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人物塑造

 冬天惠铃 2018-01-04

从苦难中挣扎,在痛苦里站立,用爱和宽恕战胜黑暗。《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随处可见。雨果对书中人物高尚的心性和行为的刻画使得苦难和不幸都黯然失色了。在一亮一暗的对比下,人性的真善占了上风。人们多多少少对人生的完美会产生向往和追求,但少有人对人性的完美进行执着的追求。但从作者塑造的冉阿让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舵手如何在恶风险浪中行驶。

一、英雄的纠结,良知的胜利

“圣人”是我们眼中两个高不可攀的字眼。但是看到冉阿让不公的遭遇和他内心的步步选择时,我们会发觉英雄内心的纠结,感受到压力下的伟大,苦痛中的高尚。并会发现他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只不过他是宁愿心里淌血,两只手也不忘为他人拭泪的类型。

但话又说回来,当更多关注这个英雄的血肉情感、内心挣扎时,更容易发现在困厄中让良知取胜是需要极大勇气和努力的,不是很简单就能完成的。与堂吉诃德对美德的痴迷致使他莽撞执拗相比,冉阿让更切合实际;与《简爱》中的圣徒圣约翰对高尚的事业的追求致使他忽视个人感情相比,冉阿让更血肉丰满,富有人情味。冉阿让代表着一种处在苦难中的一种人格追求。

在〈《悲惨世界》的幻景(1846年)〉一文中,雨果这样写道:“我看见两个士兵从图尔农街带过来一个男人。此人金发,苍白,瘦削,惊慌失措;三十岁上下,一条粗布裤子,光脚,穿着木拖鞋,擦伤了脚,脚踝处缠着有血的布条,算是袜子;一件短罩衫,背上有污泥,这说明他通常睡马路,光着脑袋,头发蓬松。他臂弯里夹了个面包。他周围的人说他偷了这个面包,并因此被带走……这个男人对我不再是一个男人,而是贫穷的幽灵,这是一场还潜伏在黑夜中,但正在到来的革命的现形,是革命在光天和化日之下突如其来,丑陋凄惨的现形。”

这段话道出了冉阿让的人物原型,冉阿让是雨果笔下苦难大众的一个代言人,他虽然身份低下,但却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一块面包,一场长达19年的苦役,一个无法抹去的使他自己不断受到困扰的苦役犯身份。社会对他的惩罚并不公正。一个并不窝囊的人硬咽下这口气,是会让自己的心滴血的。冉阿让一开始内心仇视社会完全符合常理,可以听听他内心的呐喊:“人类社会是不是有权利让它的成员同样这样去忍受:一种失去理智的盲目,另一种是无情的先见之明,是不是有权利在缺乏和过度,即缺乏工作和过度惩罚之间,永远抓住一个可怜的人呢?社会这样对待在命运分配的财产中拥有最少因而也最应该得到照顾的成员,是不是过分了?

“人类社会只对他干下坏事。他只看到它这副所谓正义,向打击的人显露的发怒的脸。人们只要接触他,就伤害他。凡是同他们接触,对他都是迎头一击……他经历过的种种痛苦,逐渐达到这个想法:生活是一场战争,在这样的战争中,他是战败者。除了仇恨

,他没有别的武器。他决意在苦役监里磨快这件武器,离开时带走它。”

黑暗的不公生活蒙蔽了冉阿让善良的本性。他从监狱走出时,他是怀有审判社会、仇视人类的心态的。因为他的黄色身份证因为他曾是苦役犯,旅店、小酒馆、普通平民家,甚至是监狱,都不肯腾出个地方让无依无靠的冉阿让借宿一晚。绝望与心酸缠绕在冉阿让心头,他痛恨加诸在自己身上的苦役犯的身份。在一个好心太太的指引下,冉阿让敲开了福来主教的大门,这一次他直接坦率地说明自己的身份。不同的是,主教并未因此而嫌弃他,取而代之,称他为”先生“、”兄弟“,给他吃饭,为他点蜡烛,为他安排住处,晚上睡觉时不关房门毫不提防他,这一点一滴都在扣击冉阿让尘封的良知。

但改变不可能那么容易和迅速。冉阿让还是偷了主教的银器逃跑。被抓住时,福莱主教用他的仁爱选择宽恕,说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并把烛台也送给他,希望能感化冉阿让,能使他从善。当时的冉阿让像要昏倒,也说不出话来,只是慌乱地离开市区。主教的一系列言行使冉阿让感到了温暖,深深地触动了那颗有待开掘的心灵。他动摇了,慌乱了,那是灵魂复苏的前兆。

紧接着他怀着复杂的心情还是恐吓了小热尔维亚并夺走了他的钱,但他马上就悔恨不已,“小热尔维亚!可是声音微弱,几乎咬字不清这是他最后一次努力,他的腿弯曲了下来,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猛然以他的坏良心的重负压抑他,他喊道:‘我是一个混蛋'

冉阿让心中郁结的仇恨怨怼完全被击溃,未被泯灭的良知开始闪现光芒。他开始无法忍受自己去做自己都讨厌的举动,主教的宽恕在折磨着他,冲击着他,他必须做出选择。他原来是一个天使,只不过折了翅,也被别人扣上了一个魔鬼的面具。过度的不幸让他变得战战兢兢,致使他将心中美好的东西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而以一副狰狞凶恶的面目审视一切,但是他内心的善终究还是被主教毫无顾忌的付出和宽恕唤醒。

