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创思|意在不似间

 风清乐幽 2018-01-03

彭曾龙

多年前,我以“四王”山水画起步,学习现代画家黄宾虹的点、染、勾法。在创作中,我结合西方印象派风景画技法,适当加入色彩互补的效果,以此探索具有个性的绘画风格。我认为,学习绘画是从不似到似再到不似的过程。用笔从描到写,用墨从单一到多变,物体的形态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练,只有经历这样一个绘画过程,作品才能脱胎换骨,通过形象展现意象。优秀的作品离不开时间的磨砺。我们要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长久的练习,这样才能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

农家小院彭曾龙 作

对于山水画来说,设色十分重要。如果色彩运用得不好,作品就会显得俗气。黄宾虹以点染之法来表现色彩,展现出通透而富有体积感的画面。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山水画的笔墨要合乎自然,将造化之美融入笔端,使画面近看杂而不乱,远看情景交融。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是一种表现“天人合一”理念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其实,将物象画准不难,困难的是将其表现得不似而似,这样画面才能显得生动而富有意趣。清代石涛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进而“物我交融”。我们只有先研究描绘对象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形象,从而把自然物象和人融合到一起。

写意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方式十分广泛。无论是对山水、树石的描绘,还是对房屋、桥梁、车马、人物的点缀,都要求自由洒脱、简约概括。往往寥寥几笔绘成的树木、茅屋、远山、近水,就会形成耐人寻味的景色。洒脱的用笔、富有变化的墨色、分明的空间分布、连贯的气韵,都能给人带来源于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感受。同时,不同画家运用不同的用笔、用墨、用色方式,所表现出的意境也各有不同。

“园林清幽”之二彭曾龙 作

中国画是笔墨的艺术,以笔为筋骨,以墨为载体。用笔的力度往往决定着一幅画的气质。中国画笔力的形成源于对书法用笔的学习。所谓“以书入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黄宾虹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由此可见,点在山水画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而水则是灵魂。所用水分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作为中国画的重要载体,宣纸也能为作品带来丰富的变化。四季的不同、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也会使水墨在宣纸上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水与墨是相辅相成的。墨无水不活。水分不足的画面,会显得僵死、呆滞。

中国画要求画家在师法造化之后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画的发展也随着这一境界的提升产生了不求形似的美学思想。拥有这一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元代倪瓒。他的作品寥寥数笔、不求形似,却有超凡脱俗的意境。写意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随心所欲的主观感受。绘画时既不能刻意追求形似,也不能脱离自然物象的规律。近代学者陈师曾在《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写道:“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画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创作出的山水画不能单纯追求写实,要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展现出具有时代感的创新精神。

- 作品欣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