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流体学大讲堂第四讲:精、气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8-01-05


中医流体学大讲堂 第四讲



精、气 


主讲:李朝龙教授




中国古人说:“气聚成精,精散为气”,这种广义的概括很有道理,把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来了。所有物质的变化过程都这样,都是“聚和散”的现象。物质聚积过程聚集(吸收)能量,物质散开过程放出能量,例如原子弹爆炸时放出大量能量,可摧毁一定范围内的一切。人体内的物质在不断地“聚”与“散”,聚的过程称作“合成”,散的过程称作“分解”。

 构成人体的物质统称为“精”,是人体里包含的所有“元素”,大概有80至90种元素。构成人体的元素与构成地球(表层)的元素基本一样,可以说“人是地球之子”,地球养育了人类,人类必须依靠地球。抓一把地球的土(没有污染的)来治病可以吗?可以,古方就有用深层泥土治病的例子。说明天然的物质,包括泥土都可以治病,比人造药品强。

“精”是所有构成人体元素的总称,即构成人体所有物质的总称。这些物质可分为二类: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是可以烧成炭的物质,无机物是矿物质(无机盐类)。有机物带阴电(负电)多,华医学称之为“阴精”,例如体内的糖、蛋白、脂肪等。无机物带阳电(正电)多,我们称之为“阳精”,例如体内的钾、钠、钙等电解质,还有微量元素。

“精”既构成人的形体(细胞及其结构),也混合(或化合)在流体中,例如血液中的糖、蛋白、脂肪,电解质等。我们所关注的精不是构成形体的精,而是流体的精。

上节课我们提到过渗透压,简单点理解渗透压,可以认为是流体中粒子吸引水的能力。阴精大部分为胶体,形成的渗透压叫做胶体渗透压,阳精大部分为晶体,形成晶体渗透压。流体的总渗透压由胶体和晶体共同形成,但是,胶体渗透压在血中占优势;例如血中的蛋白降低时胶体渗透压变低;吸水(保水)能力差了,水就会跑到通路以外的细胞和组织中,形成水肿,在肝硬化晚期和癌症患者常可见到这种情况。所以,给这类病人补阴精、利水(清阴水)。

 “精”广泛存在于大自然,动物、植物、土壤、水、空气都由精构成。中药吸收了自然界丰富的精,而且是天然的,人体容易吸收和利用,可以称作天然药物,合理的配方不会使人体中毒。我治疗过的许多癌症病人,他们数年吃中药没有见到并发症。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煎剂出来的物质多为生物态的,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和排除,不易产生蓄积中毒。人在生活当中所吃的天然物品是生物态的。如果吃提纯的物品、人造的物品、食品添加剂,是无机态或有机态的,可诱发机体产生排异反应(过敏反应、御态)和蓄积中毒,剧烈的过敏反应会要命。

动物是吃植物或动物长大的,植物是吃地球元素长大的。用来源于动物和植物的中药治病,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很容易奏效。中药数千年的人体应用体验,是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珍惜、传承、创新,使之永远辉煌。

阳精没有被称做“营养素”,因为它只是“过路客”,不提供能量,只参与机体的化学反应。但是,阳精在体内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阳精除了在进出细胞过程中产生生物电以外,还有很重要的功能——激活酶的作用。酶是体内化学反应的启动剂、激活剂和加速剂;人体酶的种类数以万计,一种酶仅对特定的一种化学反应起作用。哪种酶需要哪种阳精来激活,很难搞清楚,因此要投予富含阳精的中药才能满足各种需求。

缺乏阳精引起的异常表现比较明显,例如缺钾时乏力、心跳加快。缺钙时神经兴奋性增高、造成失眠。阴精过高引起的“盈态”常与阳精“亏态”有关,例如血糖增高的糖尿病人的血铬降低。“阴阳”不平衡就是这样产生的,调节阴阳平衡时应该全面考虑,清补运药一起上,否则,难以搞平衡、治不好病。



古人将看不见的东西称作“气”,“精散成气”表明气是精变来的,“有形的精”变成“无形的气”。精与气的互变说法,现在看来也很科学。所以,我们能理解中医所说的气无处不在,是活力的象征。华医学认为“精主力”,把中医气的功能包括了。

