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叶盏的禅意之美,惊艳到心跳

 昵称903511 2018-01-05

 


一片大自然中的叶子

无意间飘落在盏中

生命便得到了永恒的存在

/

 

来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

为什么经过千度高温的烧制,没有变成灰

而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盏中?

这是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木叶天目”绝技



千年的宋代吉州窑“木叶天目”绝技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携手“向天歌”

带你玩一场不一样的押窑体验

/

一座城,看沧桑巨变。

一座窑,见文明传承。

吉州窑曾燃烧了几百年,也熄火了几百年

既已复烧,便不再熄灭

……



一炉窑火,烧穿了几朝的风雨

燃烧千余年的吉州窑火

/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

当时永和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

距今已有1200年

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

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

木叶纹黑釉茶盏,为南宋吉州窑独有的杰作



从宋元时期开始

木叶盏就远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

在国际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

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内的吉州窑木叶天目

已被日本列入国家级文物

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吉州窑木叶天目盏

并称其为‘世之神器’



吉州窑周边有本觉寺、慧灯寺等众多寺庙

在斗茶文化及禅宗盛行的宋代

木叶盏为吉州窑附近寺庙高僧饮茶之器

随后,发展成了文人墨客乃至帝王用器,成了奢侈品

对于禅宗来说

木叶盏早已不是简单的喝茶工具了

更是不一而足的禅理美器



盏内木叶姿态各异

有的匀贴盏内像窃窃私语,有的似翩翩起舞

还有的似乎刚从树上飘落下来

木叶大小不一,无一片雷同

能看出窑工的信手取来,并无刻意

便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诗意悠然,真真是美丽至极致



向天歌·木叶天目盏



“向天歌”工作室,建立于2010年

由吉州窑陶瓷制作人李诗浩为品牌主理人

李诗浩带领团队用原矿釉药科学配方做海量的试烧试验

终于将吉州窑木叶盏复烧成功

作为当代瓷人

“向天歌”团队愿行力所能及之事,不忘本心,用心制瓷

创作出与心向往、于人向往的吉州窑作品



李诗浩老师自幼便学习陶艺

喜好制陶烧瓷工艺制作,醉心于木叶盏之中

黑底黄叶的木叶盏是他的心之所向

对他而言

木叶盏不仅仅是一门技艺

更是值得用一生去研究的艺术


 

大道至简,不外如是

至简往往也意味着至难

这十余年,李诗浩老师带领“向天歌”团队

做过无数次排列组合试验

方知什么样大小、成熟度的叶子和什么类型的盏搭配

烧制出来的木叶盏是最具美感


 

陶瓷制作一场是与窑火的持久博弈,赢在心态

只有练就高超的御火术

方能得吉州窑烧制技艺的真传

李诗浩老师潜心研究木叶盏的烧成温度与升温曲线

多年来总结出温度控制、火候、时长的规律

每逢烧窑,十几个小时的烧制过程

李诗浩老师不眠不休,全程把控


 

什么是押窑?


 

玉石界有“赌石”

同样,陶瓷界亦有“押窑”

玩的是心跳、玩的是刺激

 

陶瓷生产有很大的未知性,木叶盏尤然

这像极了玉石界的赌石行为

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刺激

选择器型和烧窑的位置

大大方方的落上专属底款

只有打开窑门的一刻

才能知道你这次押窑成果是惊喜亦或是惊吓

让我们抱着一颗愿赌服输的心态,来一场激动人心的体验

 

 

押窑产品由李诗浩老师亲自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

押窑价格远远低于器物本身的市场价格

是不是很刺激,你有敢玩的心态

那就来吧,让我们一起体验一把押窑的心动时刻


押窑,怎么玩?



   

下单前留言你要的落款

(限汉字2个,如:马云,王府,徐氏等)

如不留言,默认无落款 


   

炼泥、拉坯、修坯、晾坯


   

补水、上釉、按照要求落款


   

满窑、烧窑


   

开窑

 

开窑可能出现万中无一的极品,也可能出现次品

(押到次品者我们补送无定制良品木叶盏)

押窑全程采取实制、实拍、直播

  


木叶盏选用的桑叶

对自然环境及树种树龄的要求极为苛刻

木叶盏押窑

优选吉州窑宋代原矿区的百年老桑树

瓷土选用景德镇优质高岭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无道理


 

押窑活动将采取全程实制、实拍、直播的方式

给大家呈现一场制瓷盛宴

熟悉押窑规则的茶友

可以直接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行押窑体验,迅速开启押窑时刻



 

一片木叶的传奇·木叶天目押窑

 ▼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