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为何古人的离婚协议如此温柔……

 pxiang818 2018-01-05

今年圣诞夜,在大家欢喜过节时,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马蓉在微博上向王宝强喊话,再度引起网上一片哗然.。这一旷日持久的明星婚变事件,伴随着媒体的炒作、大众的喧哗,沦为一场鸡飞狗跳的闹剧。透过此事,也让小小种草君们领教了现代婚姻的诡谲与荒诞。今天,他们想通过对一沓古人离婚书的语用学分析,来表明他们的态度,发出他们的呼声!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是我最后的温柔

踩着17年的尾巴,我们这些未婚的种草君们,想和大家严肃地聊个不那么愉快的话题---离婚!

也许,同样未婚但已阅(zhuī)历( jù )无数的你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家庭暴力、小三转正、夺子大战等情景,不禁唏嘘感慨:“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请不要给自己加戏!都是跑龙套的群演,装什么戏精?

见多了现代夫妻离婚时恶言相向、诅咒辱骂,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富有人情味、讲究仁、礼的古人-----写的“离婚协议书”:

放妻书样文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合。三年有怨,则来傩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六亲,以俱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时次×年×月x日,x乡百姓x甲放妻书(一)道。

放妻书

谨立放妻书一道

窃闻夫妇义重,如手足似难分;恩爱情心,同唇齿如不别。况且夫妇念同牢之乐,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得之美。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夫妇相对,今则两自不和,似将难活,反目生嫌,作为后代憎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遂会六亲,以俱一别。相隔之后,愿妻娘子谏选高官之至,弄影庭前,美呈琴瑟合韵。解怨舍结,再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其两家并惣,意欲分别,惣不耳三年衣粮,自后更不许再来互相搅乱,自今已后,更不许相违,忽若论列夫妇之义者,便任将凭官断,则知皂白。

放妻书样文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想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迁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手书。

背景介绍: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献,研究发现其中有12件离婚文书——《放妻书》,时间约为中唐到宋初。

这几篇《放妻书》......很矜持也很套路:

夫妻应当同心同德,恩恩爱爱,如鱼水和谐、鸳鸯双飞、唇齿相依,生时同床共枕,死后合葬一处。

佛说前世三载结缘,则今生夫妻和睦;前世三载结怨,则今生夫妻不合。想来,我们是前世冤家,所以今生结下这段孽缘,感情不和,互不相容。若不放下,只能冤冤相报。

所以聚集各位族人,立下这道《放妻书》,我们就此分别,今后各自安好,冰释前嫌,互不相扰。希望你趁着年轻貌美,再嫁给高官显贵的人,夫妻关系和睦,希望你身体安康,幸福长寿。

小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古人是认真的吗?这些真是离婚书而不是一封最后的情书吗??这个问题,唯有神奇的语用学能为我们做出解答。

《放妻书》是古代夫妻在感情破裂情境下立下的离婚协议书,在夫妻双方亲族、姻亲村老的见证下,双方签字或画押,便具有了法律效力,是一种宣告式的言语行为(蓝色字体含相关知识链接,下同)。

《放妻书》的字面含义(以言指事)就是放妻子自由(夫妻应当和睦相处,我们不和,因为我们是前世冤家,若不放手则冤冤相报,所以非离不可,愿日后各不相扰,愿妻子再嫁佳婿);主要的交际目的(以言行事)是---离婚;后果(以言成事)自然是夫妻两人完成离婚,此后互不相干,各自婚娶啦。

离婚似乎很简单,写一篇一两百字的《放妻书》,在亲族面前签个字、画个押,从此又是单身贵族!但是,《放妻书》可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样文、结构、内容、形式等,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下面,我们以顺应论为纲,综合运用半年来苦练的各种功法,为大家一一破解。

首先,《放妻书》中的选择和顺应何以可能呢?

