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气虚滞论

 医贵仁心 2018-01-06


周德生张雪花谭 静



        

先秦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九流十家在认识自然、社会、疾病、养生等方面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精气之聚散、氤氲、升降、屈伸、磨荡等,表现为各种物象。如果“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趣”(《国语周语下》),则天时“不失其序”,万物变动有常。荣气精气较而言,荣气是精气的一部分,是精气中尚未固化凝结的、能够气化流通的、变化为神气外显的部分。故荣气者生气也,“能酝酿凝聚生物”(《朱子语类》),化生动植之类,万物赖此以荣。

荣气包涵一切精微物质



精气凝聚而成万物,人为万物之灵,有形质,有微象。故藏象学说认为藏居于内,形见于外。张载《正蒙》谓“凡象,皆气也”。明确释义《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外显之象源于精气之荣华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称道“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原来精气是可分为凝固之精气和流动之精气两部分的。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体在面,肺者其华在毛,肾者其华在发,肝者其华在爪,脾者其华在唇四白,输精以荣四末”;《素问五藏生成篇》亦曰:五色亦“五藏所生之外荣也”;《素问疏五过论》并称尝贵后贱者为“脱营”,尝富后贫者为“失精”。所以,荣气或曰营气,是精气的一部分,故又称精气,乃精气之轻清流通气化升降转变者,故笔者认为荣气包括气、血、津、液、精、阴、阳、营、卫、髓、膏等一切精微物质,源于先天之精,赖水谷精微和自然清气充养,化生于五脏,以荣养温润全身组织器官。荣气在人身的不同部位具备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的“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因此,在历代医籍中,荣气有许多异名,如营气、血气、精气、元气、生气、神气等或将阴、阳、气、血、津、液、精、营、卫等的部分内容与荣气混淆与等同,造成现代研究者的误解。

‍‍荣气‍‍‍‍‍‍‍‍‍‍‍‍赅阴阳气血津液的综合功能



1滋养充形  荣气包涵一切精微物质,源于肾,生于脾,疏泄于肝,由心肺为之主宰。流沛全身,充养形体,滋润脏腑。如张隐庵《灵枢集注天年》语曰:“已生之后,藉水谷之精气,资生营卫津液,资养脏腑形身,而后能长久。”《普济方五常大论》谓:“夫五脏皆有髓,而上属于脑,以镇诸阳。”《普济方脾脏门》谓脾胃“化气血以荣华,固养身形,灌溉脏腑。”

(2)气化流通  《素问痹论》谓:“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荣气为生身之元气,“周流一身,运行不息,如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明医指掌诸气证》)。荣气之温运、滑利、宣通、疏泄等皆由其气化流通,无所不达,无所不至升降相因,出入相随,表现为各种功能。

(3)外显神气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神气乃脏腑精气所化生,为一切生物之表征。如张隐庵《素问集注汤液醪醴论》注:“神由营卫精气之所生也。神生于精气者,先天所生之神也;神生于营卫者,后天谷液之所生也。”《医门法律望色论》更指出:“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脉之有神曰有根。故神为荣气外显之表象

(4)平秘阴阳  荣气中的成分,有偏属于阴者,有偏属于阳者,然而,各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平衡,是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要条件。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荣气虚滞的基本内涵

荣气之虚荣气之滞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但在具体疾病过程中,或偏于虚,或偏于实(见图1)。


偏于虚者,或荣或卫,或气或血,或津或液,或脏腑之阴阳,一切有形之精气不足;偏于实者,或瘀血滞气,或痰饮水浊,或内生六淫,或积食宿便,一切有形之邪气留着。《素问通评虚实论》概括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然而,正气虚为发病之源,“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医学真传》),五脏虚弱,气血津液营卫阴阳衰少,则气化不利,邪自内生。如偏于实者,《类经图翼针灸诸例》云:“凡诸病之作皆有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如偏于虚者,《寿世保元脾胃论》云:“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释麻木病机曰:“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释通利。”更何况多种正气衰少,多种邪气兼挟,临证分析时病机更为复杂。无论荣气虚实,皆由不流通,不调和,失于升降出入,导致整体或局部功能改变之故

