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宋代御医最高领导是翰林太监管着御药院

 适应期 2018-01-02
 两宋时期特别是北宋,是中国医学史上的辉煌时期,除了前代医学发展的铺垫作用,宋代帝王对医疗的高度重视,也是这一时期医学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

  北宋在中央设置了翰林医官院。翰林最早在唐朝已经设立,翰林院招募有识之士,是为国家储备人才的地方,这些翰林学士以文学擅长,主要是为皇帝草拟诏书。而到北宋时期,翰林院的权力逐渐扩大,主管天文、书艺、图画、医疗四局,翰林医官院掌管着为朝廷提供医药、派遣御医、选拔人才、编纂医书的重要职能,是宋代医疗的最高管理机构。公元1078年改名为翰林医官局,但在职能上没有变化。

  翰林医官院初建时期,定员在140人左右,但后来管理不善,冗员大增,最高的时候竟然达到1000多人,经过减员,逐步缩小了编制。医官在宋代刚开始为武阶,后来改为文阶,共有14阶: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为从六品,是官职最高的;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为正七品;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翰林医正为从七品。之后又添加了8阶,变为22阶:包括翰林医官、翰林医效、翰林医痊都为从七品;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都为从八品;翰林医学为从九品,是最低者。现在人们习惯把医生称为“大夫”,这大约从宋代就开始了。

  这个时期的御医都是从翰林医官中进行选拔的。对于翰林医官的录用,首先要具备年龄在40岁以上、必须经过正规医学知识学习的基本条件,才可以参加经义或方脉用药的录用考试,通十分为满分,通六、七分以上者就算合格,可以进入翰林医官院。南宋宋孝宗时,曾经下诏,从民间征召名医,由各地方保举医疗人才,经初试合格者,参加第二年的省试,从省试合格的人里面,五人选一名,作为候补医生,这些候补医生还要再参加一次省试,依然是从合格者中五人取一名,成绩为八通的可以进入翰林医官院做翰林医学,六通的则可以做翰林医候。




  宋代撤销了隋唐时期专为太子设置的药藏局,翰林医官院下设的机构主要有尚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和保寿粹和馆。

  尚药局隶属殿中省,负责宫廷的所有御药、和剂,由典御、奉御负责管理,下设医师、御医、医正、医佐、药童、药工、掌库、库典、直史、书吏、贴书等等,人员配备齐全,从管理层、医生、制药、库房、病案整理等负责人员一应俱全,已经成为一个完备的宫廷医院。尚药局的医生都是皇帝的御医,因此挑选十分严格,要经过翰林院的考试,皇帝亲笔御批之后才能进入尚药局供职。医疗的惩罚制度在宋代也非常严酷,如果御医治疗疾病没有效果,一般都要被罚款、撤职,甚至有可能被流放。

  御药院是宫中的御用药房,掌管宫内药品的采购、保管、加工制作等,设有典御、药童、匠等岗位。皇上吃的药直接由御药院制成后试尝,然后进给皇上,因此责任也非常重大,直接管理者又增加了由内侍省派来的太监,由他们进行监察,检查最后的成药和处方上的分量、调剂方法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药理,稍有差错,御药院的御医就会被处以绞刑。宋代,皇上外出巡视的时候,尚药局、御药房也要派人随行,每次一去就得跟着二十多人,以备皇上在巡视途中生病之需。御药院还有一个职责是为皇上制作禁方,这些禁方是历代宫内秘不可宣的药方,御药院炼制成功后,把这些秘方整理好,后来的《御药院方》就是我国的第一部皇家的御用药方集。

  太医局则发展成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设有提举、判局、教授、医学博士、助教等。他们是从翰林医官或者从太医局毕业的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学生一般有120至300名,北宋对太医局进行了改革,不再隶属太常寺,提举、判局这些管理者也必须由医家充任。专业上分为方脉、针灸、疡科三个专业,其中包括了九个分科。

  保寿粹和馆主要是给宫中的人们进行养病治疗的地方,建于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年之后被撤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