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类 【《尚书》十三卷】右本古文,孔安国传,五十九篇。安国取《序》一篇,分诸篇之首,更定五十八篇。晋之乱,欧阳、夏侯《尚书》并亡。晋梅赜始得此《传》,阙《舜典》一篇,乃以王肃注足成,上之。齐建武中,吴姚方兴得之於大稚,比王注多二十八字。唐孝明不喜古文,以今文易之,又颇改其辞,如旧“无颇”,今改“无陂”是也。按:安国既定古文,会有巫蛊事,不复以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郑康成注《礼记》,韦昭注《国语》,杜预注《左氏》,赵岐注《孟子》,遇引今《尚书》所有之文,皆曰“逸书”,盖未尝见古文故也。然尝以《礼记》校《说命》,《孟子》较《秦誓》,大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意者安国以隶古定时,失之耳。【凤麟按:晁氏仅疑文字之异,故为此说。至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出,始廓清迷雾。】 【《尚书正义》二十卷】右唐孔颖达等撰。因梁费■(字左虎右甘)《疏》广之注。【凤麟按:《隋书·经籍志》著录费氏《尚书义疏》十卷。】唐《儒学传》称: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包括异家为详备,然其中不能无谬冗,马嘉运驳正其失。永徽中,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就加增损,始布天下。【凤麟按:《新唐书·儒学上·孔颖达》:“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旧唐书·儒学上》:“太宗又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艺文志》云:颖达与李子云、王德韶等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审覆,长孙无忌、李勣等二十四人刊定。【凤麟按:《新唐书·艺文志》:《周易正义》十六卷(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太学博士马嘉运,太学助教赵乾叶、王谈、于志宁等奉诏撰,四门博士苏德融、赵弘智覆审。)《尚书正义》二十卷(国子祭酒孔颖达、太学博士王德韶、四门助教李子云等奉诏撰。四门博士朱长才、苏德融,太学助教隋德素,四门助教王士雄、赵弘智覆审。太尉扬州都督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吏部尚书侍中高季辅吏部尚书褚遂良、中书令柳奭、弘文馆学士谷那律刘伯庄、太学博士贾公彦范义郡齐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约、四门博士赵君赞、右内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薛伯珍、国子助教史士弘、太学助教郑祖玄周玄达、四门助教李玄植王真儒与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礼记正义》七十卷(孔颖达、国子司业朱子奢、国子助教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郡、魏王参军事张权等奉诏撰,与周玄达、赵君赞、王士雄、赵弘智覆审。)《春秋正义》三十六卷(孔颖达、杨十勋、朱长才奉诏撰。马嘉运、王德韶、苏德融与隋德素覆审。)】《唐史》志、传记事多参差,此为尤甚,所记撰著人姓氏,颖达外,往往不同。 【《古文尚书》十三卷】右汉孔安国以隶古定五十九篇之书。盖以隶写籀,故谓“隶古”。其书自汉迄唐,行於学官。明皇不喜古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其一二於《释文》而已。皇朝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陆氏《释文》,虽小有异同,而大体相类。观其作字奇古,非字书附会穿凿者所能到,学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尚书大传》三卷】右秦伏生胜撰,【凤麟按:《史记集解》:“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郑康成注。胜至汉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有讹误,先後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胜终之後,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後刘向校书,得而上之。 【《尚书解》十四卷】右皇朝顾临、蒋之奇、姚辟、孔武仲、刘敞、王会之、周范、苏子才、朱正夫、吴孜所撰。后人集之为一编,然非完书也。 【胡翼之《洪范解》一卷】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皆其门人所录,无诠次首尾。 【张晦之《洪范解》一卷】右皇朝张晦之撰。晦之景祐三年为房州参军,著论七篇。 【《洪范传》一卷】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安石以刘向、董仲舒、伏生明灾异为蔽,而别著此传。以庶徵所谓若者,不当训“顺”,当训“如”;人君之五事,如天之雨、旸、寒、燠、风而已。大意言天人不相干,虽有变异,不足畏也。 【杨元素《书九意》一卷】右皇朝杨绘元素撰。其序云:《诗》、《书》、《春秋》同出于史,而仲尼或删或修,莫不有笔法焉。《诗》、《春秋》,先儒皆言之,《书》独无其法邪?故作《断尧》、《虞书》、《夏书》、《禅让》、《稽古》、《商书》、《周书》、《费誓》、《泰誓意》九篇。【凤麟按:每篇皆有一“意”字,如《禅让意》等,故总名《九意》。】 