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各伯:关于书法的艺术创造

 我心中的太阳在 2018-01-05


节临黄山谷 松风阁诗

 67×104cm  2016年  行书

师承与创造

书法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宝库。要发展创造,必须要以继承为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去求创造。不管是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是个人风格的创立,都不能离开继承。历史上不管哪一位书法家都下过一番向前人学习的临帖功夫。没有师承,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些青年人天分不低,对书法结构略有所知,字也写的像点样子,但就是不能坐下来认真临帖。有的临了一下,也是朝秦暮楚。临帖不专不深,一知半解。所以往往无法进步。学书法必须要临帖,而且要专事一家,把这一家的用笔,结构上的风格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达到这一步就叫“入帖”),然后再换帖,再求离求变。

入帖难,出帖也不容易。所谓出帖,就是要能摆脱此家此法的束缚,自出新意。这就是“因荃而得鱼,得鱼而忘荃”。

临米元章蜀素帖 

67×41cm   2016年  行书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在艺术之林中就没有自己的落脚之所,就没有自己的地位。这就像酒桌上的菜,如果这碟菜已跟桌面上的菜重复。那么,这桌酒席就没有它的落脚之所了。因为食客要求多种味道。如果第一道是萝卜炒白菜,第二道是白菜炒萝卜,第三道是萝卜、白菜一起炒。那就太单调乏味了。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非凡的创造精神。颜真卿的书法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是巨大的,千百年来盛行不衰。颜书的影响之所以久远,主要是在于它的创新。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书法,故当时学书者皆宗法王羲之,产生了陈陈相因的习气。颜真卿虽也学过王书,但能摆脱王书的束缚,自出新意,创造出厚重雄强,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异军突起,一扫二王余韵。苏东坡称赞颜书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这个评价未为过誉。

杨柳春风绿岸 桃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秋水 白头重见江南

70×138cm 2016年  篆书

那么,独特的创造应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呢?

一、从字形结构上突破前人。柳公权原学颜真卿,但在字形结构上有了极大的突破,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外形上说,颜书方正开阔,外密中疏(不是过疏,过疏则散)。而柳书则是瘦长多变、中密外疏。郑板桥的字从外形上看,忽长忽短、忽斜忽正,别有风味。

二、从字的用笔特点上别开生面。如果说颜真卿以雄壮厚重而一扫潇洒清逸的二王余韵,那么赵诘则是以挺拔瘦劲的“瘦金”笔法自辟蹊径了。邓石如以篆籀笔法入隶,郑板桥以兰竹笔意入行草而均能自成风格。金农以横粗竖细出奇,黄山谷以撇捺伸缩求险。曹全碑以圆劲秀逸取媚,张迁碑以端正凝重守拙。这些都是前人在“用笔”上自辟蹊径的典型例子,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的。

延年益寿

  48×133cm   2016年 篆书

三、从章法气韵上标新立异。郑板桥的字一个一个拆开来看很有特点,而从全篇总体来看,也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的章法布局粗、细、长、扁参差错落,变化无穷,被人称为“乱砖铺街”。毛主席的草书在章法布局上也很有特色,字的大小变化很大,笔画枯湿刚柔错落有致,气势磅礴,韵律生动。

四、从各家各体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自成风格。

此外,特殊工具的新尝试,也是探索和创造风格的途径之一。

每种书体的风格形成除了靠书家在以上几方面有意识的追求以外,书家本人的人品、学问、修养、见闻、旨趣在书法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也是个人艺术风格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书外”功夫,这些功夫是万万忽视不得的。正如陆游教导他儿子时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诗情画意 剑胆琴心 

 138×70cm 2017年  隶书

传说张长史见担夫争道而悟书势,颜鲁公见“夏云奇峰”而得草法,黄庭坚观群丁拨棹乃觉书法稍进,这些都是社会阅历与见闻“书外”功夫在“书内”的影响。《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为了加强学问修养,增广见闻,开阔视野,历代书画家都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说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在三十年代年富力强之时,曾挟一册一囊,越历七省,跋涉一万八千里,遍游祖国名山大川。沿途饱览历代书艺刻石及华山、峨眉、庐山、九华、黄山诸胜。平时勤奋读书,手不释卷。这些使他的书法脱尽俗尘、平淡天真,自成一格。所以,黄庭坚在评论到苏东坡的书法艺术时说:“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书家学问、见闻在作品的流露和影响,诗、书、画的相互引发,可以从历代大家身上看出。有史以来,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历史上成就大的书法家、画家,许多是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如苏东坡、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等。

 白云无心青山寿 

扇面  2016年  隶书

我们要求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字中要有“我”。但这些个性、风格是雅还是俗?这必然牵涉到人品、旨趣。书如其人,人俗书亦俗。一个市侩味浓的人,一个爱投机钻营的人,他写字作画总要想到讨好别人。投世俗所好,作品必然俗气。而一个狷洁淡泊、耻逐时趋的人,作品格调自雅。这些又是人品与书品的关系问题。

旨趣,除包含人品性格以外,还包含人的眼界。一般说,走进一个人的房间,会感觉这个人的旨趣如何。一个旨趣、眼界高的人不会挂俗画,连摆设也有讲究。眼界高了,必然要求手高,这就导致手眼并进。古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眼力的提高还在于博览,要见得多,多读诸家名碑法帖在学书的深造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形成和完善个人风格的重要条件。

现以林散之先生的一首诗作为这段文字内容的小结。诗曰:“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97×203cm  2017年  行书

