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嘉明 | 未來決定現在,為什麼?

 长夏江村 2018-01-04


未來決定現在,

為什麼?

Why the present is determined by the future?

【作者的話】


一年前,2016年12月25日,我在微信公眾號『未来研究』上發表了一篇短文《當下在未來面前日益蒼白》。今天,2017年最後一天,將12月23日在陽明山未來學社2017年年會上的發言《未來決定現在,為什麼?》整理成文,与學社和思考相关问題的朋友们分享,迎接2018新年。

                                                               

   朱嘉明,2017年12月31日


「我們正站在變革的邊緣,而這次變革將和人類的出現一般意義重大。」  

                                            ———Vernor Vinge (弗諾·文奇)

在我開始今天的演講之前,我首先與大家分享弗諾·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的一句被廣泛引用的話:『我們正站在變革的邊緣,而這次變革將和人類的出現一般意義重大』。弗諾文奇是一位寫硬科幻小說的大家,如他所言,我們正站在變革的邊緣,此次變革的意義如同人類的出現意義那麼重大。其實,這正是陽明山未來學社創建的大歷史背景。

 

在過去的一年半中,陽明山未來學社努力探索和實踐『未來決定現在』關注對人類社會有著重大影響的生物科學、區塊鏈、加密數字貨幣、人工智能,以及全球秩序的演變和進展,然而,依然跟不上同期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和國際關係變化。例如,我們經歷了從AlphaGo到AlphaGo Zero的飛躍和由此而來的心理震撼。應該說,陽明山未來學社的核心理念『未來決定現在』是正確的。


所以,陽明山未來學社需要實踐其核心理念,堅守作為一個研究未來的思想團體的方向,關注和參與未來科技和未來社會演變和轉型。為此,陽明山未來學社需要有自我限制和約束,繼續恪守『不是政治性組織,不是聯誼會,也不是商業團體』的『三個不是』原則唯有如此,陽明山未來學社會得到各界朋友更為廣泛的理解、支持和幫助,形成更大的發展和成長空間。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未來決定現在,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是向大家匯報我一年多來關於對『未來決定現在』的進一步思考,也為了對被『活在當下』說法所嚴重誤導的人們提供另外一種思考


第一個問題,『未來是可以想像和預見的』。

 

『未來是可以想像和預見的』,這是未來學核心思想。我以三位著名的科幻文學作家為例,說明他們在過去二百餘年的作品對未來的想像和描述,已經被證明成為了現實;他們在當時所提出的問題,正在成為人類今天需要面對的最大和最困惑的問題


第一位是雪萊夫人(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1797—1851)她在1818年7月,發表了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也叫《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開創了科幻小說的現代歷史。在過去200年中,沒有一個作家,像雪萊夫人的這部作品,持續地被改編成電影和話劇等各種藝術形式。《弗蘭肯斯坦》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主體,即除了原本的人類本身之外,還有人類製造的,具有人類相同智能和感情與慾望的人;進而提出了人類本身和人類所製造的人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相處,還是同歸於盡?也就是說,雪萊夫人通過《弗蘭肯斯坦》,提出來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這正是人類今天面對的最為深刻的問題。我建議,陽明山未來學社在明年夏天,爭取2018年7月份,組織一個關於雪萊夫人《弗蘭肯斯坦》發表200週年的討論會,紀念這位科幻倫理小說家的先驅。

 

第二位是威爾斯(H. G. Wells,1866—1946)威爾斯著作等身,主要時段集中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如果各位僅僅瀏覽威爾斯著作的題目,已足夠震驚。我小學的時候,閱讀了當時可以找到的威爾斯著作中文譯本,身受影響,幾近狂熱。當我讀完這個《隱身人》之後,很想當隱身人。威爾斯最著名的小說就是《時間機器》。在1960年,之後2002年,《時間機器》兩次被改編成電影,敘述一個想製造時空穿梭機去找回失去愛人的故事。《時間機器》中展現的很多關鍵技術,都在變成現實,其背後的時空理念,也在不斷得以證明。還需要注意是,威爾斯的《當睡者醒來時》,開創了反烏托邦的小說類型先河之後,才有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威爾的《1984》,還有前蘇聯作家葉夫根尼·薩米爾欽的《我們》。後兩本書以文學方式對極權社會作出了震撼性揭露。

 

第三位是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阿西莫夫集人文主義、理想主義和科學主義於一身,是思想、哲學、文學和硬科學的結合體,改變了20世紀所有科幻小說的生態。所以,關於阿西莫夫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學科。不知道阿西莫夫,不足以稱為現代人。阿西莫夫作品的故事和背後的技術,不斷被證明具有現實意義,也不斷成為現實。阿西莫夫最的作品就是他在1950年出版的《i,robot 》,翻譯成《我是機器人》。該作品,也被搬上了銀幕。在這之前的1942年,時年22歲的阿西莫夫,提出了『阿西莫夫三定律』。心問題是人和機器人應該是怎樣的關係,並提出『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不要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的新主體』。很多年之後,阿西莫夫將『阿西莫夫三定律』修訂為『阿西莫夫四定律』今天,阿西莫夫三定律所提出的問題成為人類不可逃避的一個大問題。聯合國組織要求其成員國就如何約束機器人合作和立法。阿西莫夫以其邏輯思維和遠見卓識超越了科幻小說家,人嘆服。



我在第一個問題結束時,還是回到開始的觀點:未來不是不可想像和預知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

 

我在這裡,還想提出一個希望中國知識分子思考的問題,在過去200年間,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一位諸如雪萊夫人,威爾斯和阿西莫夫這樣的科幻作家?想想這三位大家所對應的中國歷史階段和知識分子的視野,反差和反差背後的原因是巨大和深刻的。最近,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國產生了撰寫《三體》的劉慈欣,其作品開闢了科幻文學的一個版圖,顯現了硬科學和故事情節的優勢,缺陷是背後思想深度的不足。


