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黑季羡林先生,真的好吗?

 老鄧子 2018-01-06


《清华园日记》一直是季羡林作品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它真实再现了季羡林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学生活,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亲切平和、好学上进的青年季羡林形象。但是从《清华园日记》中以讹传讹产生的错误说法也有不少。在《清华园日记》最早的版本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中,由于编辑工作的粗糙造成的错误,将“同”看成了“日”,于是出现了这样匪夷所思的段落:


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这种错误的释读在后来其他出版社出的《清华园日记》中基本都得到了改正:


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改正之后,本来事情似乎可以到此为止了。但前一种错误的版本“多日几个女人”在网络平台上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且愈演愈烈,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了还季羡林先生一个清白,给喜欢和关注季羡林的读者朋友们一个真相,我们特此发布了这篇考证文章。


一:事情缘起

一字之差?天上地下!

最近,有一篇来自公众号的热文:“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身份感”。这篇文章阅读量达到了10万+,点赞数超过了三千,被大量转载转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章的摘要部分引用、改写了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中1934年5月17日的一段日记:


季羡林:“我今生没有必得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


先抛开这里把“别的”写成“必得”的编辑失误不说,更大的问题是最后一句,应该是“同”而不是“日”。这样的错误并不仅仅发生在一个公众号上,可以说网络上绝大部分谈到这则日记的地方,引用的都是“多日几个女人”这样的错误版本,而这种说法也就在部分人猎奇、窥私的心理下迅速传播,以讹传讹。


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结果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多日几个女人”并非《清华园日记》的原文,而是编辑工作的粗糙造成的对作者原意的严重歪曲,往小里说它有违真实和客观,往大里说这种说法的传播事实上构成了对季羡林先生名誉权的侵犯,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考证结果

是“同”不是“日”

那么,如此多的网络平台传播的这种错误说法,其依据和缘起在哪里?《清华园日记》的原文到底是“日”还是“同”?关于这一点,北京印刷学院的叶新教授,季羡林生前得力助手和秘书李铮之子、一直致力于季羡林清华园日记以及留德日记手稿整理的李小军老师,以及一些热心的读者朋友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证,并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日记的原文是“同”不是“日”。


现在《清华园日记》主要有三个版本,分别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清华园日记》,外研社2009年7月第一版《季羡林全集》第四卷,以及沈阳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清华园日记》。对比三个版本就会发现,最早的辽宁美术出版社那一版《清华园日记》中是“日”,其他两版是“同”


辽宁美术出版社版


沈阳出版社版


外研社版


这样的差异反映出来的是辽宁美术出版社版《清华园日记》在编辑工作上的粗糙。可能编者也发现如果认为这里是“日”字的话,上下句读起来就不太通顺,所以自作主张用尖括号补充了一个日记手稿本来没有的“和”字来使句子更加连贯,而其他两版则没有此补充,直接释读为“同”字,文意本来就是连贯的。


那么,在季羡林先生日记的手稿中,这里到底是“日”还是“同”呢?我们从季羡林之子季承先生得到了《清华园日记》的手稿照片,并征得其同意,公布出来:


1934年5月17日日记原稿


以下是季羡林先生日记手稿的其他地方“同”和“日”两个字的笔迹:


“日”字


“同”字


三十日  同前两天一样冷


同长之晚饭后到海淀去

同访赵德尊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在季羡林先生的笔迹中,虽然“日”和“同”这两个字写得比较像,但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日”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从左往右封下端口的笔画动作,而“同”字是没有封口的,下端是一个从右往左微微往回勾的笔画动作。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确定,《清华园日记》1934年5月17日的那一条日记中是“同”字而不是“日”字。


三:一些反思

谣言止于智者,

切勿以讹传讹。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的《清华园日记》出现了“多日几个女人”这样的编辑错误,之后各版《清华园日记》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改正了回来,但最初的错误版本却在一些人猎奇、窥私的心态下广泛传播,在各种网络平台愈演愈烈,直到今天都还有很多不明真相的读者不知道这个版本是错误的。也许就像开头提到的那篇公众号热文那样,很多传播这种说法的人可能并非出于恶意的目的,而只是想表现季羡林不伪饰、不矫揉的真性情,但是事实上从结果来看这种错误的版本已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歪曲了季羡林先生日记的真实本意,给季羡林先生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后来版本的《清华园日记》已经改回“多同几个女人”的正确版本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抵制之前出现的错误版本的影响,正本清源,还季羡林先生一个清白,给喜欢、关注季羡林的读者朋友们一个真相。


四:追思季老

实事求是,正本清源!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先生大三、大四时写的日记,具体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学生时代的季羡林、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的珍贵文字资料。《清华园日记》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史料价值,与季羡林先生实事求是、毫不虚伪的性格是有关的。这本书最初出版时,编辑问季羡林先生要不要作一些删减,季羡林先生决定一字不删,一字不改。在《清华园日记》的后记中,季羡林先生说了这样一番掷地有声的话: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在人前难以说出口的话,都写了进去。万没想到今天会把日记公开。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正是因为季羡林先生的这种选择,今天《清华园日记》才成为这样一份记载个人浮沉和历史风云的重要文字资料。也正因为季羡林先生有这样一个将日记保持原貌的愿望,我们今天在传播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作品的时候也要做到这一点,切勿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以讹传讹,要正本清源,实事求是,说过就是说过,没说过就是没说过,不需要遮掩什么,但更不能抹黑什么,这样才能无愧于先生于地下长眠着的英灵!





文字编辑:郭磊峰

排版:郭磊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