《放妻书》有许多样文,不同样文在细节(词语)上有差异,因而为写《放妻书》的丈夫们(一般为丈夫)提供了多种选择,体现出语言的变异性;

丈夫们自己和自己商量,挑选符合自己和妻子感情状况、离婚原因的样文及合适的表达方式,体现出语言的商讨性;

丈夫们最终的选择必须要达到离婚这一意图,《放妻书》必须符合当前情境,体现出语言的顺应性。

其次,如何理解这些《放妻书》包含的语言顺应呢?这需要同时考察四个方面: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01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

《放妻书》是书面语篇,因而要顺应书面语篇的语境,即衔接手段的选择、话语序列安排要符合书面语篇的要求。

《放妻书》作为当时通行的、被官方认可的离婚协议,当然有固定的结构和必要信息啊,咱们来分析分析一般的套路:

题目可有可无(一般都有);首句说明可有可无(一般都有);正文先指出夫妻应当恩爱、和谐;再用佛教因果缘报论解释:前世三载结缘,则今生夫妇和睦,前世三载结怨,则今生夫妇不和,所以如今两人感情不和,当是前世冤家,若是不放下这段孽缘,当冤冤相报,因而非离不可;再说明有亲族在场,经过了双方协商,以证明离婚的正当性、合法性;再祝愿妻子再嫁好人家;如何处理双方财产可有可无;最后,落款注明写下离婚契约的时间。这些《放妻书》衔接自然,顺序有条不紊,显然是顺应了当时离婚书的通行结构,赞。

再者,这种通行的、固定的结构,以及篇中的一些词语(如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伏愿娘子千秋万岁)、隐喻(如鸳鸯双飞、猫鼠相憎、狼犬一处),共同构成了一种强势模因。因为唐宋思想开放,婚姻观念开放,离婚的人显然不少,人们在写《放妻书》时,都要遵循这些规定的结构,习惯使用某些常用的、合适的表达方式,于是它们就被反复使用、广泛传播啦。

交际语境由交际双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构成。

就交际语境而言,交际双方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份《放妻书》都是夫妻双方达成的离婚协议,所以交际双方都是丈夫和妻子。交际双方同时生活在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里,并从中选择相关物充当《放妻书》的语境成分。

在物质世界中,《放妻书》这一言语行为得以实施需要合适的物理条件,如人物见证、相关时间和地点。

放妻书样文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合。三年有怨,则来傩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六亲,以俱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时次×年×月x日,x乡百姓x甲放妻书(一)道。

离婚意欲实现、《放妻书》意欲生效,必须要夫妻双方亲族见证,《放妻书》中的社交指示,如“父娘诸眷““亲姻村老”“六亲眷属”“两家亲眷”“六族”“二族”“九族””诸亲“即指见证离婚事件及《放妻书》撰写过程的人。

时空因素对语言选择也有重要影响,《放妻书》涉及前世恩怨、今生感情不合、未来祝福、写下《放妻书》的时间及地点,所以使用了时间指示如“今”“昔””近““前世三载/三年”“相隔(离)之后””自今已后“等等,还有结尾表明离婚生效期的“年月日”;空间指示如“见此分离”中的'此”(见《放妻书》11038-3)。

在社交世界中,说话人即丈夫需要对语言做出顺应的社会因素,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像银河里的星星难以尽数,顺应过程往往更加动态、更为复杂、更为微妙。

婚姻状况是重要的社会因素,正因为夫妻不和才导致离婚,才产生《放妻书》。而感情破裂,非离不可的婚姻状况,则显然是夫妻双方及在场见证的亲族村老们都知道的,立下《放妻书》签字画押之后,夫妻关系就解除了这一状态,也是众人都知道的,这些说话双方都知道的背景信息是语用预设;《放妻书》也使用了许多预设触发语表达语义预设,暗示夫妻的婚姻状况,如“今已不和”中的“已”和“既以二心不同”中的“既以”是表示完成状态的副词,“生男满十”中的“满”表示变化状态的动词。

性别因素和权势关系也是重要的社会因素。

权势关系首先体现在男女关系中:在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妇女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男主女从的礼制束缚有所放松,因而夫妻关系较为平等,所以《放妻书》体现出对妻子尊重;但男性仍在家族、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大多数)男性对知识享有权威,因而离婚时多为丈夫写给妻子《放妻书》,而妻子“放夫”则很少,但并非没有哦,比如:

放妻书一道

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性。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偿了赤索,非系树荫,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二要互敌,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今亲姻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取贤妻,同劳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虑却后忘有搅扰,贤圣证之,促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略述尔由,用为验约。

“今姻亲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盈讫。自后夫则任取贤妻,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态度坚决,语气得体,显示出唐代妇女地位上升,因而妇女自我意识、婚姻观念有所转变,敢于追求婚姻幸福。

向敢于追求幸福的阿孟鼓掌!