第二個問題,『未來決定現在』的『機制』和『模式』。

 

我相當肯定,『未來決定現在』是通過特定的『機制』和『模式』實現的。但是,如何尋求『未來』對『現在』發生影響的『機制』和『模式』,無疑是一個困難的課題,需要涉及眾多的學科在這裡,我試以對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比較,尋求『未來決定現在』在這三類不同社會的『機制』和『模式』的差別。

 

在農耕社會,『未來決定現在』機制相對簡單,體現為自然法則和節氣變化,甚至氣候的主導模式。例如,農民春天耕地播種,與其說關注的是春天,不如說著眼的是秋收,從來是秋天決定春天。在農耕社會,人類生命的繁衍,十月懷胎,也是未來決定現在。也就是說,農耕社會的未來是基於自然、節氣、氣候的單純『線性循環』

 

進入工業社會,『未來決定現在』的機制日趨複雜,最有標誌性的是『商業週期』。『商業週期』似乎很簡單,包括『蕭條、危機、復甦、繁榮』四個階段,是一種『正弦』模式。但是,『蕭條、危機、復甦、繁榮』四個階段,已經不再像『春、夏、秋、冬』那麼線性和單純,在其每個階段都有著太多的『變量』,而且『變量』之間有著不同的組合,最終,每次的『商業週期』有著重大的不同,1929-1932年的『大蕭條』徹底影響了資本主義的傳統軌跡。



到了信息社會,『未來決定現在』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信息的特性決定了信息社會的本質。信息論奠基人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將熱力學的『熵』引入信息論,將『信息』視為『不確定性』或『選擇的自由度』的度量。英國學者艾什比(WilliamRoss Ashby,1903—1972)則認為:『信息』的本性在於事物本身具有『變異度』。還有,義大利學者朗高(G. Longo,1947至今)強調的是,『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關係和差別的東西,它包含於事物的差異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如果存在『未來決定現在』的法則,這個『法則』在信息社會不會再像農耕社會那樣簡單,也遠遠超過工業社會的存在方式。在信息社會,『未來決定現在』至少具有『非自然化』、『非週期性』、『非確定性』三大特點。

第三個問題,未來是一個不斷形成和改變的『複雜結構』。

 

長久以來,人們說的最多的一個概念是所謂的『未來趨勢』。這個概念,其實已經被嚴重庸俗化。因為,其背後邏輯是以為『未來』不過是『現在』的延續和延伸。

 

我在這裡,請各位看看我選擇的四個圖:一個是星雲圖,一個是現在主要學科交叉圖,一個在網絡時代的做marketing要考慮的圖,一個是想像的現在社會系統。這四個圖有一個共同特點:在這個『結構』中,知識體系和經濟社會體系都呈現出日益繁複的維度,以及各種維度的日益擴張和彼此交叉的狀態。




愈來愈多的現實和科學技術的成就告訴我們,『未來』是先於『現在』而存在的。或者說:『未來』在『現在』已經存在。這如同胚胎發育、如同星雲演變、如同化學程式,其『未來結構』先於『現實』已經存在。只是,這些『未來結構』並非是固化的,而是不斷變化的,甚至是模模糊糊的,是渾沌的。正是這樣的『未來結構』,折射到現在,不僅決定今天的樣子,而且決定了今天向明天演變的邏輯。不僅如此,『未來結構』的影響速度和其複雜性形成正比關係,複雜導致加快。

 

這樣的一個歷史階段和這樣的社會已經悄然來臨。


第四個問題,『我們當下的挑戰』

 

人類面臨的真正挑戰是:『未來結構』越來越複雜,『未來結構』內部所包括『變量』群以爆炸性速度擴張,現在到未來很可能沒有連續性,斷裂隨時發生,傳統知識不足以支撐人類的預測和判斷。所以,人類顯現對選擇未來和創造未來的能力不是在加強,而是在削弱的態勢。且不要講每一個個人,每一個家庭,甚至任何一個社會團體,政府和國家,都表現為蒼白無力。例如,可以預見的全球的環境,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的惡化,都是證明。2030年代,走向100億人口的圖像,更是證明。



處於這樣歷史時代和狀態中的我們,每時每刻都處於past,present和future中間,還有哪些選擇空間,應該怎麼辦?我想,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強化學習能力,認識現在所處的條件,透過眼下的迷茫,試圖看到未來密碼的暗示,『未來』如何影響『現在』的機制與模式的端倪,能夠更好地認識現在所處的條件, 尋求『未來決定現在』邏輯。與此同時,要盡其可能有所作為。唯有如此,生命才有更大的意義。

 

在這裡,我特別介紹陽明山未來學社的重要支持者梁春曉先生,他一次繳納了120年會費,這是值得點贊的和非常未來的行為。春曉有一個觀點,我到處給宣傳的:『後天決定今天』,以為明天決定今天是不夠的,至少是後天。如果不了解後天,不可能知道明天,當然無法理解今天。


最後,我請各位關注一個與未來有關的『普羅米修斯獎』,是目前未來學界最高的獎項,旨在表彰那些弘扬自由主义精神的幻想小说。普罗米修斯奖授予获奖者的是一枚象征自由贸易和自由意志的金币。該獎於1979年由科幻作家尼尔·史密斯(L.Neil Smith)所创办,之後為『自由主义未来人协会(LibertarianFuturist Society)』接手,该协会另发行季刊——《普罗米修斯》,专门研讨科幻作品中自由主义与未来主义的交互关系。陽明山未來學社可以考慮與『普羅米修斯獎』建立某種聯繫和合作關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