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M1-049 :西站,一路向东

 网罗天津卫 2018-01-04
    真巧,前天听相声广播 还播放刘文亨这段相声。



上世纪80年代,刘文亨班德贵的相声《新风尚》中,一位广东来的老人家在西站下火车,不懂普通话又不认字,把“找人”说是“剜眼”,西站的民警便将老人领到这家工厂,在外地职工的帮助下解决了老人的难题。军工厂对面的酒精厂,也是建于50年代,当地老人回忆,那时候酒精厂外面是一片红砖围墙,墙很长,非常显眼。

[转载]【天津故里】西站,一路向东

 

 

运营了99年的天津西站,即将迎来最彻底的一次改造。24日,天津西站改扩建工程正式举行了奠基仪式,这也意味着,十几年来几乎成为“民间传说”的这项工程,终于进入了施工阶段。新天津西站建成后,站台调整为1324线,其中高速车场设917线,普速车场设47线,京津城际、京沪、津保、津秦4条高速铁路将在此交汇,西站,也将升级为天津市第二大铁路交通枢纽。

 

此刻,这座百年老站依然按部就班地运营着。因为已经过了春运最繁忙的阶段,售票大厅里不用再排长队,候车室里等火车的乘客也都很悠闲,丝毫看不出即将搬迁的痕迹。我们的摄影记者举着佳能D5拍照片,不到10分钟后,一名警官走了过来。“一会上车吗?”他问道。自报身份之后,这位警官介绍我们找到了负责西站对外宣传的张国栋助理。“现在我们还没得到明确的通知,每天还会有72对列车抵达西站。”张助理说,“开工之后我们将搬到临时车站,现在临时车站的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西站派出所的李警官说,最近他在车站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天津人,离家50年后第一次回到天津,从西站下火车,看到周围的环境不禁叹息:50年以前就这样,怎么过了50年,这车站除了比以前旧,什么变化也没有呢?

 

西站地区,旧称“河北赵家场”,是津浦铁路北端的重要车站。1908年,清政府迫于压力,与英德资本集团签订了借款合同,修建天津至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19101214日,天津西站落成启用,形成了东、北、西三大火车站的格局。

 

从西站往东不远,便是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民间机器铸造业发祥地之一的河北大街三条石。19世纪末,南北运河的船只运载的铁器一般都在这里交换,在长不过一里,宽仅一丈的街道两旁,聚集了大小铁厂、铁铺80多家。东北、山东等地的手工业劳动者,以铁路为分界线往南北方向延伸,散乱居住在河北大街及大红桥周边,形成了西站地区最初的市井生态。90年代以前,在西站向东的北营门西马路上,乱糟糟地排列着小饭馆、小商店、早点铺、报刊亭、五金店、土产店等各色小店。但你肯定找不到小书店或者咖啡馆,甚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毫无章法地自由生长着。

 

在尚未拆除的胡同里,顺着冒着青烟的炉子,你依然会偶尔看到步履蹒跚的老者,穿着秋裤出来倒垃圾的女人;又会在经过河边的时候恍然想起当年曾看到有少年站在铁桥的桥拱上往下跳水。这便是那种属于庶民生活的巷弄之美,生怕这种状态永远消失,才促成了我们对每一个地方的喜爱。在熟悉的城市空间里,我们可以短暂抛离对美的欲望,越过丑陋与杂乱的市井,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历史,看得到美好的风景。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西站前街紧邻西站的位置修建了一座工厂,后来改为天津电工器材制造西厂。1953年,这家工厂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成为一家军工厂。很长一段时期,这家工厂都是西站地区的重要地标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刘文亨班德贵的相声《新风尚》中,一位广东来的老人家在西站下火车,不懂普通话又不认字,把“找人”说是“剜眼”,西站的民警便将老人领到这家工厂,在外地职工的帮助下解决了老人的难题。军工厂对面的酒精厂,也是建于50年代,当地老人回忆,那时候酒精厂外面是一片红砖围墙,墙很长,非常显眼。

