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乡愁,把年轻人“招”回家·台州晚报

 窗前有树905 2018-01-03
黄岩宁溪乌岩头文化礼堂
留住乡愁,把年轻人“招”回家


    一走进黄岩宁溪镇乌岩头村,一种浓浓的古风乡韵就在你心中荡漾。村庄因一块静卧的乌岩得名,村里又遍布古寺、古桥、古树、古道,还有古路廊……

    2015年,乌岩头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基调,在不改变古村落原始格局的基础上,建成集文化传承、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式文化礼堂。

    乌岩头文化礼堂由民俗博物馆、乌凤阁、添秋轩等部分组成,丰富多彩的礼堂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儿。

    名片:

    乌岩头古村落位于宁溪镇西北角,村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6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8亩,该村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是个鸟语花香、适宜居住的清幽之地。现全村共90户,近300人中,有89户为陈姓。乌岩头文化礼堂于2015年建成,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

    一份守得住乡愁的民俗文化遗产

    乌岩头文化礼堂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韵,红木梳妆台、雕花书桌、镂空木雕装饰串厢扛、插屏玻璃彩画装饰镜……每一样精美的老物件,都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制作水平。

    黄岩宁溪镇宣统委员余园园介绍,该文化礼堂推出了农耕文化陈列馆、书画摄影走廊、民国印象展示厅等民俗体验阵地,成为村里人聚集活动的好地方,它是一份“可以守护并能找回乡愁记忆”的民俗文化遗产。

    文化礼堂展厅内,一张气派的漆金木雕三湾床吸引了记者的视线,这是村民陈益敏捐的。

    据介绍,这张床是陈益敏母亲当年的嫁妆,整张床油漆颜色鲜艳,木雕图案有花有鸟,十分精巧,展示了民国时期家具的建造水平和黄岩漆金木雕的高超工艺水平。

    据了解,文化礼堂刚建成时,村民拿来了自家的碗、盆、壶等家里的“藏品”,为文化礼堂展示厅“添砖加瓦”。

    “文化礼堂带动了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村民们先后捐赠了上千件物品。”文化礼堂管理者陈超说。

    把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春天到,春耕早,诵读诗书也重要,乌岩头耕读仪式现在开始……”每年春耕时节,乌岩头都要以“留住乡村记忆、传承耕读文明”为主题,在文化礼堂开展耕读礼仪活动。耕读仪式再现了农村淳朴乡风民俗,给村民带来很大的教化传承作用。

    除此之外,乌岩头文化礼堂还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礼仪活动,组织农民群众参加,将本地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015年11月,乌岩头文化礼堂增设了乌岩堂和乌凤阁,这成为了村民们参加讲座、学习知识、观看文艺表演的重要场所。

    截至目前,2017年乌岩头文化礼堂共开展各类宣讲、礼仪活动100余次。

    “文化礼堂成为游客‘美丽乡村’的第一站,成为他们了解当地村容村貌、乡土风情的集散地。”谈起文化礼堂给乌岩头带来的变化,陈超高兴地说。

    文化礼堂把年轻人都“招”回了家

    文化礼堂建成后,这个曾经十分安静的山村,似乎一夜之间“醒来了”。

    每年,来乌岩头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也不乏外国友人,独特的礼堂式古村落也吸引了《云水恋乌岩》、《带着音乐去旅行》等摄制组进村拍摄。

    村民们发现,文化礼堂展示的是“民俗文化”,但带动的却是“人气”。文化礼堂建成以后,番薯、玉米、花生等农产品都出现了旺销的好势头。

    最令人惊喜的是,文化礼堂把出外的年轻人都“招”回了家。这些年轻人,之前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外做生意,看到村里文化礼堂落成并吸引大量的游客,他们纷纷回村,开办民宿和农家乐。

    农家乐竹隐泉的老板陈元彬就是其中一员,他曾在外地做生意,后来看到家乡的发展,尤其是古色古香、风情味十足的文化礼堂,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村发展。

    记者 张亚妮 崔鹏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