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华和莫言都是天才型作家

 七老爷施政 2018-01-02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上周五下午(2017年12月29日),由本报大皖新闻客户端徽派栏目联合合肥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淝河镇人民政府承办的辞旧迎新文学讲座,特邀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徽大学王达敏教授开讲《从余华到莫言》。王达敏教授从两人的文学起点说到转折直至文学高峰,以精深的学术研究辅以趣味盎然的故事,把从先锋到新写实主义的脉络梳理完整,同时发散到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和忏悔的主题,让听者获益匪浅。

两人几乎同时出道同时出名

“这个题目是不通的,余华和莫言是同时代的作家,差五岁,几乎是同时出道同时成名,一南(浙江)一北(山东),余华是1983发表第一篇小说,莫言则是198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余华成名作是1986年创作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而莫言到1985年时,很多好小说都已经出来了,包括《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王达敏教授说起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两位优秀作家,可谓如数家珍,“余华的代表作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如果把这两本拿掉,那就不必谈余华了。”王达敏认为,这两本书约27万字,奠定了余华在文学界的地位。“12万字的《活着》肯定会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余华32岁的时候代表作就出来了。”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靠《红高粱》和《蛙》,“莫言知道一个人一辈子干不了几件事,所以他一直盯着小说不放。莫言一直推一直推,2017年他出了一部话剧,两篇短篇小说。”

在王达敏看来,余华和莫言都是天才型作家,但余华兴趣广泛,1995年之后余华应《读书》主编汪晖之邀开始写文学评论,结果写完一篇发给汪晖,“汪晖看后说你这是中国最好的文学评论,受到鼓励之后,余华就开始大量阅读西方名家作品,每研究一个作家便写一篇评论,写了两本这方面的书,一直写到1998年左右。余华写的音乐评论也被作家和学者们称好。我说坏事了,果不其然,他后来的长篇小说便写得非常艰难。”王达敏觉得,余华除了是才子型作家,也是灵悟型的,但注意力的过度分散导致他后来《兄弟》出来之后褒贬不一,“我对这部长篇提出了批评。”王达敏介绍说,当年有朋友和余华说起自己,余华听后肃然起敬,“说明他看过我的东西。《余华论》的反响还是不错的。”

都是通过写作改变生存现状

王达敏教授以余华研究在学界著称,但他直言,“一辈子就研究一个人,我不行,我不能押在一个作家身上。”在他看来,余华和莫言都有很好的文学天赋,“想当作家的大有人在,写不出东西,只能研究。想到余华和莫言会叹气,他们刚开始写作时只有中学水平,这说明后天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有一个隐形的东西,(那就是)天赋在里面。”王达敏教授说,余华小学四五年级就遇上政治运动,1977年高考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卫生学校毕业后当了牙科医生。他看到有一个人老在镇上晃荡,问他是做什么的,怎么不上班,对方说自己在文化馆工作,每天晃荡,也是他的工作。还有这么快活的工作?余华想进镇文化馆这才开始写作,当时国内各大刊物都处于稿荒状态,余华投稿竟然第一篇就发表了,“后来又写了一篇小说给《北京文学》,北京打电话来让他去改稿,消息传开后县里人惊讶无比,他就不再拔牙了,直接进了县文化馆。”

“而莫言呢,从小家里很穷,他那时候觉得一日三餐能吃到肥肉馅的饺子,已经是皇帝过的日子了。他后来通过写作也达到了这个目的。当时很多作家,希望通过文学写作改变生存现状,这动机一点都不崇高。但在成为作家以后再去追求崇高也是可以的。”在杭州,余华朋友买到了一本小说《卡夫卡小说选》,余华看了后很吃惊——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让朋友把这本书转让给他,“中国的先锋小说作者都是从阅读卡夫卡开始的,余华用厚厚的《战争与和平》,换来了朋友手中薄薄的小册子《卡夫卡小说选》,看后恍然大悟,于是写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上世纪90年代初,余华小说创作开始转变。很多作家转不过来,“余华不露痕迹,便转过来了。跟现实达成和解,把人当做人来写,他写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其实《活着》出版的93年,陕西《白鹿原》《废都》等有五部小说打向全国,95年《许三观卖血记》遇见《长恨歌》,机遇都不是很好。直到后来得了卡佛文学奖,余华才火起来。他是国外先火,才火到国内的。”