华医学将“气”限定在“呼吸之气”,以示区分。气是无定形的流体,人呼吸时气体被动地出入气路。呼吸之气结构较复杂,目前只把它分成主要的两部分:氧气和二氧化碳。华医学将氧气称作“阳气”,二氧化碳称作“阴气”,阴气也包括其它废气。

人体中的气大部分与血和水在一起,在血管里的气都被红血球带着走,血行则气行。这种说法是相对的,气和血结伴而行,一方不行了,另一方还行吗?所以,我们用“运气血”来表达对两者亲密性的认可,也能理解中医所说的“气行则血行”。

氧气对人和生物的重要性谁都知道,但氧气对人的毒害知道者甚少,尤其是纯氧对人的伤害更大。任何东西对人体都可能有“好坏”双重作用,“量”起决定性作用;例如维生素对人体不可缺,但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其后果比缺乏维生素更可怕。因此,美国人想取消“维生素”这种称谓。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到平原来后觉得不舒服,我们到高原去也会不适应,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对氧的需求量各不相同的结果。氧气在参与生命活动的同时也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伤害比较重,当氧的浓度超过50%时就会伤肺。用高浓度的氧气培育新生儿会引起失明。说这些的目的是要大家明白物质作用的双重性,多了,作用就反过来了。用中药要注重这一点,掌握这种“量-效”变化规律恰恰是中药配方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

一般人不会缺氧,除非从事特殊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华药没有“补气药”。补气靠氧气,氧气靠呼吸或给氧。而中医很注重补气,因为中医的气是由精散开而成的,是精的化身,只不过是更精微,由“有形”变为“无形”。我们华医学注重精的“运化”,运化表示“运动变化”,与中医精和气的互变差不多。再把“呼吸之气”独立出来,与现代科学相一致。

由于气与血结伴而行,互为表证,在口唇表面可以观察气和血的盈、亏状态。华医学讲“亏”,不讲中医的“虚”,其实是同一意思。“亏”包括含量(结构比例)不足和功能上的低下;“盈”的含义与此相反。

人的肺在呼吸,细胞在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也在呼吸,即都在利用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用特殊装置观察人体,都在“冒气”,除了汗水蒸发成水蒸气外,从体表交换的气体不会少。可以关注一下戴眼镜的人,你可以发现:毛病重的那只眼睛的镜片较脏,表明呼出来的废气更多更脏。

现在看来,将“气”限于“呼吸之气”,包括肺的呼吸和其它细胞的呼吸,比较全面,也便于理解。总之,气与血和水在一起,或结合或分离,“八九不离十”。

胃肠道或其它管道里也有气体存在,我们称之为“阴气”,有用的少,无用的多。那些废气往外排,排不出去会有害,肛门排气也是排毒的过程,不必抑制,该排就排。服华药几天内,肛门排气排便增多,也很臭,是排毒的表现。肠子排干净了屁就少了,也不臭了,肠道的微生态正常了。

作为流体,在人体这个既密闭又开放的环境里,需要克服压力、阻力、动力、静力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序地循环着。当任一力量过于强大、超出人体自身调节能力时,需要我们用药物去帮帮忙,这不会太难,你们很快就可学会如何调节流体的动态(状态)平衡,那就是“清补运药兼用法则”。以后分级讲授,现在是普及班(初级班),还有中级班(提高班)和高级班(师承班)。希望有些人能进师承班跟师学习,成为华医学、中医流体学、流体医学的传承人、创新者,做一个攻克“不治之症”的尖兵。

可能有许多人还不知道,“华医学”是专治疑难杂症的,以往的经验使我们树立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条路没有多少人敢走,很难得到好结果。其原因是他们墨守成规,走老路。“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学”开辟了新的医学视野,牢牢盯着人体内流动的物质——流体,把复杂的形态学(形体)置于度外。创立“流体医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既融合了其他医学理论,也独立于其他医学理论体系之外。流体医学理论体系聚焦在流体,没有关注形体,所以简单了许多,实用了许多。相对而言,流体是“动态”,形体是“静态”,动态变化多,静态变化少。研究生命规律就是研究“变化规律”,掌握了变化规律才能调节失去规律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