子,他儿子多大呢?两岁,两个儿子,都算双胞胎,和他两个两岁的双胞胎儿子商量,怎么把赵高给做掉,这能成立吗?说不过去,年龄不符。因为史书明确记载,子婴杀赵高的时候,是和他两个儿子在一块儿密谋的,你要这样一算,秦二世侄子这个说法不成立。


  再一个,地位不称。赵高在立子婴的时候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说这个子婴在老百姓中间很有影响,子婴很有影响,假如子婴是扶苏的儿子,那么他只有19岁,他在老百姓中间有多大的影响?那也不过相当于咱们现在一个80后,甚至相当于一个90后,你说你在全国老百姓中间有多大影响?这不可能。所以二世兄子说,就是二世侄子这一说不能成立。

  另一个说法呢?说他是秦二世的哥哥,这话也不可靠。虽然是《史记?六国年表》明确记载的,它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何以苟活?就是他怎么能活下来,我们知道秦二世当了皇帝以后,他把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视为政治对手,都杀了,杀光了。为什么子婴能活下来啊?这是第一点,活不下来的。

  第二点,史书还记载,当秦二世要杀蒙恬、蒙毅的时候,子婴是挺身而出,劝秦二世不能杀,而且劝的话说得非常重。子婴怎么说呢?他说你现在要杀蒙恬、蒙毅,就像赵国的亡国之君赵迁,杀那个大将李牧;就像齐国的亡国之君田建,他杀他的忠臣,你想想,把秦二世比作亡国之君,他要是秦二世的哥哥,他不被杀已经是万幸了,他还敢说这样的话?而且说完之后,秦二世不予计较,没有追究责任。这个话绝不可能是秦二世的哥哥说出来的。

  那反过来也证明,这个人在秦二世的关系上是有特殊身份的一个人,他不可能是秦二世的哥哥,他要是他哥哥,要么被杀,要么小心谨慎的一句话都不敢讲,怎么敢说这么重的话?不可能。


  最后剩了一说,他是秦始皇的弟弟。这一说出自《李斯列传》。那么这一说可靠不可靠呢?我觉得有三点要提出来:

  第一,年龄相符。他是秦始皇的弟弟。秦始皇是50岁死的,他弟弟多大?至少40多吧?那么40多他的儿子多大?那差不多也是20多岁,他和儿子们商量杀赵高,这年龄上说得过去。

  第二点,身份相符。他向秦二世进谏的时候,话说的那么重,秦二世不计较他,为什么呢?很简单啊,这是他叔叔,他既然是秦始皇的弟弟,那就是秦二世的叔叔,他的身份在那儿放着呢,话说的再重,毕竟是他叔呢,他不敢轻易对他叔叔怎么样,这是第一。再一个,秦国的国君继承制,只有秦武王,爱举重的秦武王,他死的时候因为太年轻没有儿子,选了他一个兄弟继位。

  历来都是父死子继,弟弟是不能继承君位的。秦始皇的弟弟由于不能继承君位,所以秦始皇的弟弟最没有顾忌,因为我的身份不能当官,不能当国君,所以我不怕。你要是有可能当,那秦二世就盯上你了,就惦记上你了,那就麻烦了。因为你不能继承君位,那你就没有这种对秦二世的威胁了,所以说话就很随便了。他说你杀蒙恬、蒙毅,那就像赵国的亡国之君杀李牧一样,话说的再重,秦二世觉得没有威胁,因为他不能继承君位。所以我觉得,是他弟弟的可能性第二点的身份相符。


  第三点,声望相合。他既然是秦始皇的弟弟,40来岁,他在老百姓中间口碑好,人气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他敢于挺身而出,为蒙恬、蒙毅兄弟说话。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之下杀蒙氏兄弟的时候李斯是一句话都不讲,唯独子婴敢于劝谏,而且话说得份量很重,而且子婴是一个很耿直的人,敢于说话,敢于坚持正义。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老百姓中间有人气,有威望,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判断,继位的子婴,应当是秦始皇的弟弟,这一说比较可靠。这就我们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子婴是谁。

秦三世子婴计杀赵高

  那剩下来就是第三个问题,子婴怎么把赵高给杀了呢?赵高可是只杀别人从来不被别人所杀的人啊?子婴怎么杀的他呢?这过程其实既简单也复杂。

说简单可以这样讲,就是赵高在秦二世死了以后,自己想当皇帝但是又不敢当,他就选了秦始皇的弟弟子婴继位,而且把皇帝的帽子成秦王,然后叫子婴到一个宫中斋戒五天,斋戒五天以后,然后到祖庙中间,去接受皇帝的玉玺,来正式继位。然后子婴就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到那个宫中去斋戒了宫。到了宫中以后,这个子婴就在琢磨这件事了,他跟他的两个儿子商量,还有一个宦官,叫韩谈,他说赵高杀秦二世,本来是自己要当皇帝的,但是又不敢当,不敢的原因是怕大臣们杀了他,所以他现在立我,这完全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叫我到祖庙中间去接收那个玉玺,那就意味着到祖庙里他会杀了我。


这是一点,再一个我已经听说,赵高跟刘邦已经开始勾结了。这时候,刘邦已经从陕西的武关打入了关中,刘邦已经入关了。赵高已经开始跟刘邦已经秘密接触,他们两个商量好怎么办呢?赵高说,我帮助你把秦国给来掉,然后我来做关中王,关外的我就不要了。赵高和刘邦已经秘密勾结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子婴就决定要杀赵高了,因为我不杀他他必杀我,他叫我斋戒五天到祖庙去,我就不去,我要不去,他就会来,他只要来,我就有办法把他干掉,子婴就商量好。然后到第五天头上,五天斋戒过去了,该让子婴去祖庙的时候,子婴就是不去,铁定主意就是不去。然后赵高就急了,派几拔人去请,请不动,最后赵高来了,赵高一来,子婴就请他入宫。子婴就指使他的宦官韩谈把赵高给杀了,而且立即下令对赵高来三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