权势关系也体现在百姓和官方、个体和家族之间:普通百姓想实施离婚行为,必须得到官方和家族的认可,所以必须遵循官方制定的离婚程序,接受亲族村老的见证,加上普通百姓大多没有条件接受教育,所以只能参照通行的样书撰写离婚协议。再者,《放妻书》大量使用“六亲”“九族””二族““姻亲眷属”等社交指示指夫妻两人的亲戚族人,也体现了权势关系。

在心理世界中,说话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做出顺应,涉及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意向等。

《放妻书》凝聚了丈夫们离婚时的多种言语意图,除了解除婚姻的意愿,还包含着劝解、祝福、承诺等方面,丰沛之情感毕现于纸上,毕竟是爱过痛过,一日夫妻百日恩哪!

不论丈夫们实际上个性温和还是粗鲁,这些《放妻书》体现出来的个性都是谦恭有礼的,其实他们能参照样文写出文雅得体的《放妻书》,在离婚之际仍尊重妻子、顾念旧情,很可能是温和友善、识大体的人;他们友善地劝解妻子往事不要再谈,此后互不相扰,祝福妻子再嫁良婿,生活幸福,甚至承诺再提供妻子三年的粮食、衣服,可以看出他们很重视夫妻情面,但离婚的欲望和动机又确确实实是坚定的。

明明将从此陌路了,心里还挂念着她的幸福,还要宽慰他、祝福她。即使只是为了维护彼此的面子,这样温柔体贴,也够暖了。现代要离婚的夫妻们,你们不脸红吗?

比起这些个性的、个人的心理状态,《放妻书》更显著地顺应了唐朝时社会普遍的观念和信仰。

首先反映出对婚姻观念的顺应。唐朝人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感情破裂则不再将就,而非受制于礼制和家族利益。追求感情和谐的婚姻,成为离婚重要而普遍的动机。

其次,《放妻书》反映出对文化观念的顺应。

《放妻书》普遍使用了类推(基于两类事物或两个域相似性基础上的推理)。人与物的类推是隐喻,人和人的类推是类比。

我赌一年的辣条,这是《放妻书》中最有趣的部分!

首先,我们来观摩一下古人是如何使用隐喻,在物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上推理的:

放妻书样文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合。三年有怨,则来傩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六亲,以俱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时次×年×月x日,x乡百姓x甲放妻书(一)道。

放妻书样文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想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迁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手书。 

“鸳鸯双飞”本是鸳鸯自然的行为,因为人们总看到鸳鸯成对出现,于是就把鸳鸯当做爱情的象征,在文学、艺术中用“鸳鸯双飞”比拟夫妻恩爱,此处用以隐喻和谐夫妻恩爱的生活;鱼在水中,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但人们觉得鱼离不开水,鱼在水中悠游自得,因而用“如鱼如水”形容官民感情和谐,如军民鱼水情,但此处用以隐喻夫妻和睦。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鸳鸯、蝴蝶、鱼水、并蒂莲、连理枝等物,早已成了爱情甜蜜的专属象征,也就是始发域,只要我们理解这些意象,也就能理解文学、艺术等中的新场景,即目的域的含义了。

《放妻书》也多用隐喻表示夫妻关系破裂,如“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猫鼠同窠”“猫鼠为傩,参商结怨”,用猫与鼠、狼与犬之间水火不容、参商二星一东一西,相隔遥远,隐喻夫妻彼此敌对,无可挽回,语言含蓄又表意明确。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人性与物性之分,就人类而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人之常情和共同人性;从天地万物角度看,人与万物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物性。鸳鸯、猫鼠等物与人在更抽象的范畴中,如生物、存在中,仍属于同类,所以仍具有互通性。《放妻书》大量使用隐喻,从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去看自然现象,推己及物,表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可见,古人无处不学问啊!