 

60多岁的冯金城先生从小便住在西站附近。1955年,他在位于西青道上的40中学(现为民族中学)上学,每天从家走到学校,都要路过西站,他对西站最早的印象就是那座洋气十足的小楼。而当时的西青道只有七八米宽,道路两旁都是甘蔗地,零散有一些小平房,明显比河北大街这边要荒凉许多。

 

西站对面北营门西马路的群众影剧院修建于1955年,郭沫若亲笔题写了“群众影剧院”的招牌。1972年,这里扩建为宽银幕影院,1987年重新装修后,首家引进 70毫米超宽银幕放映机和英国道尔贝杜比立体声系统,在当时成为天津最先进的电影院之一。

 

1965年,于洋主演的电影《大浪淘沙》在西站拍摄外景。冯金城当时刚刚调到军工厂工作,他记得有一天突然看到西站外面聚集了很多人,打着标语喊口号,上去打听,才知道正在拍电影。文革期间,《大浪淘沙》被定调为“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准公开放映,也为这部在西站拍摄的电影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在那之后,直到今天,西站仍是诸多影视剧老车站外景的首选。

 

197047,天津首条地铁工程启动,当时这项工程的代号是“7047”, 结合了墙子河改造工程修建的战备通道,属天津市人防工程的一部分。当时的施工主要以人力为主,组织了3500余人的专业队伍,义务劳动者不计其数。地铁从新华路修到西站,冯金城记得当时厂里的很多职工都参加义务劳动。西站前街完全被挖开了,道路交通几乎被阻断,当时厂里有两千多名职工,一到上下班时间,人都堵在厂门口,非常壮观。几经周折,直到1984年,总长7.4公里的天津地铁才得以正式通车。不过那时候的地铁和现在无法相提并论,每次进到西站的地铁里面,都会有一股霉味扑鼻而来。

 

19931月,西站改建工程开工。这次改造主要是站内环境的改造,对一站台的采光设施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雨篷,增高了站台,同时进行了地下消防系统、地下商场等改造。90年代中期,酒精厂搬迁,留下大片空地,被临时建成了食品批发市场和停车场,这种“临时”的状态一直延续下来。

 

西站建成于1910年的木结构小楼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即使放到洋楼林立的五大道,也依然毫不逊色。更难得的是,几经改造之后,这座小楼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现在,这里一层是天津西站的软席候车室,二楼是西站客运车间的办公室。上楼后推开门,看到大厅里空空荡荡的一排排椅子,光线还是从高高的玻璃窗上折射过来,甚至有些许教堂的神秘。有关部门表示,西站改造后,这座小楼将被平移,作为铁路博物馆永久保护。博物馆将收藏百年铁路发展的相关实物、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

 

天津人都习惯把天津站称为“东站”。这座车站始建于1888年,当时名为“老龙头火车站”, 是全国最老的车站之一。当时车站的站房十分简陋,与在它之后建成的西站小楼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被解放北路、意租界马可·波罗广场等包围在中间的东站,其周边居民的生活形态也与西站附近居民的生活有着天地之别。这里便是那个“不说天津话的天津”,因为受租界影响,即使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也多了一份精致,这种不经意间的精致,也一直延续到几十年之后。

 

目前,连接天津站与天津西站的地下直径线重点工程施工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在天津站与天津西站间形成一条快速通道。自天津西站东端引出钻入地下,沿线下穿河北大街互通立交桥,在河北大街十字路口穿越志成道快速路立交桥桥区后,向南沿子牙河西岸穿越永乐桥、金钢桥、地铁四号线、狮子林桥,后斜下穿越海河,在城际与普速车场之间引入天津站。全长约5.2公里,其中包括全长3.61公里的海河隧道。

 

西站和东站被连在一起了。不久之后,新西站的建成将会使周边地区完全融入这个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这里将会有更多的新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