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文及译文(十一)

 郭一墨 2018-01-04





蹊径章  第十一


原文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辩明之。对景不对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树木古樸如冬,其山如春,此对山不对景也。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皆倒景也。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此借景也。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水,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险峻者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直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


译文


绘画有窍门捷径六则:一、对景不对山;二、对山不对景;三、倒景;四、借景;五、截断;六、险峻。此六则艺术手法,必须要辩明理解。对景不对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一):什么叫对景不对山者,如我们描绘的山峦如冬季,但在古貌的冬景里蕴含着生机与春意,侧重在景界的表现而不着意于外在的形貌。树木古樸如冬,其山如春,此对山不对景也。(二):绘画中树木处理的古朴如冬,而山峦却表的在于表现山,突出山,一切形式手法是为突出主题服务于主体。此乃对山不对景的手现出盎然春意。此乃为表现主体“山”,其余的景色是为了烘托主体。这乃采取了在同幅画面中,主体与衬托的对比与反差,色彩的冷与暖对比。其目法。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皆倒景也。(三)如我们在绘画的构图上,设计树木正直挺立,而山石奇斜参差,山与石端庄正立,而树木横斜伏仰。皆属倒景。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此借景也。(四):如表现空山杳冥,寂静无人,因而借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来表现空寂的意境。示有是为了表现空,寓动是为了表现静。空、静、动这些抽象的意境观念不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是难以表达的,借,必须借的巧妙,借的自然,而生发人的联想,引导观者达到绘画所营造的境界中去。即所谓,触景生情。截断,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五):截断,截断式构图,将山山水水截头去尾,不同于常规风景构图方法,即截取物象局部即某一部分用以突出或创造新奇的一种构图方法,处处用笔,皆以截断笔法处理,如笔断意连等,和构图方式相协调,而断截及似连非连式的用笔,非松动机巧之笔,不能达到这种效果。险峻,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六):险峻,人迹不能到达,或高不可攀,无路可走入,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除非仙人难能居住,不是世俗之人可以测度的。这是山海之险峻的原故,若以绘画表现这险峻的景界,只在于刻画山峰高耸,悬崖陡峭,栈道崎岖之险峻即可。须有深入刻画的笔力功夫方可入于妙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