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周村圩子墙,三合土夯筑,历经百年,为什么是圩子墙不叫城墙?

 闲云行影 2022-04-24

  

  

  

  

  

在周村区城区西部的和平青年公园的西侧有一条河,称为淦河,早在几年前在淦河的东岸发现了一段夯土墙体,据说是清代老周村的圩子墙。

周村是一个古老的城镇,素有“金周村”、“旱码头”、“天下第一村”之称,留存的众多文物古迹,但大多形成于明清年代。其实周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先民在此渔猎开垦,商周时形成部落和村庄,春秋战国属齐地,此后数千年历属於陵县、武强县、长山县等。

  淦河上的清代古桥原貌,资料图片)

  

  

  

  

从几年前的所拍摄的资料图片上来看,原来在城西的淦河上有座建于清代的石桥,叫做共济桥。桥现在已经拆了。

我们看到河的东岸这段墙体就是现残存的两段中的西段,呈南北走向,借用这淦河的河道作为护城河。

  

  

  

  

  

根据史料记载,周村的古城墙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历时三年,都是用黄土、石灰和石块混合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

我们从墙体上能看出一层层的夯筑痕迹,大约有28层,每层有17厘米厚,黄土、石灰掺杂着石块夯筑的。

周村圩子墙北段原貌,资料图片)

  

  

  

现残存墙体大约有57.5米,高5.6米,厚3.5-6.5米,横断面是呈梯形的。

前些年,在这古城墙里边建起了和平公园,西边的这段城墙也做了保护,不过我们看在残存的城墙的北头有一条明显的裂痕,有坍塌的风险。

  

  

  

  

  

老周村人他们管这城墙叫“圩子墙”。为什么叫“圩子墙”呢?而且我们看这墙体就是夯土祼露,按理说明清时代的城墙夯土外都是要包城砖的,但是周村的城墙外并没有包砖,这又是为什么呢要?据说是因为周村虽然很古老,又开埠百年,是一个商业重镇,但是在古代这里一直是属于长山县管辖的小城镇,从来没有成为行政中心,从来没有官衙在这儿驻过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这儿不是行政中心,所以也就没有修建正式的城墙,仅仅是修建了一圈总长度约8.2千米仅仅有6米来高、5米来厚形似城墙的土围子。

  

  

  

  

  

目前周村圩子墙保存有两段,一段是咱前面说的淦河东岸和平公园的那一段,另一段是北段位于千佛阁北的涿河东岸。

北段的城墙现状就更不容乐观,墙体总长度现在残留大约有260米,最高的也就有3米来高,有些已经坍塌,有些被掏出了洞,有些仅剩一片外墙摇摇欲坠。

  

  

  

  

  

在北端看到有工人在施工,寻住问了一下,是沿着墙体铺设地砖,并不对墙体进行维修。一位工人讲,如果修了就不是原样了。话虽如此,但这一段也确实太破了。

刚才和一位老人聊天,听老人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周村的四周还断断续续残留了许多这样的城墙,但是后来随着城市建设,这些墙都陆续推平,或在其地基上盖房,或在其上修起了马路,现在残留的已经不是很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