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神韵

 砚耕迂叟 2017-03-12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特有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是无可争议的真正艺术。众所周知,书法本质是书法艺术中的美,而美的各种因素和美的各种表现,如所显现的动态美、静态美、阳刚美、阴柔美或用笔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所有这些“美”又都离不开“神韵”二字。为此,本文对书法的神韵做一些探讨,以求方家校正,也有抛砖引玉之意。
      一、何为书法之神韵
      纵观我国书史和书画理论,关于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深识卓见,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和书法法度一样,可以言传身教;也有的把书法的神韵视为神秘莫测,只能由书写者“神明自得”,鉴赏者“心领神会”,欲学则不能。
      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神韵呢?我国历代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对此议论不少: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认为“空灵”、“清远”方有神韵。宋代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更作了一番探索性的解释,他说:“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不自矜炫而韵自胜”。有的还把“神韵”与“气韵”视为一,有的视为二,前者如明唐志契,他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气色,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即谓之韵”。(《绘事微言》)后者如五代荆浩,曾云:“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笔法论》)其实二者完全是一回事。本来韵指声韵之韵,后被广泛用在艺术创作和理论中,不仅用以表达余意,还可以用来表示“余味”、“意味”、“意趣”、“意境”等等。
      “神韵”、“气韵”即是指书法的精神内含,“神韵”之“神”,指神采,“韵”则指神采所包含的意趣;“气韵”之“气”指生气,“韵”则指生气所含的意味,神必有韵,韵从神来,韵由气发,气满韵足。综观书画史,历来对神韵的解释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气韵即生动说  清方熏云:“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山静居画论》)钱钟书讲的更透彻:“谢赫以‘生动’释‘气韵’”。“气韵,生动是也”。
      二是神韵即格调说    翁方纲云:“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虽然,究竟言之,则格调实而神韵虚,格调呆而神韵活,格调有神而神韵无迹也。”(《七言诗三昧举隅》《清诗话》),这里需指出的是,格调本指诗的格律声调,后被用于艺术创作,泛指气格,情味。如格调仅指格律、声调,格调高的文艺作品未必具有神韵,犹如很讲法度的书法未必有韵味一样,所以说有神采的书法作品,不见得格调高,而格调高的书法作品必有神采。
      三是神韵即情趣说    明屠龙云:“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画笺》)。张旭的“趣长笔短”,司空图的“象外之象”,严羽的“兴趣”等,都可归于情趣说。
      四是神韵即意境说    “意境”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思维和体会,运用熟练的笔墨技巧,从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并贯穿于全幅作品。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说:“……意境的美,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唐张旭是草书能手,用笔如神,他常留心观察事物形态,并从担夫争路、鼓吹音节及舞蹈姿态中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同事物形象联系贯通起来,与运笔相理通神会。杜甫赞他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峻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书法意境的构成因素,包括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笔墨与所写文字内容的统一。观书法之神韵,可以不顾文字,而玩味其意境则必须结合书写的内容。因为意境不仅是神韵所包含的一定形象的精神面貌,还有笔墨所依附的内容给人的启示。此外,神韵还有艺中一格说等等。
只要多实践、多体味、神韵自可理解。
      二、书法神韵的具体表现
      书法是展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于视觉的艺术,是反映作为主体的人的学识、修养和精神气质的艺术。那么神韵在书法作品中是怎样显现出来的呢?大致表现如下:
      (一)丰富的力感
      无论何种风格的书法,都以力为后盾。离开笔力,整幅作品就显得毫无生气。近代的梁启超就把“力感美”作为欣赏书法的主要依据。卫夫人《笔阵图》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王僧虔说:“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朱履真《书法捷要》云:“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骼也。”所以,力感的表现:一为筋骨,为生气,即有力量、气势、气度;二为活泼飞动,即有骨、有气,尚须飞动。其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坚挺方折;柔和之力,似绵里藏针,婀娜凝练,使观赏者在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缺少笔力,神韵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强有力的情感
      书法艺术表达的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即所谓“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从其线条疾徐、轻重和空间距离的大小、松紧种种的变化,表达出他书写此稿时的悲愤、激昂、沉痛、缅怀等种种情绪的起伏。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于其款款挪移之间,无处不弥漫、荡漾着“和乐”之情,即与自然与亲朋的亲和之情感。
