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记忆》:抹不去的悠远记忆

 麻雀695 2018-01-02


抹不去的悠远记忆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编者按:岁月匆匆,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小时候经历的很多事如过眼烟云,在记忆中早已模糊,而当年踢毽子的一幕幕时常清晰地在眼前浮现。承载着回忆的毽子,你,还会踢吗?


那时,没有专门的毽子。我们的脚渴望踢东西。踢石子当然没意思,踢足球很有意思,但是在我们生长的年代,我们还不知道世界上有足球。

不知谁发明了毽子,它被鞋帮弹起来,晃悠悠地飞起,飞到一点的高度,又晃悠悠地坠下,人的心也跟着起起落落,荡出无限的趣味来。

在乡下,每一样新鲜的东西都会在短暂的时间内成为时髦,并得以迅速的普及。为了一只毽子,所有的孩子都在观察,都在渴求,都在构思,都在计划。那个霜冻的明月之夜是难眠的。这第一夜,一些孩子的心里就有了答案。不用怀疑,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第二天的清晨,行动就开始了。有人去垃圾堆里扒鸡毛,要公鸡的,要漂亮的——或者是纯红的,或者是纯白的,或者是纯黄的,花色的也不错。这些颜色的鸡毛给人以美感,让拥有者如获至宝。早到垃圾堆的孩子就拣到如意的鸡毛。他们得意得不得了,姐妹两个,或者兄弟几个,忙从箱柜里找出久藏的铜钱,剪下妈妈纳的鞋底上的绳索,扎了鸡毛,系了铜钱,毽子也就做成了。这一个毽子所产生的效应,非同一般。它是小主人的荣耀,会令同龄的孩子艳羡得“眼睛滴血。小主人便可因此而趾高气扬,他想和谁踢就和谁踢。于是,禾场上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欢乐。这欢乐自鸡出笼儿开始,直到鸡入笼儿结束。



鸡是极其有限的,每家才两三只。一年到头很少有人杀鸡,所以要找到鸡毛也非易事。但是无论怎么说,毽子是不能没有的。踢别人的毽子哪能有踢自己的毽子开心呢!于是新的计划就产生了——拔活鸡毛。这计划虽说是残忍了点,但是对鸡也无大碍的,所以自然就推而广之了。于是,在寒冬的清晨,乡村还延续着夜的安宁,农家的屋子里猛地传开了鸡的哀鸣和扑翅声,这声音持续了一阵子,乡村就苏醒了。不过,狗还是懒得一吠,猪牛也蜷在草里懒得动弹。这哀鸣声终于结束,意味着鸡毛已经拔掉。幸亏只拔了数茎鸡毛,鸡依旧是活脱脱的,它的苦痛孩子们看不见,感受不了。所以孩子们就当它安然无恙。他们狂欢不已,瑟索着身子,挂着清水般的鼻涕,精心地做毽子。如此,村里的毽子就增到七八个,把他们的生活装点得斑斓起来。大家用不着猴着身子老守在火炉旁了,单凭这毽子就足以抵御冬的严寒。



然而,仍然有孩子做不成鸡毛毽。因为,家里没有公鸡,或者家里根本就没有鸡。但是没有鸡是一回事,没有毽子是另一回事。这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不然,这快乐是残缺的。就如同吃饭,人总不能老是依靠别人的施舍吧。所以,没有毽子的孩子还得认真的研究,认真的思考,想办法做出属于自己的毽子来。啊!在他们的小小的脑袋里,终于有了结果了——用塑料做!把塑料剪成一般的长条条。要是没铜钱了,也没问题,只要动脑壳,一切就能OK!这不,办法出来了——用纽扣!这下好了,空中不仅飞翔着杂色的鸡毛,还飞翔着纯白的塑料。

再后来,有人干脆发明了纸条条。转眼间,冬去春来,柳叶儿飘起来,豆叶儿绿起来,百花儿开起来。走在上学的路上,有人随手摘几片豌豆叶子,用草茎系了,就有了绿油油的毽子了。要是叶子被破坏了,也没关系,自有老奶奶们拾去喂猪。


还有蓖麻叶的,柳树叶的,总之所到之处,都有毽子产生,都有快乐产生。

还好,毕竟没人用花做毽子。大概孩子们也怜花惜玉的。要真是那样,不知有多少的花儿朵儿嘤嘤的哭呢!










征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