19年来,冉阿让第一次哭了,哭了很久,他的一次过失不应成为他日后生活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不应成为他行恶的理由。冉阿让的内心是淳厚善良的,只不过被日积月累的陈年仇恨覆盖着。

善良一经唤醒,冉阿让决意成为比主教更好的人,改名为马德兰先生。凭借才干和品质,他带动滨海蒙特勒伊有效发展,获得了当地人的敬重。在此期间,他知恩图报为福莱主教服丧;情急之间,不顾沙威语言上的猜疑,暴露自己力大无穷的特征救出割风;从沙威那里救出芳汀,并答应照顾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珂赛特。现在的马德兰一心向善,老成谨慎但忧心忡忡。

然而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冉阿让得知一个叫尚马蒂厄的流浪汉被误认为是自己,并要接受审判时,他又一次陷入矛盾和挣扎中。他刚从自己的善行中获得一点幸福,况且他还有很多事没做。但是过去又来折磨他。他的良知也不允许自己让别人替他受冤。反反复复地纠结一通之后,良知占了上风,他决定自首。此时的冉阿让已经可以在挣扎中让良知指引着自己,而不再被往昔的仇怨压得无路可走。

在法庭上他义正言辞地陈述自己就是冉阿让并接受处置。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人已从过去中站立起来,他能扛起自己苦役犯的罪名并担当些什么了。

接着寻到珂赛特并与之相依为命,东躲西藏,逃避追铺。受到割风的帮助,住进了修道院。那几年里是冉阿让相对安宁祥和的一段时光。有小天使珂赛特陪伴,住在与监狱截然不同的修道院里。“他看到自我牺牲的最高境界,美德所能达到的顶峰;看到清白无邪怎样原谅人们的过错,为他们赎罪;看到没有犯罪的心灵甘为堕落的心灵受奴役,受折磨,受刑罚;对人类的爱沉浸到对天主的爱中,但又彼此分明,都在祈求;温柔软弱的人承受被惩罚的人的苦难,怀着受奖赏者的微笑”,在修道院的一段经历,冉阿让变得虔诚了,他为自己曾有的抱怨自责,也为自己心头浮现的骄傲念头羞愧。

但是,随着珂赛特的长大,冉阿让开始隐隐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失去珂赛特,英雄的情感之湖漾起了一丝涟漪。马里于斯的出现加重了冉阿让内心的苦闷。在有珂赛特相伴的日子里,冉阿让付出了尽可能多的爱与关怀。也正因为此,让对珂赛特产生很大的依赖。但这位有血有肉的英雄还是愿意成全别人,为珂赛特和马里于斯保驾护航。

巴黎爆发农民起义,冉阿让参与其中。当冉阿让面对被捕的沙威时,他竟放了屡次把自己逼到穷途末路的沙威,并告诉沙威自己现在使用的名字和住址,决定不再逃避沙威的追捕。此时的冉阿让变得坦然平静,身上散发着圣徒的光芒。当沙威再次抓住冉阿让时,他放了冉阿让。沙冉在长期对峙中用饶恕赢得了对方。沙威没法向当局交代,又不愿对其实高尚伟大的冉阿让实施追捕,终选择跳河自尽。在那一瞬间,苦役犯这个身份对冉阿让来讲是轻若鸿毛了。

但是,审判并没有结束。冉阿让救了马里于斯,并促成他和珂赛特的婚事,但是这一切逼迫他不得不面对自己苦难的过去:他是一个苦役犯。是继续隐瞒佯装安然地生活呢,还是把真实身份讲出免得有天拖累了那两个孩子,但他又不愿意轻易舍弃眼下的安宁和珂赛特纯洁无暇的爱。苦役犯的身份像一根无形的锁链缠绞着冉阿让的心。他黄金般的良心也不肯放过他,在他的胸口撕扯。这一次没有沙威指认追捕他了,他自己却开始对自己进行审判了。

看到他这般纠结,必须承认,苦难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给这样一个原本可以很高尚地生活的人带去了太多的羁绊。有过重重经历后的冉阿让,他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他忍受不了自己隐瞒自己的身份,而且有可能要靠天天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去。越是心地纯洁,越难忍受一点点卑劣。这最后一次纠结过后,冉阿让向马里于斯说明真相,却比口不提自己救了马里于斯。马里于斯知道后,变得冷淡了,冉阿让没有怨言保持理解。

临终时,马里于斯和珂赛特跪在冉阿让面前,“每个人都把头放在冉阿让的一只手上。”一切都澄清了,一切都结束了。

冉阿让是个苦命英雄,苦役犯这个身份压榨了他一生。他生命中别人给予的爱与关怀与他所遭受的重压、不公、苦役、追捕和颠沛流离相比真是少之又少。但是,每一次陷入困境,每一次陷入纠结,冉阿让总能在纠结中坚守良知,让良知取胜,让良知引路。这代表着人性的胜利。

纵观冉阿让内心的纠结历程,可以发现冉阿让的逐步变化:刚出狱痛恨自己的身份,仇视社会的不公决议报复社会;受到福莱主教的启蒙,逐渐点亮心中的善;不愿让别人为自己背黑锅,法庭上坦然承认自己的身份;在修道院隐修后变得虔诚,可以平静地地放过宿敌沙威;主动讲出自己曾是苦役犯并且不奢求被理解接纳,只是为了怕自己的身份拖累了两个无辜的人。未被泯灭的良知一点点扩大,在英雄的纠结中,良知取胜,并逐渐升华散发圣徒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