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夏族与苗黎族的战斗,以及肥沃新月对中国地区文明进程的影响 约1.6万年前,气候开始转暖,地球从冰河期进入间冰期,这给予了人类发展的良好机会。1.3万年前,在底格里斯河流域,当今中东地区附近,一个叫肥沃新月的地方,人们发展出了农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农民。他们培育出了小麦,大麦,并驯化了猪,牛,绵羊和山羊。但好景不长,几千年后,世界气候突然逆转,全球气温下降,冰河期环境再度来袭。中东遭遇环境崩溃,持续的旱情超过1,000年,肥沃新月的人们被迫离开,寻找新的栖息地。他们分别沿着同一纬度向东西两个方向前进,而他们的迁移,是持续性的,这就使肥沃新月的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家畜得以分别向东西方传播,为欧洲和亚洲两个区域,带来繁荣。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肥沃新月的农作物传入中国区域的速度比较缓慢。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小麦,大麦,以及马匹(最早在乌克兰地区驯化)传入了中国区域。这个时间,正好是彩陶文化(又名仰韶文化)的起点。 Jared Diamond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部落(band),氏族(tribe), 王国(chiefdom)和国家(state),而世界上所有的王国或国家,都是部落或氏族被另外的部落或氏族武力吞并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的。中国也不例外。约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在中国区域及周边人类,都是以部落或氏族为组织形式存在的。在大大小小各种部落氏族中,有些部落比较强大,有些比较弱小,弱小的组织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强大的组织。时间发展到公元前2500时,有三个族群鼎立于中国区域,他们分别是西北的夏族,东北的夷族,以及南方的苗黎族。彩陶文化的散布区域,与夏族集团大致吻合;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的散布区域,与夷族集团大致吻合。 夏族活动于黄河中游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的南部;夷族活动于山东半岛沿海各地,北至锦州辽阳至朝鲜北部海岸,西至河南山西及安徽北部一带;苗黎族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省一带,最北达到河南北部浚县和山东郓城县附近。 此处所说的夏族,夷族的“族”,不同于人们通常认为的种族或民族概念,也并不属于以上说的四种社会形态的任何一种,而是按照生活习惯风俗和地理位置进行的归类。在一个族内部,也包含了若干氏族。当中有威望的氏族领袖,会被其他氏族推为共主,但共主只是名义上的头领,每个氏族依然保持独立。这有点类似武侠小说里的武林盟主,江湖上门派林立,最强的门派,被其他各派推举为武林盟主,但各派的事务,仍然由自己内部管理。在夏族集团之中,最著名的氏族,莫过于炎帝和黄帝。中国人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的说法,便是黄帝和炎帝各取一字而来。 黎族的地理位置在夏族以南,因此黎族与夏族接触最早,自然容易产生冲突。现在中国有记载(传说)最早的战争,便是夏族黄帝与黎族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 炎帝和黄帝两个氏族,虽然同属于夏族,但暗中却互不服气,勾心斗角,二者时有纷争,互相征伐。而在黄帝公孙轩辕和炎帝榆罔时期,黎族恰好出了一位叫蚩尤的有为领袖,族内比较团结。于是蚩尤便抓紧机会,率众向北进攻,试图利用夏族内斗的机会,予以各个击破。 黎族除了内部较夏族团结,武器也比夏族先进。黎族的根据地在长江中游,多五金矿产,涿鹿之战之时,黎族已经懂得制造金属兵器。而夏族当时仍然处于石器时代,主要武器是弓矢。因此在初期的战斗中,黎族首先击败了炎帝榆罔,取得了胜利。 但夏族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夏族的地理位置在西北,可以优先获得从西方传过来的各种技术。在涿鹿之战时,肥沃新月从乌克兰带来的马匹给予了夏族很大优势。在机械诞生以前,畜力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拥有马匹的军队便拥有更高的机动性,因此黄帝很快便开始了反击。通过分析敌我利弊,黄帝决定使用后退战法,不与蚩尤的大军进行决战,而是利用自身的机动优势,把敌军引导到今河北平原,趁着对手长途行军,疲劳困顿,战力大为消退,而对地理又不熟悉之际,进行突然反击,一举将蚩尤大军击溃,蚩尤本人也被夏族擒杀。 涿鹿之战后,黄帝乘胜规复中原,被推举为中原共主。而黎族因为领袖蚩尤战死,群龙无首,最终脱离苗黎族体系,被夏族征服。中文里常说黎民百姓,“黎民”的说法便从那时而来。 之后夏族又对更南的苗族继续发动多次征讨,直至苗族向南撤退至长江以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