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师笔记:连建伟“血不利则为水”

 wyfx100 2018-01-04


“血不利”为血脉不通,血行不畅之意,即血瘀。血不利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因跌扑损伤或热迫血行于脉外,积于脏腑组织及其间隙,为离经之血,为“败血”、“恶血”;二是气虚血少,血少则脉道不充,气虚则不能帅血,血行不畅;三是寒邪凝滞脉道,闭塞而不通。“为水”即患水气病,体内水液停聚,少则聚于脏腑经络,多则泛溢肌表则为水肿,溢于头面则面目浮肿,目窠上微拥,溢于四肢则四肢肿,杳之不起,溢于胸腹则腹大如鼓,严重者全身浮肿,常伴小便不利等症。针对“血不利”而采用“利水”之法是治疗水气病的一大方法。连师在临床上亦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水肿病。




一、理论基础

虽然于《素问·汤液酪醴》中就已经提出“去菀陈莝”之法治疗水肿。但对于“去菀陈莝”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通大便之法,另一说活血祛瘀之法。

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并广泛运用活血以利水之法,即“血不利则为水”,阐明了血水互病的观点,成为后世血水同治,以水治血,以血治水的理论基础。


二、血水同病

《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液与血同源,皆化之于营气,出自于水谷之精气,津液奉心化赤而为血。“血不利”则营气不能注脉、化血,津液生成输布必然受到影响,若血少则津液满溢而为水患,若血瘀,脉道闭塞不畅则气机阻滞,导致津液集聚而为水病。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中提出:“水肿以精血皆为水。”《血证论》中提出了瘀血积血化水的观点,“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又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反之,水邪亦可阻滞气机,津不化血,致使血行不畅,日久必形成瘀血。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云:“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先瘀血闭阻而后患水病者,属血分证;先患水病而后致瘀血者,属水分证。此条文明确的说明了瘀血与水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关系。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


三、血水同治

无论是先病血还是先病水,随着疾病的进展都会发展成血水同病,因此临床上常常采取水血同治的方法。根据起病原因、发展程度的不同,采取以治血为主,辅以治水,以治水为主,辅以治血或治血、治水并重三种治则。血不利而生水,瘀血之象明显者,如舌有瘀斑,唇色紫黯等,则常以活血祛瘀为主,兼以利水渗湿、燥湿逐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活则水活,水自去。水不利而血病者,仲景言“去水,其经自下”,是以常用利水渗湿之剂,久病入络,配以活血化瘀之药,利水效果更为显著。是以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强调:“凡调血,必先治水,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

但临床上“血不利”往往又是其他病因所导致,如因寒致瘀则须兼温血散寒之品,因热致瘀则须兼清热化瘀之品,因虚致瘀则须兼补气养血之品,气滞血瘀则兼行气活血之品。


四、连师活血化瘀法治水肿案赏析

詹某,女,66,青田,2016年12月11日初诊

诊得左关弦,右关大,舌苔薄腻边有瘀斑,“三高”,面目水肿,血不利则为水,拟王氏法。

柴胡6g,赤芍15g,炒枳壳10g,生草3g,

当归12g,川芎6g,生地12g,桃仁6g,

桔梗6g,川牛膝12g,丹参30g,益母草30g,

茯苓20,                                   14剂。

2016年12月25日二诊

手痛,下肢肿,左关弦,右关大,舌苔薄腻边有瘀点,守方加味。

当归改为炒当归12g,加桂枝6g,炮山甲10g,14剂。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二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组成,王氏善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各种因瘀而致的怪病。原书记载其能治疗 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汗出、食自胸后下、心里热、呃逆、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干呕、晚发一阵热”十九种症。



连师常用此方治疗夜寐不安、噩梦多梦、胸闷、头痛、便秘等瘀血闭阻之证,皆获良效。血府逐瘀汤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为主,四物汤中白芍改为赤芍更增加了其活血的作用,配伍四逆散以行气活血,再佐以桔梗、枳壳两味药,一升一降,调畅全身气机,气行血行,《神农本草经》谓之牛膝“逐血气伤”,有引血下行之功。


本案中连师用此方治疗面目水肿、下肢肿,应用活血以利水。本案患者患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多年,血液粘稠,脉道日益闭塞而致瘀,舌边有瘀斑亦为瘀血之明征,且此患者左关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象,气郁则气不行,气不行则血不行,血行不畅日久必致瘀。由此判断本案患者面目水肿、下肢肿是由血瘀日久化水泛溢于肌肤而成,因此采用血水同治之法。连师以王氏血府逐瘀之法“活血行气”,加之“丹参”善祛瘀生新,前人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辅以利水逐饮,配活血通淋之“益母草”,利水渗湿之“茯苓”。二诊时面目已不水肿,然下肢肿,又出现手痛的症状,不通则痛,手痛亦为瘀阻之象。舌边之瘀斑变为瘀点说明血瘀有所缓解,因此在一诊基础上添活血通络力强之“炮山甲”和温通经脉,降水气之“桂枝”,活血之力更显著,经脉顺畅而水道得通,则瘀血与水饮皆去,水肿得消。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明确指出了血瘀可以致使水肿病,诚如尤在泾注云:“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淤血也”。

水湿痰饮和瘀血的形成和发展,均与气机阻滞密切相关。气为血之帅,若遇肝气郁滞,不能行其疏泄之能,则水湿痰饮凝聚而不布运,血液失其布散而不敷和;肺失宣肃,一身之气瘀滞,水道不能通调;中焦枢轴不转,气血升降失宜,脾胃不能行其斡旋枢转之能;心阳不足,阴霾四布,阳光不得下照;肾水寒凝,水湿不得布散上达等皆可致使痰饮水湿及瘀血形成。

水与瘀血二者,为形异而源同,皆是阴邪,缘由阳气不畅所致。若瘀血日久,必阻滞五脏运行、人身一气周流。影响肝之疏泄及肺之通调水道时,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气机不畅,水湿之邪发之必然;影响中焦枢机运转时,水湿不得运化,湿阻中焦亦是必发;影响心肾相交时,阴阳分离,上炎之火方炽而下焦之水泛滥。

    总而言之,水湿之邪与瘀血往往相互影响,皆是人身气机周流不畅所致,祛湿与活血皆是为了使之周流不息,往来无端而已。临证应用时,要时刻关注人身元气及其运转。再遇到水肿日久者,不要忘记活血也是使大气运转的一种方式,也是治疗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