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佩琦: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帝国最后的荣耀》序

 率我真 2018-01-03

    历史的魅力在哪里?

    历史仿佛就在你前面,可是当你走近它,它却模糊了。

历史仿佛就在你身边,可是当你伸手抓它,它却成了碎片。

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而复原历史的真相却是如此困难。

历史就这样走过了,而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又是如此扑朔迷离。必然吗?偶然吗?谁在主宰它,它又怎样影响着后世历史?

历史学家为还原历史真相殚精竭虑,历史学家为揭示历史的迷团呕心沥血,然而,已经被认为考证无误的事实可能一朝被推翻,已经被认为推断确凿的结论可能还有待于完善。真实历史只有一个,而对历史真实的追寻却永无穷尽。历史像一个严肃的老人,不苟言笑,坚守原则,绝无半点通融;它又像一个顽皮的童子,东躲西藏,半遮半露地与你嬉戏。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已经知道的那点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滴滴水。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又是何等粗疏肤浅。秉笔直书和实事求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但由于受了时代环境的限制和现实功利的驱使,一些人,包括史学从业者,却不能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公正的思考。而当历史沦为政治工具时,它甚至成了被肆意践踏和任意涂抹奴隶。

以明代历史而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是不尽完整的,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尽正确的。比如,对于万历帝这样一个执政四十八年的皇帝,从几本流行读物中所得到的印象一般说来是概念化的、脸谱化的。万历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大都不甚了了,当然,对于万历年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同样也是不甚了了了。本书所揭示的正是万历年间发生的一段史实,一个由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指挥的,一场影响以后数百年整个东北亚格局走向的战争。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日本“大阁王”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气焰甚嚣尘上。他们攻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夕且渡鸭绿江”。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于途”。明神宗召集廷议,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是“必争之地”。当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军队,反应不可谓不速。然而这一仗竟接连打了将近七年,其间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过最终的结果是“诸倭扬帆尽归”, 明神宗“御门受俘”,明朝总算赢了。东北亚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本书为我们展开的就是这一跨越中朝日的历史画面。打开书卷,我们将亲身参与其中的一场场战争,帷幄运筹,疆场厮杀;我们将近距离观察一个个人物,勇猛、怯懦、刚毅、狡诈。而当我们或拍案鼓舞,或扼腕叹息的时候,可能不被留意的却是作者的史学工夫和文学工力。

为深入描述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必须搜集详尽的史料,为驾驭庞大的全景式题材,必须对史料作精心的组织和梳理。史料分散于中朝日的官私文献中,不上穷碧落下黄泉而不可得;史料又是真伪并存,菁芜杂陈的,不去伪存真舍芜取菁而不可用。我们看博物馆里那些用碎片复原的器物,惊叹修复者的精湛手艺,而难以想象碎片埋在土里时的凌乱无序。史学前辈胡适、陈寅恪都曾提出史学研究需要高远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文学的工力,即使有丰富的材料,也无法结构成完美的叙事作品,就如同面对一堆器物碎片而不能复原。作者奉献的是一部可读的史书,是一部文学性的史著。是一部可以走得近、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历史。

这几年有更多的人关注明史了,人们把它称为明史热。因为专业的缘故,我有幸被称为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四年前,作者之一的叶军就一再向我提及他们四处奔波地搜集明朝援朝抗倭史料的事。如今四易寒暑,一部大作已经摆在案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严肃认真,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苦努力。这使我想到了登山和攀岩。攀登者每一步都必须踩到实处,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步都必须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不能间断,更不能倒退。前面是艰难,身后是危险。如今他们历经艰险,已经沿着峭壁攀岩而上了。当一座山峰踩在脚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时,其喜何似!

欣庆之余,无以为贺,聊赘数语以为祝词吧。

                                        2011年3月2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