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长城见证百年沧桑

 七星岛主 2018-01-05

从吕四渔港向东约十多公里,有一处捍海斗潮、防坍兴垦的重要遗址——挡浪墙。这便是清末状元张謇组织修造的海上挡浪大墙。虽然挡浪墙在百年的海水冲刷下已残损、破旧,但目前保留的那一段仍傲立在那儿,坚定地传达着启东先民们征服自然的那股不屈的劲。

来到海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謇塑像及介绍挡浪墙的竖牌。跳下高岸,走上海滩,高大的挡浪墙便呈现眼前。挡浪墙全长760米,在秦潭东段,气势磅礴,犹如雄伟的长城一般。历经百年沧桑,无数个狂潮恶浪在挡浪墙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挡浪墙分南段、北段,墙体有两种结构,先存的挡浪墙南北两端共500多米,百年来被海浪冲毁了200多米。南段全长300多米,墙体为插板式组装(墙体中间插入槽板),墙墩两侧有凹槽,损坏较多;北段全长200多米,墙体为整体浇铸结构,北边墙体上有一批△形钢混结构板作支撑;墩子间的间隔距离为118厘米,墙板厚度为18厘米。根据潮水的大小,往西的墩距加大为180厘米。再往西,墩距也有大小的安排。根据实际测量,该△支撑板宽38厘米,长64厘米,近岸脚处高于地面1.3米。北段墙体较牢固,承受海潮力较大。北段的北边,由于处在风口浪尖,被冲毁了100多米,残体较多,现场依稀可见……

早在1895年,张謇中状元的第二年,他奉组建通海团练之令,来到黄海之滨,规划防倭诸事。张謇发现当地的荒滩草荡茫茫一片,可开垦开发利用。1900年10月,张謇偕李审之前往通海交界处海滩勘查,发现“通海之滨,可垦之地千顷”,加上当时朝廷下令“各省垦荒兴农”。张謇就“请于总督为奏咨报”,得朝廷钦批:“着即认真开办,务收实效”。于是,张謇着手初议“通海黄滩垦牧”,“乃拟营垦牧公司”,绘制垦荒地图,反复研核,筹集股东,筹办公司,开始大规模的通海垦牧。之后,张謇又萌生:围海造田,移民定居,开垦种植棉花,以解决大生纱厂的纱织之需,同时还可兴办教育,但由于当地气候及水文条件恶劣,围垦之堤常遭海潮冲袭,然后又要重围重垦,给垦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901年,张謇发起并集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1905年,1至5堤基本围堤成功。1904年突遭大风暴,大片农田被淹受灾。张謇闻讯后立即来到现场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历经千辛万苦,并通过股友决定由垦牧公司出资,建造防潮堤岸,其中挡浪墙就包括在内。1906年,张謇先邀请荷兰水利专家奈克来南通规划通海垦牧公司的围海筑堤技术。此后,张謇邀请奈克的儿子特来克为公司的技术专家,陪他到黄海滩上实地观察商讨。鉴于当时已建成的一堤蒿枝港北大岸屡遭风暴潮冲溃的困境,特来克设计了直立式钢筋水泥桩柱,内加水泥板以挡大海浪冲击,经试验效果很好。于是,张謇不惜成本从上海采购水泥钢材,在海堤上修筑了全长760米的抗潮防护墙,称之为挡浪墙。挡浪墙建成后,大堤安全挡潮,当地农民称之为“石堤”,此地也因此而多年被名为石堤乡。

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张公水堰”的挡浪墙建成以后,堤岸抵御海潮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地确保了蒿枝港口围垦的成功。堤内大片土地经过“蓄淡排卤,种青疏土”等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措施,终于成为适宜耕种的良田,曾经是全国著名的棉花优质高产地区。张謇作为江海平原近代大规模围垦开发的先驱,蒿枝港外沧海变桑田的丰功伟绩

令后人难忘,更可贵的是为现代的围海造田事业提供了可取的经验。至今依然屹立在秦潭海滨的张公挡浪大墙,也是人们用科学态度与大自然抗争的一个成功典范,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海岸线之所以比较稳定地向外延伸,张公墙功不可没。这种造福当代又惠及后人的业绩,值得永志不忘。去年中旬,启东市东南中学张謇研究小组组长张介龙,带领张慎一、朱今更、张永先等人,来到挡浪墙、捍海大堤进行实地探访,收集相关史料,寻访张謇足迹……

本报记者  朱俊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