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屈杰: 论“止咳专方”止嗽散

 安歌_ 2018-01-02




清代著名医学家程钟龄,勤学善悟,以佛理通达医理,对于中医学贡献颇多,其所创立的止嗽散、消瘰丸、月华丸、生铁落饮等是疗效比较可靠的实用方剂,200多年来,深受医家好评。本期,我想和各位同道简单分享一下本人对止嗽散的体会。


一、止嗽散创立的背景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经建立了外感咳嗽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设专篇讨论咳嗽上气病。但是仲景所创立的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黄汤等用药以辛温发散为主,辨证得当,效如桴鼓,用之不当,病情加重。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旳立论背景以寒邪损伤阳气,阳虚气化失司,寒饮犯肺,痰阻气滞,肺失宣降为主,自然用药霸道了一些。


总的来说,仲景用药的配伍十分精妙。止咳平喘,不离麻黄、杏仁、半夏,化饮不离干姜、细辛、五味子,清热不离石膏,保脾胃功能不离生姜、大枣、甘草,配伍法度还是很严谨。但是中医学发展到宋代之后,部分医家认为“古今气运不轨”,另一方面,也有医家对于使用仲景方剂出现畏惧,甚至不自信情绪,认为“麻桂之剂,为虎狼之药”,过分担忧经方的副作用。这些是非过错,暂且不论,这样的现象古今都有,现在也有临床上从来不用麻桂之剂的医生。这些是学术理念和用药习惯的问题,无可厚非。


仲景治疗外感咳嗽的思想和用药对于后代影响较大。后世的三拗汤、华盖散都可以看到经方的思路。但是“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临床上有些咳嗽,用经方可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常见的“风咳”不少患者感受风邪后,出现长时间的干咳少痰,感冒症状轻,甚至没有,咳嗽重,长期不解,辛温发散自然不适合。针对这种情况,清代医家程钟龄,苦思多年,创立了止嗽散。


二、止嗽散的理论依据和组方特色


《医学心悟》认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大概意思就是说,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多种,不要一味止咳,而应该审因论治。所以程氏把止嗽散作为各种咳嗽的基础方灵活加减,应用自如。


比如外感风寒咳嗽,止嗽散加苏叶、生姜以宣肺散邪;痰湿咳嗽止嗽散合二陈汤;燥咳以止嗽散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润燥;内火咳嗽用止嗽散加栀子、郁金、贝母、香附等。程氏认为其所创立的止嗽散可以治疗各种咳嗽,特别以外感风咳为主,并解释了其机理,认为用药治病不在乎药物险峻,关键要能专注病机,肺病咳嗽有这样几个特点。肺属金,遇寒咳嗽多,遇热也咳嗽,不耐寒热,治疗不能妄用“清凉酸涩之剂,以免闭门留寇”用药重在宣肺祛邪,但是用药以温润和平,不宜过寒过热。自己体会,程氏生活在安徽,南方冬季气候不如北方严寒,再加上南方人体质较弱,所以用药平缓。


止嗽散药物组成有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原方为散剂,现代常用汤剂,便于加减。这个方子组方一改辛温峻猛的外感病用药特点,方中药物平缓。其中桔梗、甘草利咽,荆芥、陈皮宣肺理气;紫菀、百部、白前润肺止咳,组方十分精妙,深受后代医家,特别是儿科医家喜欢。


三 、应用体会


止嗽散虽然缓和,但是不要小看其疗效和加减。近10年来,我用止嗽散治疗过的难治性咳嗽不胜枚举,效果也比较好。特别是现代医学,打针、输液治疗无效的咳嗽,应用止嗽散加味能收到较好效果。


外感风寒,止嗽散宣肺散寒力量弱,需要加入三拗汤增强疗效;痰湿咳嗽,化痰力量不足,常加二陈汤疗效较好。有时候,外感咳嗽,咽喉干痒不舒服,痰少质黏,需要加入黄芩、贝母、射干以清热利咽。咳嗽久治不愈,还有考虑痰瘀互结。


有一次,治疗一男性咳嗽,其自诉干咳少痰多日,屡治无效,阅其处方,有二陈汤加味者,有止嗽散加味者,有小柴胡汤加味者,查其脉证,考虑风咳。果断以止嗽散加地龙、葶苈子、当归、贝母、半夏、杏仁,药量较常规增加,2剂痊愈。这说明临床上有时候辨证很重要,但是用药经验和体会更重要。风咳日久可以是肺燥气阴不足,治疗宜加知母、贝母、麦冬、柏子仁、胡桃仁,治以辛润;也可以是风咳日久,痰瘀阻滞肺络,治疗应该加入化痰化瘀,个人体会地龙、葶苈子、半夏效果较好。


总之,止嗽散作为止咳专方,大有学问,临床若用之不效,不要轻易气馁,要善于总结思考。药物剂量也很关键,原方剂量太轻,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可为明医。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