评余华《活着》

充分的人道主义——保全生命

2000年前后,谢有顺等人批评余华的《活着》,说主人公福贵人生中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他苟活着,那是阿Q精神,是没有意义地活着。“我觉得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我就认认真真在2003年写了一篇文章,表达我对《活着》的看法,我是期望有人反驳我的观点的,但是我没有等到。”在学校,王达敏为了说服同事和自己带的研究生,他继续一篇接一篇地写余华,结果写着写着,一本书就在向他招手,这便是《余华论》的由来。“福贵活得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是不是苟活,依然没有定论。余华的力道偏一点点,就两说了,以余华的年纪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其实当时很多批评都是启蒙的观点,觉得遇到困难和危难的时候,人要站起来反抗,但我觉得要给人留下生存空间。”

“余华的作品,放在文学史上、放在世界文学史上来看,意义就凸显出来。文艺复兴之后,神的地位越来越低,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工业革命,人的地位达到顶峰了,觉得人能征服一切。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人类,有现代派作品、存在主义哲学,这是一条线。还有一条线,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几千万人死亡,之后对人的尊重得到改善了。”王达敏觉得,余华的《活着》就是在说底层百姓面对苦难和死亡,如何保全自己。“王安忆说,《活着》是写英雄的。这本书体现了余华对生命的尊重。人在无可反抗、反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时候,保全生命,是充分的人道主义。——这是我批评余华作品的要义。”下这样的结论,王达敏表示如果把眼光投到西方,自己心里是有底的,因为一连串这样的作品摆在那里:《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和《钢琴师》,“那种情况怎么反抗?好好活着。我认为我把余华最好的东西发掘出来了。”

评莫言作品

把人当成人来写——不脸谱化

王达敏认为,余华自打推出《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而莫言自打《透明的红萝卜》和《白狗秋千架》开始就把人性打开了,“他们俩起点就不一样。”  王达敏表示,莫言86年的《红高粱家族》是赌气,当时正在读书的莫言,听了老同志“没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写不了战争”的论断之后,站起来讲了一句话: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可以写战争,“他很快就写出了《红高粱》。这是一种颠覆。于占鳌,成了土匪又成了抗日英雄,土匪写成好人。”随之而来的上世纪90年代初,贾平凹有四部写土匪的小说,苏童也写过土匪,《白鹿原》也写土匪。

1995年《丰乳肥臀》源自美术欣赏课上来自母系社会时期的一尊雕塑,“哺乳的工具和繁殖的工具,那时的人对丰乳肥臀充满了崇拜。莫言想到自己生了八个孩子的苦难母亲。他用了90天时间,小说一气呵成,一个母亲不断生育,他养育着不同派系的后代。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是最人类性的呢?丰乳肥臀,母亲和大地是永恒的。”王达敏表示,莫言的文学观念是这么一句话:“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不能把人脸谱化,总而言之,把人当成人来写。

评忏悔小说

《蛙》《古船》都讲忏悔——没到巅峰

在完成颇有见地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之后,王达敏开始思考,之后做什么?在研究莫言的日子里,他想到要讲忏悔。在王达敏看来,《蛙》是难写的,甚至解读都是困难的。王达敏认为,19世纪人道主义和忏悔主题的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巅峰,至今无法超越。“中国的《古船》 《水在时间之下》《黑骏马》和《蛙》都是忏悔小说,忏悔是主题。我认为忏悔小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罪认罪,第二阶段赎罪,灵魂的搏斗,第三是人性的复活。中国最好的(忏悔)小说只走到第二个阶段。”

“莫言自己最喜欢的是《生死疲劳》,写土改时期的小说还有一部张炜的《古船》,虽然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但陈忠实写《白鹿原》也是受到《古船》的影响。张炜的偶像是托尔斯泰,《复活》他每年要读两遍。先锋之后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方方是最好的,如果新写实主义选出一篇小说(代表作),那就是《风景》。方方在近期小说里,对历史的思考是相当深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文  陈群/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