古人不仅推己及物,从自然与人的形似性假设中探求伦理价值,更向与自己同样具有人之常情及人类共性的人探求伦理价值。

《放妻书》多处使用类比的语言来暗示一个类似的场景,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新的场景。类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往往表现为用典,《放妻书》也是如此:

放妻书文样

盖闻托盘上食,昔说梁鸿之妻,把笔画眉,今传张敞之妇。鲍永嫌妻,叱狗非礼而弃之,太公恨妇,饥贫当富而不拜。今生自从结为婚*,不曾善面相看。猫鼠为傩,参商结怨,二心有异,反目相嫌,定互各自生情,终久难成活道。近再会两家亲眷,不要谤地怨天,莫道八卦无合,五行相克,盖是前因不遂,今世相逢,覆水难收,干沙不合。妻不论三年柴飰,夫休说六载衣粮。

“盖闻托盘上食,昔说梁鸿之妻,把笔画眉,今传张敞之妇”,“梁鸿之妻”指“举案齐眉”之典故:汉代梁鸿(男)与孟光(女)夫妻恩爱,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张敞之妇”亦是典故,指张敞经常替妻子画眉毛,来喻夫妻感情好。两处用典,用前人恩爱的场景暗示恩爱夫妻是怎么样相处的,用具体的事例类推出复杂、抽象的夫妻相处之道,易于理解。

也有《放妻书》用典故形容夫妻关系恶化,如“无秦晋之同欢,有参商之别恨”“鲍永嫌妻,叱狗非礼而弃之,太公恨妇,饥贫當贵而不拜。”鲍永因妻子在继母面前呵斥驱逐狗而嫌弃她并休妻,太公夫人马氏在太公年轻时,不能忍受清苦的生活而嫌弃他并离开。这些典故都是夫妻之间有所嫌弃,终于分道扬镳,在《放妻书》中使用这些典故,暗示夫妻间有某些嫌隙,不可忍受。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繁荣、大众作诗的唐代,这些隐喻和典故是众所周知的,因而在《放妻书》中使用,也是一种语用预设哦!而且没有直说妻子好或坏、夫妻关系好或差,而用隐喻和类比,也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哦!

其次,对唐代文化有所了解的盆友一定知道唐代儒释道三教并行。上至统治者,下至百姓,都信佛、崇佛,而儒家仁、礼思想早已成为民族心理结构的基础,道教思想也对人们观念有巨大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出三家杂融的状态。这种信仰和观念在《放妻书》中也得到了普遍反映。

《放妻书》中融入了佛教教义和语言,如“因”“缘”“今生”等词语和因缘果报论,举个栗子:

放妻书样文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想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迁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手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因”“缘”“前世”“今生”等佛教语言渗透其中,俨然佛教徒决意出家临行前对妻子所说。哈哈,开玩笑,这是由于普通百姓信仰佛教,深受佛教教义熏染啦。

有“夫妇之缘”因而“恩深义重”,有“共被之因”因而“结誓幽远”,这些则“凡为夫妇之因”,都是“因”,加之“前世三年结缘”之“缘”,因而得到“始配今生夫妇”之“果”;但“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则产生“故来相对”之果。

好一番因缘果报论的论述啊!不得不佩服唐代佛教教义强大的渗透力和人们机敏的理解力!

当然,儒家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因而也体现其中,呈现出儒佛交融之势。

放妻书样文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想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迁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手书。

还是刚才那篇。其中“妻则一言十口”是指责妻子口舌(话多)导致家庭不和,是唐代律令对儒家礼制的吸收:汉朝时,诸儒在阐发周礼时,根据时代需要,规定了“七出之条”,其中包括“口舌”,后被唐律吸收;唐律也直接吸收了儒家礼制,《大戴礼记·本命篇》曰:“妇有七去,......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再如“反目生嫌”出于《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会及诸亲”体现出血缘宗法观念;“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体现出儒家仁爱的思想。这些都体现出儒家文化深入人心。