荣气虚滞是一种共同病机



从病机角度而言,荣气虚滞或以荣气虚为主,或以荣气滞为主,如图2所示。

但具体的疾病过程中,荣气之虚有多种偏重,荣气之实亦有多种偏重,并且大多兼挟错杂所以,从病邪与正气的消长情况而言,有脱证、虚中挟实证、虚实并重证、实中挟虚证、闭证之五级;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气血虚实章》说:“虚中夹实,虽通体皆现虚象,一二处独见实证,则实证反为吃紧。”张景岳所谓:“独处藏奸是也。”从病位而言,有脏腑、经络、形体、九窍之不同;《赤水玄珠》曰:“凡脉所经所络,筋所会所结,血气津液所行之处,皆邪气郁滞,正气不得流通而致。”从传变或从病势而言,有生克乘侮、脏腑传变、六经传变、三焦传变等差异。《医学源流论》指出:“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结,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总之,“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从而构成形体病变及神志病变的病理过程。

荣气虚滞是一种衰老机制


人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不能逃天地之数”(《寿亲养老新书戒忌保护》)。所以,从理论上讲,绝对阴平阳秘“长生久视”的健康状态是没有的。任何生命盛极而衰亡的过程皆荣气之虚与荣气之滞为根本原因,如《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其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正常的衰老过程中,是一种相对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荣气之虚与荣气之滞不断消长,而以平衡对立为其总发展趋势,其间亦可表现为疾病的静止期或代偿期,隐伏着各种疾病的可能;如果因正常衰老而死亡,即所谓“无疾而终”。当这种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状态被某种因素所打破,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自行修复时,荣气之虚者愈虚,荣气之滞者愈滞,人体就处于疾病的活动期或失代偿期,衰老过程自然加快,亦可能“因病而亡”。倘若积极投以汤药针灸,又谨于饮食起居,和喜怒而畅怀抱,则可减慢荣气虚滞进展速度,纠正部分虚滞失衡状态,增强自行调节自行修复的功能,从而增加阴平阳秘的缓冲能力,重新回复到相对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表现为衰老减慢或“带病延年”。一旦虚滞之极,或因虚而致脱,或因滞而致闭,皆发展为阴阳离决,精气消亡,暴死以毙(见图3)。




荣气虚滞理论的临床启示



正因为荣气虚滞是一种衰老机制,也是疾病的一种共同病机,所以,荣气虚滞理论对养生学、诊断学、治疗学、康复学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七损八益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故养生家顺应四时,清心寡欲,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吐纳按蹻,服食药饵之类,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则荣气充沛滋润,血脉调和流通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先天之强者不可持,持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其慎,慎则能胜天矣。”

(2)司外揣内  《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由近知远,由外测内,荣气虚滞之证,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或虚实真假,都是发展变化的,某一阶段的一个或几个侧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辨病辨证有特殊意义然而,荣气虚滞者处于相对平衡的代偿阶段,隐而不显,无症可辨,可以通过时令、体质、病史、环境因素或理化检查等,使潜证彰显。

(3)治病大法在攻补  《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治病之法无愈攻补,用攻用补,无愈虚实。”就荣气而言,其虚者有气、血、阴、阳、津、液、精、营、卫、髓、膏之不同,又有各脏腑经络或肌肉筋骨之定位;其滞者有气郁、血瘀、痰浊、水湿、风燥、热毒、沉寒之类。故治疗时应同病位对病邪,逆病势而截传变,标本缓急,异病同治。

(4)病后调理缓见功  荣气虚滞之病证康复尤难。精气虽源于先天,尤赖于水谷,由脏腑化生、敷布、代谢。荣气为精气之动者,机体衰老已影响其体用;病变之时耗扰亦甚,且脏腑损伤,水谷少进,其化源不足,气化失常,诸滞邪混生,屡经攻补,精气荣气之伤也非一端焉。故病后之调理,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尤赖节嗜欲以保其精,节劳役以养其气,开胃口以充其行,日积月累,扰乱者归于平顺,耗损者归于生息,虚者可补而滞者可通矣。


结     语



荣气乃精气中气化流通部分,所赅者广,其用著,其病易。在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等认识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对养生、诊断、治疗、康复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形成更具理论内涵和更能指导临床的荣气学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