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董不叫“古董”,而是“骨董”

 关福 2018-01-05

“骨董”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盛行于南宋以后。最早见于北宋韩驹《陵阳集》卷三近体诗,送海常化士:“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江南骨董归。”


北宋时中国经济文化达到最繁荣的程度,儒学复兴,政治开明,社会文明程度非常高。这时,以士大夫阶层为主的文人墨客把对儒家文化“器”的崇拜,转移到了对前代文化器物的兴趣上。此时,便开始有了考古学和金石学,并出现了“骨董”一词,也有了专门的骨董行业和交易市场。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宋代的民间风物状况


顾名思义,“骨董”是古代遗存的有价值器物的统称,涵盖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品的遗存。民间有流传说:混杂鱼肉诸物的饭叫骨董饭。由此而引申出: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遗精华也。


可以想象,当时骨董的含义是指历史文化器物之精华,以饭食相喻,可以看出北宋时人们对待骨董的态度,如衣食住行般不可或缺。


其实,骨董这词,是象声词。南宋理学家朱熹《语类》中也称汩董,一直到明晚期开始有了“古董”一词。“古”董是由“骨”同音转来的,也有说骨董云者,即古铜之转音。然骨董非皆古铜,似亦不近情理。


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作《语类》提及汩董


“古”或是“骨”的同音转义,大致有相通之处,也似乎文雅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古董一行,耗资所巨,格调甚高,非是寻常人家可以把玩收藏的起的,于是士人阶层便舍了‘骨’字,转而为“古”,取其高远怀旧之意吧。


由此“骨董”和“古董”相通同义,交错而用,直到了元代,便有了“古玩”这个词来。说起“古玩”这个词,那和这个人有莫大干系。


老古玩行人说:元大德元年(1297),浙江省浦江县出了位神童——吴莱,字立夫,七岁能撰写文章。延祐年间(1314—1320)应试落榜,便隐居深山著书立说,留有《渊颖吴先生集》。他作的《陈彦理昨以汉石经见遗》一诗:横山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这说明在元代,已有“古玩”一词了。


到了清乾隆年间,“古玩”一词便常用起来。当然不是所有的老物件都可以称为“古玩”。此时的古玩是文人雅士玩味文化、考证历史的器物,承载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信息,能反映当时的民俗风情、生产工艺与制造水平。


古玩集纹饰精美、材质考究于一身,具有不可复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才使古玩的价值远远大于现代工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