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的灵魂——抚琴听者知音

 北斗书斋 2018-01-03


流水 - 管平湖 来自七弦古琴网 07:33


《琅琊榜2》终于来了,这种满心憧憬自然是来自于首部的成功。原剧作中精致的构图,古朴典雅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古装剧中难得的庄重婉约。对于续作能够延续一贯的制作精良,是毋庸置疑的——其实对于大众来说,他们对于巨作的审美其实不是在于画面,而是在于剧中的那个人:


诗里所云——“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这样的麒麟才子,让对人生经历有着独特理解的胡歌演绎得极到位,有着“鸟栖鱼不动”“七弦为益友”的高雅,独一无二。这样我们也能理解当初为何《红楼梦》在拍摄前对演员们进行培训,最后一群女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具备了人物的“魂”才能把剧作演好。看了原剧作多遍后,哪怕续作中的演员再如何美丽、帅气甚至不乏“小鲜肉”,我们依旧相信,世间有很多人,他们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纵然时间流转,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人生得一有趣知己是一幸,生而修一有趣灵魂是最好,也最为难得。毕竟,清纯的面容可以妆点,温润的气质需要一段时光和一段文化的浸透。那么如何才能修得?


《琴操》中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的说法,所以历代人们都延续这种观点,认为琴的创制,就是为修身“正心”的。汉代时文人明确提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唐代司马承桢《素琴传》:“琴者,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弹琴的目的就是要求在抚琴过程中达到扶正祛邪、陶冶性情的效果,使人在弹琴的过程中得到趋于完美的人格修养。




宋朝文人苏东坡曾写过人生最雅十六事: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古人很有智慧,雅趣之人会发现人间处处是趣:享受自然是趣,有客相伴是趣,放任随心是趣,而最后苏轼提到抚一张琴,许是素琴亦可;有知音在侧,许是偶然相逢,遥听亦可,便又有了“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的佳话。


琴人最能懂趣,趣人最能知琴。心到忘机便是仙。琴能得趣任无弦。


《晋书·列传第五十》记载了东晋王徽之的故事:好琴的王子猷大雪之夜看到茫茫雪景忽然觉得,要是有人和自己一块弹弹琴不就更妙了吗?于是马上叫人备船,去找会弹琴的朋友:戴逵。王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同样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结果如何并不重要,享受快乐的过程就好,不为弹琴的“弹琴”,然而趣已然得于心中——这才是真正的琴人吧。



都说酒逢知己,棋逢对手,是人生乐事。琴逢对手,才是人生一大乐。战国时的齐威王继位之初是一个狂纵无度,对于朝政大事不闻不问的昏君。只一爱好,经常独自关在后宫内抚琴自娱。有位高明的琴师邹忌走进皇宫拜见齐威王,要求为齐威王抚琴。


“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邹忌用弹琴之理说服了齐王励精图治,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代名相。这样的“雅说”远胜于那些或逆耳或顺耳的“忠言”劝谏,若非琴师邹忌的“善鼓”,若非齐王作为听者的“善悟”之心,又怎会成就君臣之间这段千古佳话呢?一张琴成就了一位贤臣、一代明君、一个强国、两位琴人共同的理想。


琴者,实则仁者也;琴德,也便是仁德。嵇康《琴赋》有:“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他在赞颂古琴琴德之高深难及的时候,何尝不是在说做人要达到至高的德之境界之艰难。《素琴传》中举古代圣贤孔子之例,说明琴德与君子之德相契合:“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而弦歌不辍。原宪居环堵之室,蓬户瓮牖褐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是知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一方面,习琴有助于人之德性的滋养提升;另一方面,倘若是无德之人,即使其有较高的操琴技巧,也难以达到至上的琴境,因为他有违琴德。也就是说,琴虽然为养德之器,但本身也凝聚了德性之士的涵养。



琴自古至今早已不再是一种音乐载体,它还代表着文化倾向,文人精神。就连音乐发展达到巅峰的唐朝也对古琴有着独特的推崇与信仰。例如白居易,这位嗜酒、吟诗的香山居士曾写过数十篇与古琴有关的诗词。其中无不体现他生活中的情趣,寄情于琴,超凡脱俗,得意忘形,自我陶醉,追求意趣。《琴史》中记载他“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先拂酒罍,次开箧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一曲作罢,兴致盎然,又“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放杯自娱,酩酊而後已。”从这些描述中,看的出白居易对琴一往情深,他也曾自言与琴“穷通行止长相伴”。高山峻岭之上,茂林修竹之间,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以弹琴抚弦为自娱,于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的情态,在历史画卷中得以尽情展现。


在古人眼中,士大夫当“左琴右书”、“无故不撤琴瑟”。琴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因它能够“感人善心”;在人们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总是有琴相伴。现世浮华中的我们,何不奏一曲古琴,烹上一盏清茶,邀上三、五好友欣赏交流?人生能得雅趣如此,吾愿足矣!




傳承古琴艺术 弘揚傳統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