【苏明允《洪范论图》一卷】右皇朝苏洵明允撰。三论皆援经系传,斥末以归本;二图,一以指歆、向之谬,一以形其意。 【《新经尚书义》十三卷】右皇朝王雱撰。雱,安石之子也。熙宁六年,命吕惠卿兼修国子监经义,王雱兼同修撰,王安石提举而雱董是经,颁于学官,用以取士。士或少违异,辄不中程,由是独行于世者六十年,而天下学者喜攻其短。自开党锢之禁,世人羞称焉。 【《书义辨疑》一卷】右皇朝杨时中立撰。其书专攻王雱之失。时仕至礼部侍郎。 【《东坡书传》十三卷】右皇朝苏轼子瞻撰。熙宁以後,专用王氏之说进退多士,此书骇异其说为多。又以《胤征》为羿篡位时,康王之诰为失礼,引《左氏》为证,与诸儒之说不同。 【颜吴范司马《无逸说命解》三卷】右皇朝吴安诗、范祖禹、司马康元祐中侍讲筵,颜复说《书》崇政殿日所进讲说也。 【《伊川书说》一卷】右皇朝程颐正叔之门人记其师所谈四十馀篇。 【《洪范会传》一卷】右皇朝孙谔撰。元祐中博士。其说多本先儒,颇攻王氏之失。 【《书传》一卷】右不载撰人,盖为程正叔之学者疑诸吕所著也。 ◎诗类 【《毛诗故训传》二十卷】右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取其三百一十篇为经,后亡其六。汉兴,分为三:申公作《训诂》,号《鲁诗》;辕固生作传,号《齐诗》,韩婴作传,号《韩诗》,皆列学官。最后毛公《诗》出,自谓子夏所传。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五传至东京,马、贾、二郑,【凤麟按:郑众、郑玄。】皆授其学。魏、晋间,鲁、齐《诗》遂废而韩《诗》仅存,毛公《诗》独行至今,世谓其解经最密。其《序》,萧统以为卜子夏所作,韩愈常以三事疑其非,至介甫独谓诗人所自制。按:东汉《儒林传》曰:卫宏作《毛诗叙》,善得风、雅之旨。【凤麟按:《后汉书·儒林传》:“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少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后从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书》,为作训旨。”】《隋·经籍志》曰: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公所润益。愈之言盖本於此。《韩诗》序《芣苢》曰“伤夫也”,《汉广》曰“悦人也”。《序》若诗人所自制。《毛诗》犹《韩诗》也,不应不同若是,况文意繁杂,其不出一人之手甚明,不知介甫何以言之,殆臆论也?汉郑康成笺。【凤麟按:《隋书·经籍志》:“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毛诗正义》四十卷】右唐孔颖达等撰。据刘炫、刘焯疏为本,删其所烦而增其所简云。(自晋室东迁,学有南北之异。南学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博,穷其枝叶。至颖达始著《义疏》,混南北之异,虽未必尽得圣人之意,而刑名度数,亦已详矣。自兹以后,大而郊、社、宗庙,细而冠、婚、丧、祭,其仪法莫不本此。元丰以来,废而不行,甚无谓也。)【凤麟按:原无。】 【《韩诗外传》十卷】右汉韩婴撰。婴,燕人。其书《汉志》本十篇:《内传》四,《外传》六。【凤麟按:《汉书·艺文志》:“《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隋止存《外传》,析十篇。【凤麟按:《隋书·经籍志》:《韩诗》二十二卷(汉常山太傅韩婴,薛氏章句。)《韩诗外传》十卷(梁有《韩诗谱》二卷,《诗神泉》一卷,汉有道征士赵晔撰,亡。)《韩诗翼要》十卷(汉侯苞传。)】其及经盖寡,而遗说往往见於他书,如“逶迤”、“郁夷”之类,其义与《毛诗》不同。此书称《外传》,虽非其解经之深者,然文辞清婉,有先秦风。 【《诗谱》一卷】右汉郑玄康成撰。欧阳永叔补完之。【凤麟按:《隋书·经籍志》有徐整撰《毛诗谱》三卷、太叔求及刘炫注《毛诗谱》二卷。】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右吴陆玑撰。或题曰陆机,非也。玑仕至乌程令。【凤麟按:原脱“鱼”字。○《隋书·经籍志》题“乌程令吴郡陆机撰”,则非东晋平原内史之陆机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二卷,题吴郡庶子陆玑撰。案《馆阁书目》称吴中庶子乌程令,字元恪,吴郡人,据陆氏《释文》也。其名从‘玉’,固非晋之士衡,而其书引郭璞注《尔雅》,则当在郭之后,亦未必为吴时人也。孔《疏》、吕《记》多引之。”】 【《新经毛诗义》二十卷】右皇朝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说《毛诗》,先命王雱训其辞,复命安石训其义。书成,以赐太学,布之天下以取士云。 【《苏氏诗解》二十卷】右皇朝苏辙子由撰。其说以《毛诗序》为卫宏作,非孔氏之旧,止存其首一言,馀皆删去。按司马迁曰:周道缺而《关雎》作。扬雄曰: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与今《毛诗序》之意绝不同。则知《序》非孔氏之旧明矣。虽然,若去《序》不观,则《诗》之辞有溟涬而不可知者,不得不存其首之一言也。 【《伊川诗说》两卷】右皇朝程颐正叔门人记其师所谈之经也。 【《陈氏诗解》二十卷】右皇朝陈少南撰。 【欧阳《诗本义》十五卷】右皇朝欧阳修永叔撰。欧阳公解《诗》,毛、郑之说已善者,因之不改,至于质诸先圣则悖理,放于人情则不可行,然后易之,故所得比诸儒最多。但平日不信符命,尝著书以《周易》《河图》、《洛书》为妖妄,今又以《生民》、《玄鸟》之诗为怪说。苏子瞻曰:帝王之兴,其受命之符,卓然见于《诗》、《书》者多矣。《河图》、《洛书》、《生民》、《玄鸟》之诗,岂可谓诬也哉!恨学者推之太详,流入谶纬,而后之君子,亦矫枉过正,举从而废之,以为王莽、公孙述之流缘此作乱。使汉不失德,莽、述何自起?而归罪三代受命之符,亦过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