法度与意境

什么叫法度?法度就是讲规矩,规与矩都是古人的绘图用具。“规”是画圆形用的,“矩”是画方形用的,所以古有“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之说。在书法上,点画、笔法、结字造型、章法布局,都有一定的规矩。都是应该遵循的“理”与“法”。比如写个“人”字,捺不能伸过撇的左边而变成“乂”,这就是规矩之一。

古人说:“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在诗词里出现惊人之句都要求“理通”。如“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个夸张是合理的,但如改成“岭南雪花大如席”就荒唐了。书法也是这样,不能一任主观随意乱来。草书有草书的规范,这就是大家共同规定的“符号”,如果每人想要怎样草就怎样草,那就乱套了,这些“符号”也就无法辨认。所以一些符合规范的草书尽管外行人看不懂,但书法家是能够辨认出来的。有些青年人不了解这一点,以为别人是乱来,他也乱草一通,结果时间一长连他自己也辨认不出。不讲法度的书法人们称之为“涂鸦”,这种横涂竖抹,点画狼藉的作品,靠装腔作势虽能骗骗外行人,但始终逃不脱识者的眼光。

野旷云连树 天寒雁聚沙

 团扇 (直径40cm)   2016年  行书

当然,讲法度,并不是提倡拘于成法,作茧自缚。而是要求“法而能化”。石涛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才是最关紧要的法。如果字写得“状如算子,满纸呆相,尽管法度森严,也要令人索然败兴”。所以,古人强调:“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主之地。”

书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要求感人的。那么,书法靠什么感人?靠意境、靠气韵。这是书家艺术创造的总和。意境、气韵都是一种精神内涵,谈起来有点抽象。但一幅书法作品在意境、气韵上的高低是可以区分的。一般说,一幅作品如能具有奕奕动人的风采和神韵,能给人开辟联想的天地,创造一种意象浮游、气韵生动的境界。那就算是有好意境了。意境好的作品往往都是很传神的。书法家茹桂曾对此作过一番描写:“有的像行军布阵,旌旗猎猎、士马精妍;有的像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像长江大河、奔腾跳荡,一泻千里;有的像回溪曲沼,春水繁花,移步换形。”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

  138×68cm   2017年  草书

要使作品意境生动,韵律优美,必须做到:情动于衷、意在笔先、胆略互用。

情动于衷是要求有激情,有创作冲动,作书能在最有激情的时候进行,乘兴挥毫,自然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而情,有自来生活的感染,也有来自文字内容的感染。前人所谓:“唯恐笔底波澜尽,卷帘梳洗看黄河”,就是强调呼吸自然。至于文字内容的感染,《书谱》有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择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飞……”而思想感情的起伏要发之于毫端,兴会淋漓,涉笔成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溶于书,书则感人。

关于意在笔先,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曾说道:“作书须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所以,作书之前,整个篇章的韵味、章法布局都要有个大体的设想,而每个字如何造型都要在落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凡写字作画,“大胆”都是很重要的。如拘谨局促如辕下之驹。何来纵横洒落之意境?胆,来自精熟,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正是此理。但有胆还要有略,无略则成了匹夫之勇了。略,是要心中有数,要有全局的“谋篇”,要胸存法度。胆大则放,略深则严。放能出意境,严能存法度。而意境和法度都是不可偏废的。张旭说的好:“书法一道,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不严不放方为上乘。”

郑板桥咏竹诗 

180×48cm  2010年   草书



 

莫各伯书法艺术简介:莫各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现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原驻会副秘书长,曾为广东书坛中坚力量。1992年荣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99’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等。出版有《书法自修指南》、《莫各伯书法选》等。书法论文和书法作品曾刊载于《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

莫各伯的书法师承于麦华三、李曲斋、秦咢生、王学仲、娄师白等。其隶书取法《张迁碑》,兼融汉简及行草笔意,化入祖师爷齐白石方篆构形之法,自成一格。作品古朴大气,自由豪放,雍容大度,格调不凡,有大家气派。行书初学文征明,后旁及王義之、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王铎、郑板桥等,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奇正互用,疏密有致,自然安祥的艺术风格,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草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黄庭坚《诸上座》草书构形之法,兼融王铎倚侧跌宕意态,自成奔放豪迈一格。小楷取法文征明、倪瓒等,清奇俊逸,劲挺优雅。大篆取法散氏盘,古朴浪漫,富于天趣。莫各伯先生能画能诗能文,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故其书法艺术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浓厚的书卷气。

莫各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担任湛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书法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是湛江书协的早期开拓者。1987年调入广东省书协任驻会干部十余年。1990——1992年曾负责主持广东书协日常工作。曾参与组织策划“99大朗之秋”全国书法名家展览交流系列活动。曾负责策划组织广东省第一、第二届书法理论研讨会。1992年参与策划“粤台书法交流展”,并组织多次互访活动。1993年广东书法代表团赴台访问交流,首开书画界赴台交流先河。最早提出成立广东书法院设想,写入广东省书协工作报告,并负责广东书法院早期筹备策划工作,最终在后人的努力下得以实现。

翠湖艺廊是莫各伯先生为其所在小区捐造的一座以其个人书法碑刻为主的艺术长廊,主要设置在临湖画馆门前的翠湖沿岸和临湖画馆后院的合璧园,共有书法碑刻50余件,兼有雕塑点缀其间。书法手迹已捐赠广东省档案馆永久收藏。广东省档案馆亦为每件碑刻拍照、立牌标注广东名人档案编号,妥为保护。这是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内第一座书法家个人碑廊。



内容来源于:《书法自修指南》 莫各伯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