再如某些《放妻书》中提到的的“合卺之欢”“同牢之乐”是唐代婚姻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卺”指新婚夫妇共食一牲的仪式,“同牢”指新婚夫妇大婚当天在新房共饮合欢酒(交杯酒),都体现出儒家礼的思想对唐代礼制影响深远。

放妻书样文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合。三年有怨,则来傩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六亲,以俱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时次×年×月x日,x乡百姓x甲放妻书(一)道。

道教文化也有所涉及,比如八卦、五行:

放妻书文样

盖闻托盘上食,昔说梁鸿之妻,把笔画眉,今传张敞之妇。鲍永嫌妻,叱狗非礼而弃之,太公恨妇,饥贫当富而不拜。今生自从结为婚*,不曾善面相看。猫鼠为傩,参商结怨,二心有异,反目相嫌,定互各自生情,终久难成活道。近再会两家亲眷,不要谤地怨天,莫道八卦无合,五行相克,盖是前因不遂,今世相逢,覆水难收,干沙不合。妻不论三年柴飰,夫休说六载衣粮。

这份《放妻书》有点特别,虽然涉及了道教的思想,如“八卦无合”“五行相克”,但却持否定态度,直接反映出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冲突:

“不要谤地怨天,莫道八卦无合,五行相克,盖是前因不遂,今世相逢,覆水难收,干沙不合。”

丈夫劝妻子,也是对亲族宣告:我们的婚姻走到尽头啦,但是不要埋怨天地,不要说什么是我俩八卦不合、五行相克,大概是前世因没有完成,今生相遇,注定互不相容,无可挽回。

赤裸裸地否定道教思想,而笃信佛教思想啊!我说这位兄台,亲族中信道教的长辈听了可是想打人呢!

不过,许多《放妻书》并没有这样言辞激烈,暴露出宗教矛盾,而是对三家思想兼收并蓄,反映出三教并行的文化状态,也反映出开放多元的时代特征。

举个栗子,啦啦啦:

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性。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偿了赤索,非系树荫,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二要互敌,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今亲姻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留盈讫。自后夫则任取贤妻,同劳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虑却后忘有搅扰,贤圣证之,促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略述尔由,用为验约。

这份《放妻书》思想杂糅迹象明显,我们且看前两句话:

“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

以天地、阴阳关系类比夫妻关系,反映出道教思想的影响,“夫天妇地”“纳婚于六礼之下”则体现出儒家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和婚姻礼制观念,“结因于三世之中”则反映出佛教因果说的影响。这短短两句话就杂糅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唐代三教并行的文化背景可见一斑啊。

此外,这些文化观念、时代特征是唐人普遍具有的知识背景,所以对交际双方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一种语用预设哦。

02

从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层面看,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丈夫们写《放妻书》,是说话人,是语言选择的主体,完全依靠语言符号系统,而且是母语,《放妻书》是书面的(只使用了文字,因而不是多模态话语),是公文,选择了正式的语体,是独白类的语篇,是一种宣告行为;丈夫们念及旧情或出于谦恭,选择了文雅得体的词汇和语气;而且多选择了委婉、褒奖的交际策略,也即选择了公开的面子策略、遵循了礼貌原则,当然作为交际话语,这些《放妻书》不可避免地涉及了合作原则及其准则、霍恩两原则、列文森三原则,并通过遵守或违反这些原则或准则达到礼貌的目的。

显然,丈夫写《放妻书》目标直指离婚,符合合作原则;《放妻书》和离婚这一目标相关,符合关系准则;离婚书条理清晰,语序正常,没有歧义,符合方式准则,也符合列文森三原则中的方式原则。

但不符合规则的内容也很多,首先不符合质量准则,再者也不符合数量准则和霍恩两原则: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两人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但在《放妻书》里多只说是因为前世修因不遂,将原因归结于缺乏证据支持的信仰,不符合质量准则;使用多种隐喻,隐晦表达两人的关系破裂,不符合方式准则,大量篇幅用于祝福妻子再嫁后的幸福生活,显得信息冗余,不符合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当然也不符合霍恩两原则,也不符合列文森三原则中的数量原则和信息量原则,真是八无话语啊,所以表达的是非标准会话含义。

古人自然不是愚笨,多处违反原则、准则显然是为了礼貌啊,那是为了避免会话冲突,巩固会话和谐。毕竟同床共枕许多年,还是留点面子吧!

