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电影电视剧看多了,对里面的套路也就耳熟能详了。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这时主审官就会宣布: 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 然后,多半会出现一个“刀下留人”的神转折,或是上演一场“劫法场”的精彩戏码。 这种情况在明、清剧里出现最多。 除了影视剧,许多小说也有这样的情节。《水浒传》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里,梁山好汉在午时三刻的千钧一发之际,将宋江和戴宗从法场劫走。 是不是说明,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 波叔可以告诉你:不是。 其实,午时三刻行刑,是当时官府的惯例,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那么“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奥妙?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 在古代,一天被划为12个时辰,也就是说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小时。 按地支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这12时辰又划为100刻。 “时”和“刻”的换算比较麻烦,就是每个时辰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加上三刻,就是将近正午12点,如果要算精确一点,就是中午11时43分12秒。 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 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 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 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 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 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似乎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 既然午时三刻不是法律规定的斩首时间,那什么时候才是? 大家可能听过“秋后问斩”的说法,《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记载。 斩首是关乎人命的事情,当然要严肃处理,所以时间的规定,是要严格遵守的。 明朝有规定,如果有人在立春后或秋分前处决犯人,是要被打八十大棍的。唐朝也有规定,若不是在秋分和立春之间行刑,只有等到来年了。 除了规定季节,日期上也是很有讲究的。 唐宋时的法律规定,除了每年从立春到秋分,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二十四节气日,每个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杀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执行死刑。 排除了那么多,好不容易等到一个适合的日子,还要尽量选在午时三刻,你说这事有多磨人? 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犯人都是集中起来一起行刑的,这样刽子手们的时间会很紧迫,任务也很重。 讲完斩首的时间,顺便提一下地点。 在徐克版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里个情节,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英语,教到woman这个单词的时候,黄飞鸿听成了“午门”,他埋怨道:午门不是砍头的地方吗?这个词不吉利。 午门是哪里? 你从天安门进入故宫,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它由墩台和城楼两部分构成,平面呈凹字形,形成“阙”和“观”的规制。 午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所谓“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里。 然而,“午门斩首”只不过是讹传而已,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因为,午门是国家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怎么可能在这里杀人? 之所以有午门斩首一说,可能是人们将斩首与另一种刑罚混在一起了,那就是廷杖,通俗来讲就是打屁股。 自明朝中期起,就出现在廷杖,被施以杖刑的罪人,偶尔有当廷施杖的,但大多都拉到午门外执行。 而真正施行斩刑的地方,是市场。明代是在西市,清朝是在菜市口。 这种地方人多,吓着老人孩子怎么办? 其实,人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之所以选在菜市口处决犯人,波叔觉得有几个原因: 1.这种地方熟人多,中国人爱面子,加重罪犯的罪责感和愧疚感; 2.人流量大能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所谓以儆效尤; 3.这种公共场合够乱,方便同伙来劫法场,顺便一网打尽; 4.南方许多地方的菜市场就在江边或河边,完事后方便冲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