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寒节气至,打响健康保卫战!这些养生方法不能不知......

 华人益寿堂官方 2018-01-05

冷气积久为寒,寒冷程度未至极点,故曰小寒。


每年的1月5日前后是小寒节气。人们经过了春夏秋冬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那么小寒节气防病养生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寒养生的方法,养出好身体!


小寒宜养肾

冬天的主气就为“寒”,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当寒邪入侵人体体内之后,很容易伤人体的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养肾防寒”。很多人对于补阳气这件事不以为然,其实肾的阳气一伤就容易引发一下这些症状:

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手脚冰凉,阳萎遣精,头晕耳鸣等疾病。因此,数九严冬若欲御寒,首当养肾阳。

养肾方法

艾灸补肾阳:最重要的穴位就是关元穴、涌泉穴和肾俞穴。

关元穴

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涌泉穴

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肾俞穴

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打响“保胃”攻坚战

天气突然转凉,温度的降低会直接刺激人体,使得胃肠功能变得紊乱,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有胃病的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那么对于冬季养胃,我们又要如何打响“保胃”攻坚战呢?

0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02

改变饮食习惯

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

03

细嚼慢咽

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04

饮水择时

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05

多甘多暖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比如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

06

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食疗和按摩保健

羊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同时还可以选择以下食疗方法进行食补:

椒姜粥

【材料】胡椒面1克,大米或小米50克

【做法】胡椒面加入大米或小米中煮粥服。

【功效】适于胃凉暴痛,遇冷痛甚,口淡乏味,泛吐清水者。

花生小米粥

【材料】小米50克,花生仁50克,红小豆30克,桂花糖、冰糖各适量。

【做法】1、将小米、花生仁、红小豆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时,然后淘洗干净,待用;2、锅中注入适量清水,加入花生仁、红小豆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0分钟;3、放入小米,煮至米烂,花生仁、红小豆酥软,再加入冰糖、桂花糖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为碎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个小时,食肉喝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

【功效】适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在进补食疗方的同时,还可以配上正确的按摩和艾灸方法,从而事半功倍。

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艾灸养脾胃:最重要的穴位就是中脘穴、足三里。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即一个横掌的距离。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小寒轻松面对呼吸道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受天气影响最大。小寒过后,寒潮天气频繁,非常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因为低温使得呼吸的局部温度很低,毛细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减慢,气管排出细菌的功能减弱。预防呼吸道疾病首先要增强自身免疫力,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一旦发生感冒要引起重视,病情加重后会诱发支气管炎。

防治方法

枇杷叶粳米粥

【材料】枇杷叶5~1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

【做法】将枇杷叶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加清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去渣后加入粳米,再加清水600毫升,猛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成稀粥。早晚各1次,趁温服用,3~5天为1个疗程。

【功效】适用于痰热内蕴(咳嗽、痰黄或兼有发热)之咳嗽者。

白萝卜胡椒汤

【材料】取白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4片,陈皮1片。

【做法】加清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后,去渣留液,再加入水250毫升煎煮15分钟,摇匀后分别装在两个碗中,备用。每天饮用2次,每次1碗,早晚各1次。

【功效】适用于抑郁胸痞(情志不畅、痰多以及痰黏难以咳出)者。

穴位按摩消痰止咳:最重要的穴位就是天突穴、膻中穴。

天突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每天按摩2次,能宣通肺气、消痰止咳。主治哮喘,支气管炎,咳嗽,暴失音,咽喉肿痛,梅核气,咳唾脓血等。

膻中穴

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每天按摩2次,能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主治胸闷,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太渊穴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外侧缘。每日按压,不拘次数。能止咳化痰,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

“血遇寒则凝”,所以小寒养生一定要把祛寒放在前列,所谓“寒从足底生”,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脚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中药泡脚,可以用当归、红花、鸡血藤等中药材放于锅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温水中泡脚使用。可以收到较好的驱寒效果,还可以促进睡眠;还可以用陈皮、生姜等熬汤泡脚,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