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讲究节奏追求变化 基本运笔方法 柳体楷诀百韵歌

 wawezz 2018-01-05


  引言
  近代书家丁文隽曾对楷书的发展历程作过一个美妙的比喻,说楷书“汉魏萌其芽,两晋树其干,六朝发其花,隋唐结其实”。楷书发展至唐代,从“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到中唐的颜真卿,已达到最繁盛的阶段,笔法完备,风格流派纷呈,出现了多位标领百代的宗师。在此背景下,柳公权却能独辟蹊径,另创新体,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柳公权采用集古出新的办法,“初学王书(王羲之王献之),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柳体对前人经验的吸收,主要得力于欧阳询和颜真卿。欧体瘦,颜体肥:欧体方,颜体圆;欧体紧,颜体放。柳体则融二家之长,又广泛借鉴北碑方劲、雄强之风,融会贯通,终于创造出“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的“柳体”楷书。柳公权与颜真卿一样都是人格和书艺的典范,被后世并称为“颜柳”。又因柳体比颜体稍显清瘦,尤以骨力取胜,故又有“颜筋柳骨”之称。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端庄杂流利,刚劲含婀娜”,上可通篆、隶,下可达行、草。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己成为许多习书者的共识,没有楷书的法度作基础,行、草书也就失去了根基。
  学书以得骨力为先,柳体骨力劲健,法度严谨,所以在临帖方面,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很早就有“白此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王羲之)”的告诫。
  (一)讲究节奏追求变化
  后人常把柳体和颜体并称为“颜筋柳骨”。“柳骨”是柳体运笔最大的特点,柳书用笔一改中唐笔画的肥腴之风,用笔爽利快健,方圆兼备,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出瘦硬劲挺之线条,骨力强劲。柳体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处常采用方笔折锋,用方笔生成雄强、方峻、爽利、劲峭的美感;而在笔画收笔的顿笔回锋处,则多掺以圆笔裹锋,运笔不折不顿,显得格外丰润圆浑,内含而质朴。
  柳体用笔常常是秀挺与雄健结合,长笔瘦,短笔肥,竖笔挺,折笔劲,所以柳体笔画显得轻重有致,变化多端,既筋骨强健,又血肉充实。这些特点 【浙江的书法家www.】,在学习中需要认真体会领悟。线条的美感生成于节奏和韵律,因此,运笔中应该有提按、轻重、快慢、方圆、曲直等变化,追求节奏感和韵律美,需注意要有指、腕运动的配合。要避免匀速行笔、均匀用力和直来直去。
  1.提按分明,粗细有变:
  和做平面运动的快慢相比,提按则是一种上下立体的运动。由于毛笔本身的软笔特性,使提按成为最基本的运笔技法。
  提和按在运笔中是交替的,按后必提,提后再按,呈现一种“跳跃式”的而非“拖拉式”的行笔状态。是提按赋予了点画更多的粗细对比变化和形态之美。如“尺、十”。
  柳体在用笔上兼取“欧”之瘦和“颜”之肥,使短者肥,疏者丰,长者瘦,密者匀,肥瘦得体。运笔中,提按和轻重、快慢、行笔和顿笔、转折等都是相互关联的。按笔多用于笔画的顿笔和折笔,用力稍重,行笔略慢;提

(一)讲究节奏追求变化 基本运笔方法 柳体楷诀百韵歌

  笔多用于笔画的行笔和转弯,相对于按笔来说,用力稍轻,行笔略快。

  2.快慢交替,行顿结合:

  行笔的快慢是产生节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楷书行笔既讲究笔势轻快,畅达通顺,又讲究用力沉稳,“涩行”取劲,还需要顿笔“歇脚”积蓄力量。行笔时要注意快慢交替,行笔顿笔结合,收放富有韵致,顺畅而不轻滑。如“月、位”。

  运笔中,尤其要把握好顿笔,不能只知道行走而不知道顿笔休息,使字显得漂浮圆滑、肤浅乏力。顿有停和按双重含义,顿笔处形如骨节,能起到增强字的骨力、增加笔画变化、平衡协调重心等作用。一般横、垂露竖的起收,悬针竖、撇、平捺、提的起笔,点的收笔,钩、捺出锋前,转折处等,都需要顿笔蓄势。笔画起笔的顿笔多向右下,然后再向不同方向运行。柳体笔势比较迅疾,撇、捺、挑、提一气呵成,但不是一味的求快,要放得开,还要能收得住。如“于、下”。

  3.方圆曲直,刚柔相济:

  “折笔成方,转笔成圆”。方笔显得峻拔劲健、力量外露,圆笔感觉浑厚秀雅、骨力隐含;直笔显得挺劲有力,曲笔感觉妩媚活泼。柳体的横竖笔画弯曲度较小,笔画呈直线状态,较为劲健。如“凡、使”。

    但是,若方笔太多字会显得生硬,缺少韵味:若圆笔太多字又会显得柔弱无力,好像没有骨头。因此,运笔中切忌偏袒一面,走入极端。柳书用笔虽多方起圆结,方笔明显,骨力显现,但仍然是刚中含润、方圆融和的,不可一味求方,而失去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