      情感是神韵的基础,神韵是书家从生活和书写实践中获得的。历代书家或崇尚儒之中和,或佛之空寂,或道之无为,并以此构成一种“澄怀观道”、“静观万物”的内省世界,产生“独见之明”。而这种“独见之明”,既来自情感,又来自理性。如钟繇沉鸷威重,故其书劲利方重。苏东坡雄文大笔,故其书如笔挟风涛。而这些书家的作品,充满了神情意趣“凡喜、怒、窘、穷、愉、佚、怨恨、思幕、酣醉无聊,不乎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移人之情,乃书之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神韵的书法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使欣赏者在赞美惊叹中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尤其草书更容易唤起知音者的共鸣。
      (三)自然而不加雕饰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绝不能故弄玄虚或矫揉造作。
自然美是书法艺术中最朴素的美,它泯去了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富有魅力的美。如笔法中的“屋漏痕”、“折钗股”、“划沙印泥”等线条。结构中的字形各尽其态,并与自然界天然参差不齐的物态相肖。布局中的“乱石铺街”等章法。笔势中如行云流水的气韵,都富有自然之趣。苏东坡书法划时代的成功,不仅是以出色的技巧实践在晋唐夹缝中冲出一条生路,更重要的是他在书法观念上的开拓。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书初无意于佳作乃佳尔”。“意造”之语矛头直指尚法的唐代书风,显示了宋代第一流大家的敏锐和胆魄,“无意”之理论则强调书法抒情的特性。另外,黄山谷《与宜春朱和叔论书》云:“至于放笔自然成行,草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点缀,便不成书。”由此可见,书法要有神韵,则必须“天然去雕饰”,只有不刻意雕琢,才能与观赏者获得感情上的沟通。
      (四)言之不尽的味外之味
      书法的味外之味,靠的是“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亦不尽”(周星莲《临池管见》),给观赏者以想象的余地。如从颜书的“气壮山河”、欧书的“鹰隼摩空”,进一步联想到书家“脚踏实地”、“忠义贯日月”等等。“笔外之意”给予观赏者不仅是情感上的激发,还有理智上的启迪。
      三、怎样使书法富有神韵
      对于书法家来说,认识鉴赏书法的神韵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富有神韵。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书法具有神韵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功力深
      欲得功力,就要下功夫刻苦临池,进行大量的学习和创作实践。这首先要打破书法神韵来自天赋的唯心主义观念,有信心,有恒心去取得。功力存乎已,并持之以精勤而怡深,因为神韵在法度之中。沈括说:“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补笔谈》)神韵是集古人之长而创造出来的,是对传统的扬弃,扬书法传统中体现书法本质的属性,弃掉过去的书法家附丽在书法艺术上的他那个时代气息和个人习气。
      所谓用功,不是傻写,而是在临写中注意取其神韵,目极心追,如刘熙载所云:“学书通于学仙,练神最上……”创作时要意在笔先,慎于构思,如南齐王僧虔《笔意赞》里所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之得,必使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同时,要在勤学苦练中多动脑筋,分析研究,悟得书法神理奇境。吕本中《与曾几论诗第一帖》云:“要知此事须有所悟人,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功夫勤惰间耳。以张长史见公孙大娘剑舞,顿悟笔法,如张老专意此事,未尝稍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他人观舞剑,有何干涉?非独作文学书而然也。”
      (二)学识广
      作为书法家,不仅要有“书内功”,还要有“书外功”,就是要加强艺术修养,清末书法理论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就曾这样说过:“学书者除了要有天分,要多见、多写以外,还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他还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俦伦者也。”
      一个书法家究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修养呢?我认为主要是加强文学修养,特别是与书法有直接关系的古典文学、古文字学、诗词的修养。还需加强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的修养。这是关系到书家的书风能否脱俗,造就奇境和获得更高成就的大问题。正如苏东坡所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同时,还要向自然、社会中捕微探幽,善于取境,敢于创新。只有深入生活,注意观察物象,才能见识博深,不断提高对客观物象的概括抽象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诱发最佳的创作情绪和闪光的灵感。
      由功、识而得来的神韵见诸笔墨,还有一个酝酿意象、营构神采,意匠经营的问题。这个问题历代书家论述也不少,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句话:即“意在笔先”、“意注笔内”、“意留笔后”。
      (三)品德高
      书法神韵是一个艺术生灵的精神内涵,她以风骨、骨气为主要精神依托。书如其人,就是对于人与书法之间关系的最佳描述,书法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因此古人非常强调书家自身品德的修养。如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
      这里必须指出,我们不能因为古今书法神韵接近而忘记其不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今天的阳刚之美已不是忠臣义士的思想,而是在继承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的同时,着重表现当今时代政通人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勃勃生机;淡雅的韵味的背后也不再是儒、佛、道的玄理,而是青山秀水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精神境界,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德思想体系和过去有了本质的区别,这对书法神韵的要求更高,更需书家自己去体味、去创作。
      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书法家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前提下,敢于赋于他新的血液,加强艺术表现性,使之变得更抒情、更强烈、更妩媚、更霸悍、更富有神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