首先,这些《放妻书》是一种宣告行为,夫妻双方签字,则契约生效,从此陌路,所以使用文雅、温柔的措词对妻子情感和名誉伤害小,符合得体准则,也保全了妻子的正面面子。

其次,《放妻书》中一些语言,如“妻则再嫁良媒”“更选重官双职之夫”“伏愿郎娘子千秋万岁,布施欢喜”尽力祝福对方以显大度,遵循了慷慨准则。

再次,《放妻书》中用谦辞“夫”“伏”指自己,用尊称“妻”“娘子”指自己的妻子,而没有“贱内”“荆妇”等谦辞,是一种积极面子策略,也遵循了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

尽管大部分《放妻书》都不明确指出离婚原因,因而显得温和,但也有少数《放妻书》直接指出了婚姻状况,如下面这篇就罗列了妻子的不足之处:

夫妻相别书文样

夫妻相别书一道

盖闻人生一世,夫妻语让为先。三代修因,见存眷属。夫取妻意,妻取夫言。孝敬二亲,事奉郎姑叔伯,新妇便得孝名,日日即见快活。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互逆之意。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污辱臬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睦。今议相便分离。今对两家六亲眷属,团坐亭腾商量,当便相别分离。自别以后,愿妻再嫁,富贵得高,夫主不再侵凌论理。一似如鱼得水,任自波游;马如捋纲,任山丘。愿君不信前者,山河为誓,日月证明。愿君先者,男莫逢好妇,女莫逢好夫。

“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互逆之意。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污辱臬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睦。”

尽管先说夫妻两人都没有德行,但后面内容显然是在指责妻子不孝顺公婆,不敬重丈夫,不侍奉亲族家人,侮辱了夫家,连累了兄弟父母,兄弟之间不和,明显在指责妻子没有妇德啊,可见前一句“今则夫妇无良”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来减轻对妻子正面面子的威胁。虽然指责很严重,最后却又把原因归于前世修的因,也不符合质量准则。看来唐代对前世今生、因果缘报的笃信,成了礼貌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万用良方啊。

03

从顺应的动态过程层面来看,《放妻书》这一交际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展开、结束。策略性的语言运用是交际动态性的突出表现。

从单篇来看,丈夫们用因果缘报论解释夫妻关系,把过错归于前世;但这婚非离不可,所以用猫鼠、狼犬关系比喻夫妻关系,语气变强硬;最后却又希望互不干扰,祝福对方。语言随着语境、交际意图有所调整,体现出顺应的动态性。

从整体来看,不同的《放妻书》之间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体现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的变化。

比如以下两篇:

夫妻相别书文样

夫妻相别书一道

盖闻人生一世,夫妻语让为先。三代修因,见存眷属。夫取妻意,妻取夫言。孝敬二亲,事奉郎姑叔伯,新妇便得孝名,日日即见快活。今则夫妇无良,便作互逆之意。不敬翁家,不敬夫主,不事六亲眷属。污辱臬门,连累兄弟父母。前世修因不全,弟互各不和睦。今议相便分离。今对两家六亲眷属,团坐亭腾商量,当便相别分离。自别以后,愿妻再嫁,富贵得高,夫主不再侵凌论理。一似如鱼得水,任自波游;马如捋纲,任山丘。愿君不信前者,山河为誓,日月证明。愿君先者,男莫逢好妇,女莫逢好夫。

盖闻夫天妇地,结因于三世之中。男阳女阴,纳婚于六礼之下。理贵恩义深极,贪爱因性。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无秦晋之同欢,有参辰之别恨,偿了赤索,非系树荫,莫同宿世怨家,今相遇会,只是二要互敌,不肯聚遂。家资须却少多,家活渐渐存活不得。今亲姻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留盈讫。自后夫则任取贤妻,同劳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虑却后忘有搅扰,贤圣证之,促于万劫千生,常处□□之趣。恐后无信,勒此文凭。略述尔由,用为验约。

