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伟天英 2018-01-03

编者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朴树演唱《送别》

1

最近朴树在录音棚里翻唱《送别》,当音乐缓缓响起,朴树唱着唱着突然失声大哭,一度哽咽失音。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演,因为他泣不成声。而最后,突然碰到的话筒引起的短暂啸叫,仿佛是麦克风在代替他哭出了声。

他曾说过此生若能写出这样的歌那死而无憾。44岁的朴树,经历了太多的送别,2013年好友吉他手陈鑫因胰腺癌,永远离世。朴树说唱起这首歌时,便想到了他。所谓的长大成人,也许就意味着会逐渐失去各种各样的事物。朴树如此,我们亦如是。

2

一首《送别》唱出了我们在深夜才敢展露的脆弱,所以我们动容。而这首歌曲的背后也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李叔同

林语堂曾评价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前半生,他爱戏如痴,爱音乐如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也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他爱西洋画作、爱话剧、爱作诗句歌词……也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了极致。

39岁那年,他受了皈依,后半生和红尘断绝,不再回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佛法伴随了他的余生。观弘一法师一生,孤云野鹤,行走南北,而在他往生前,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李叔同 著 译林出版社

3

说起《送别》,就不能不提《城南旧事》。这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集,书中两次提到李叔同的学堂乐歌《送别》。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关维兴的水彩作品《城南旧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城南旧事》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林海音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样一部安静的小说,它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那些点缀在英子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就这样匆匆远离。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我们的朋友,家人,旧时光里的自己,在哀叹离伤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悄悄的长大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那飘逸在童年角落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或喜或悲。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请不要为了那业已消逝的时光而怅惘,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安之若素吧。

4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吴贻弓导演把《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享誉海内外,其“送别”插曲也随之唱遍全球华语世界。

其实这首歌的曲子并非李叔同所作,而是出自美国人John Pond Ordway之手,歌曲原名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人犬童球溪对其重新填词,并取名《旅愁》。李叔同先生在留学日本期间听了这首歌,很是喜欢,填了新词,并将歌名由《旅愁》改为《骊歌》(又称《送别》)。由于由李叔同填词的这首歌很符合《城南旧事》主题情调,林海音便在小说中引用了它。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随着影片中小英子心境的变化,歌曲《送别》都会有些许不同的味道,而片尾那段近五分钟没有对白只有音乐的画面堪称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正如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那样:在《送别》的背景音乐声中,小英子坐在大车上离开了旧家。一颠一簸中,故居、故人、旧日时光都一步一步的远去了。那颗纯洁无暇的童心,终于在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了“告别”的况味。

5

从前读汪国真的诗,会安慰自己“别离是为了重聚”。如今长大了,读了许多关于离别的书,才知道有些别离,是没有重逢的。

《小王子》经历了三次别离才明白,无论是与最爱的人分手,从此成为路人,还是在面对父母的离开,朋友的离散,自己的青春,我们都希望时间定格,永远停在那里。其实,每一次的告别,都无法改变,也无法避免,我们在这些告别中,学会了接受,也学会了与自己握手言和。

《小王子》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法] 圣埃克苏佩里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在这个不习惯说再见的世界里,梁实秋说“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痛苦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祝,一切安好》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丰子恺 / 梁实秋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与不同的人分离,其中最痛的大抵就是与父母分别。我们不断对着他们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要追回拥抱却又不敢声张。就在某一个瞬间,我们发现父母已经老了,过去的时光原来已经无法追回。

《目送》

一首《送别》曲,为什么每个唱它的人都哭了?

龙应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这本光阴的小书中,写尽了人生中的失落和放手,写出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才恍然明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说了这么多的别离。愿我们都能珍惜所有的相遇,也尊重所有的失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