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石 | |
苏东坡在任扬州知州时,他的表弟程德孺知其有石癖,送给他两块英石,一白一绿,苏看到极透漏峭峙之态的绿石后(绿色英石较为罕见),不知怎幺想起了自己不久前在颍州知州任内所做的梦,梦里苏东坡被人引至一官府,榜书“仇池”,此地山川清远幽深,不同凡响,朋友告诉他这是道教十六洞天之一小有洞天(王屋洞)的余脉,杜甫在《秦州杂诗》中曾经提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宦途失意,有归隐之心的苏东坡看到这块奇石,便想到了颍州之梦,想起了仇池,便名之为仇池石,视之为“希代之宝”,他曾作《双石》一诗记其事:“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固白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表达了归隐之意。同好诗友们看了此石和《双石》诗后,均称叹唱和,秦观的诗中写道:“信为小仇池,气象宛然足。连岩下空洞,鼎涨彭亨腹。双峰照清涟,春眉镜中蹙。……尤物足移人,不必珠与玉。……惟诗落人间,如传置邮速。”后来此石被驸马都尉王诜(画家)借去赏玩,意在攘夺,苏东坡巧与周旋,一连写了好几首长诗,文思如涌,强调“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在万般无奈之下,提出以王诜珍藏的唐代韩斡《二马图》作为交换。这件事搞得满朝纷纷扬扬,几乎无人不知,最后,仇池石还是物归原主。后来,苏东坡携带仇池石在流放途中行经江西彭蠡湖口,他在李正臣家中看见一块当地所产的湖口石(类似太湖石的石灰岩),“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指苏本人)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图3)。并作了首《壶中九华》诗:“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表示北归后一定要购取此石与仇池石为伴。8年以后,苏东坡遇赦北归再过湖口,结果人在物亡,“壶中九华”已被郭祥正购去,苏怅然若失,郁郁寡欢,和韵前诗又作了一首,对之念念不忘,不久苏东坡便病逝了。 | |
玩赏雨花石者,都把苏东坡尊为鼻祖,因为他曾作了一篇有名的《怪石供》,其实他所赏玩的“怪石”并非雨花石,考诸各种艺文史籍,他也没有真正看到过雨花石,不过他确实喜欢将一些类似雨花石纹彩斑斓的卵石养在水盂中,充作文房清玩,如登州石(即今山东长岛球石),苏东坡曾作过一诗赞之:“累累弹丸间,琐细成珠啡。……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而雨花石(即六合石)迟至南宋时代,也不过是“土人择纹采或斑斓点处就巧碾成物象”赏玩(杜绾《云林石谱》),似乎尚无清水养供的做法,从这点意义上讲,尊他为玩赏雨花石之鼻祖也似无不可。《怪石供》一文,是苏东坡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所作,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窘迫,使他转而致力于修禅玩物,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并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文(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当地长江沿岸出产一种五彩玛瑙石(《云林石谱》称为黄州石),苏东坡对之十分感兴趣,亲自搜采了一些,还寄赠好友佛印和尚,并写下了著名的《怪石供》。 | |
《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者,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如此,则今之凡石覆为怪戾。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而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沌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赤壁与瓦砾等,而况此石。虽然,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汪石为供,盖自苏子瞻始。 | |
佛印和尚读了《怪石供》一文后,大为叹赏,把它铭刻于石上,苏东坡闻讯后又写了一篇《后怪石供》,嘲笑其非,一时被传为佳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