这两篇《放妻书》开头相似,但前者是夫妻相别,直接而具体地指出妻子的过失,对妻子虽有祝福,但最后有誓言和诅咒;后者则是妻子写给丈夫的,对感情破裂原因说得含蓄简略,结尾只有祝福,没有誓言和诅咒,这份契约足以为凭。

从历时角度看,语言变化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后者是妻子的“放夫书”,而且得到了亲族认可,体现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个体意识增强,也反映出婚姻观念和礼制束缚更为宽松,又语言更为含蓄文雅,时代可能晚于前一篇。

两篇《放妻书》的变化体现出社会观念和礼俗文化的变化,相互间也可能有继承改进的关系,体现出对新语境的顺应,表现出顺应的动态性。

04

从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层面看,丈夫们写《放妻书》显然是有意识的行为,但并非所有选择都是在相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其中选择词汇、语体,或选择赞美、祝福等交际策略,意识凸显程度高,有明确的动机;但有些选择是自然做出的,比如题目、落款、时间、“伏愿娘子千秋万岁”等套话,意识程度较低。

再者,语篇中使用了一些元语言,标示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表现出说话人较强的意识程度。

举些例子:

放妻书样文

盖以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合。三年有怨,则来傩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六亲,以俱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双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时次×年×月x日,x乡百姓x甲放妻书(一)道。

《放妻书》文本中使用的某些元语言标记语,除了起到语篇连贯的作用,还具有表达主体态度,协调人际关系的情感功能。如“今已不合,想是前世冤家”中的“想是”是含糊用语,表达出丈夫对情感破裂原因的掩饰或回避;“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中的“伏愿”传递出丈夫对妻子的尊重和祝福;但也有一些元语言具有明确分手意愿的作用,如《夫妻相别书文样》(3212)结尾处所说的“愿君不信前者,山河为誓,日月证明。愿君先者,男莫逢好妇,女莫逢好夫”,就是用一段咒誓来要求双方遵守书中的承诺和祝福,以表达主体的离婚意愿坚定不移。真是客气归客气,该分还得分啊!

解读过古人文雅得体的《放妻书》,大家可不要沉浸其中哦,毕竟21世纪的我们回不去了。所以,来聊点现实的,再来看看中国当代离婚协议书的庐山真面目,做一个对比!

离婚协议书范本(2017年最新版本大纲)

(男女方姓名、出生日期、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男方与女方于___年__月认识,于___年__月__日在__登记结婚,婚后于___年__月__日生育一儿子/女儿,名___。因____致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已无和好可能,现经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一、男女双方自愿离婚。

二、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

⑴存款

⑵房屋

⑶其他财产

四、债务的处理

五、一方隐瞒或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责任

六、经济帮助及精神损害赔偿

七、违约责任的约定

八、协议生效时间的约定

九、如本协议生效后在执行中发生争议的,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XXX人民法院起诉。

(男女方姓名、签名、时间)

现代离婚协议书和古人《放妻书》相比,首先表达主体不同。古代《放妻书》表达主体多为丈夫,少数是妻子“放夫“,但也是以丈夫的名义为题;现代离婚协议书则由第三方,如律师充当表达主体,反映出现代社会里男女社会地位,尤其是法律地位平等,因而表达主体顺应了社会语境和物理语境的变化。

其次,功能不同。现代离婚协议和古人《放妻书》都具有实施离婚行为的功能,但古人《放妻书》还解释了离婚的原因,表达了对彼此(多对妻子)再结良缘的祝福,劝解彼此过往不究,承诺自此以后互不相扰,重视礼仪和情感关怀;现代离婚协议书则对离婚原因轻描淡写,主要功能是承诺子女抚养问题和分配财产,但古人《放妻书》没有讨论子女抚养权问题,因为在血缘宗法制下,子女必然归父亲抚养,财产问题也不必讨论,而且有些《放妻书》承诺离婚后再提供妻子三年衣粮:“三年衣粮,便献柔仪”。这些差异当然和古今婚姻观、价值观的变化有关。唐宋时,佛教常说众生有情,儒家也一直主张血缘亲情天然存在,人们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现代人则多为无信仰者,只注重这一生一世的生活享乐,因而婚姻常被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看来,心理世界,尤其是信仰系统的变化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也是巨大滴!

再次,虽然两者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有标题,正文明确表示非离不可,结尾有签名和时间,但不同之处更多,现代离婚协议书结构更为复杂,表现出语言顺应的动态性,主要是对心理语境和物理语境变化的顺应。

第一,现代离婚协议书将男女双方自愿离婚放在协议第一条加以强调,与现代人自我意识较强、婚姻观念开放有关,也与法律加强了对婚姻的保护有关。所以说,离婚协议书强调“自愿离婚”是对心理世界变化的顺应;

第二,现代离婚协议将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放在第二条,放在夫妻各自利益之前,将子女随母亲生活、抚养费由男方全部负责、男方可探望孩子(每月至少一天)写进离婚协议书,作为强制性协议,可见,现代法律注重维护孩子的经济权益及亲情需要,希望减少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反映出现代人重视家庭、重视情感需求、关注未成年人的观念,反映出离婚协议书对变化了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的顺应;

第三,现代离婚协议书主要篇幅用于处理财产分配问题,条分缕析,巨细无遗,这当然与现代人财产构成复杂,财产划分具体的现实有关,也与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有关,在这个几乎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男男女女们即使还是夫妻,都可能同床异梦,相互挂念、算计着对方的收入、资产,甚至婚前就做好了财产公证及婚前协议(包括离婚后如何处理财产),更何况决意离婚呢!对要离婚的夫妻来说,迫在眉睫的只有一件事:竭力从这段婚姻中谋求最后的利益!现代离婚协议意识到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因而注重离婚时的财产分配问题,反映出对21世纪中国人心理语境的顺应;

第四,现代离婚协议书约定了违约责任、协议生效时间及若对本协议有争议的处理办法,也算考虑周到,强调了协议的有效性;与《放妻书》中从此互不相扰,日月为证,若违背誓言则有不幸等含义相近,但古人信仰佛教因果缘报论,因而相信违背誓言会有报应,是将佛作为见证人和裁决者;现代人则相信法律的公正,相信法律对违约者的制裁、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这显然体现出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的顺应。

最后,语言差异明显。古人《放妻书》使用古文写成,遵循古代汉语语法和古文语篇结构,使用了隐喻和类比,使用了敬辞、谦辞,多骈偶句式,注重礼貌、文雅,较有文学性;现代离婚书使用现代汉语,遵循了现代汉语语法和现代书面语篇结构,语言更讲究规范、准确、客观、冷静。两者的差异,则是顺应语言语境变化的结果。

“清醒”而“现实”的现代人的离婚协议也是“清醒”而“现实”的,但是,你有兴趣细读吗?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彭述初. 简述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01):97-100. 

[4]崔冬梅. 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释[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45-146.

[5]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

[6]蒋澄生.廖定中.语用学需要“顺应”潮流--顺应论的几个关键概念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7]刘颖. 语用学的新视角——语用综观与顺应[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18-120.

[8]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9]马玉蕾,房红梅.类比和隐喻[J].外语学刊,2005(05):77-82.    

[10]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

[1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国语 

[12]张斌峰.荀子的“类推思维”论[J].中国哲学史,2003(02):66-72.    

[13]王巧红. 指示语的认知阐释[D].西南大学,2014.

[14]姜翠翠. 顺应论视角下对《红楼梦》中人称指示语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5]肖丹丹. 社交指示语的变换和身份构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16]曾文雄. 元语用学:语用学理论反思与发展的动力[J]. 广西社会科学,2008,(12):161-164.

[17]代树兰. “元语用学”与语用学——兼评雅阁·梅伊的“元语用学理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13.

[18]史艳红. 元语用意识的元语用学探析

[19]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J].敦煌研究,1999(02):72-76+188.

[20]买小英.论敦煌放妻书中所反映的伦理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2016(02):116-119.    

[21]刘文锁.敦煌“放妻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52-57+124.    

本期种草君

作者:中文系151 1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