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亥岁 [唐]:曹松

 智者的宝库 2018-01-06
 

 

一  题解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二  原文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己亥:唐僖宗乾符六年(879)的干支。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生民:百姓。  

樵蘇:砍柴割草,泛指艱苦的生計。  

憑:請。 

封侯:古代將帥在戰爭中立了大功可以封侯;這裡泛指升官。  

萬骨枯:萬人變成枯骨,指犧牲了無數戰士。

 

  译文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880)""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879)的干支,此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880)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赏析

   泽国,本应是物产富饶,人民安居之地,很平静的说已经画入战图了,平静背后的悲恸只有了解当时的惨状才可洞悉。此诗题为“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元年的前一年即乾符六年。这首诗应为诗人回忆己亥年事所做。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动荡不安,唐末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本富庶的大江以南也成了战场。即“泽国江山入战图”。我们可以想见一种电影手法,背景是风光秀丽的江南景致,慢慢向前移动,而前面更清晰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战火纷飞,铁与火的冷酷事实,厮杀和惨叫声不断刺激着耳膜,让人不忍再看,背景上的风光已经被战火四分五裂,也变得血肉模糊了,似乎山水都在流血,都在流泪。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灵如何生存?砍柴为“樵”,割草为“苏”,这些本是最底层的生活,而如今连这样的生活也是奢望!战火侵扰,生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命已不能保证,更何况砍柴割草乐在其中呢!而这种乐,其实本来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自食其力的生活,是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可是这种被认为最艰苦的生存方式都不能够保障,更别说安居乐业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它不仅同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字极形象骇目。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将领的领导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领的军事能力固然重要,这对于战争的成败至关重要。但是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将领的心态。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他为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听命于君主,还是听命于天?这场战争只是为了平息叛乱?抑或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还是为了建功立业?将领的心态不同,他所采用的战术也会有所区别。但不管是采用什么战术,死亡终究是战争的主打曲。两军相交,兵戎相向,那是真正的你死我活,或许士兵之间根本是素不相识,更谈不上仇恨,只是他们将生命无来由地交给了没有未来的主宰。不管这场仗是否胜利,他们都有可能死亡。只是胜利的一方有所谓的告慰九泉而已。这又有什么用呢?“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只是基于人的本性对屠杀的愤恨,更让人悲痛的是即使胜利,也是由无数的死亡堆砌的。生命已经灰飞烟灭,只是为了将领建功立业的愿望。

    而将领建功立业的背后,则是这样一个颓废的时代,一个无望的政权,这才是对“万骨枯”的最大的讽刺,也是诗人在回忆这样的日子里最最恸心之处。这些无名的魂灵,最后竟无依附之所,只有在狼烟不断战火频仍的岁月里,和活着的生灵,一道煎熬。

 

  作者

    曹松(830?----902?)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乾符年间,流落江湖,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光化四年在礼部侍郎杜德祥下,与王希羽等同登进士第,时号"五老榜"。特敕授校书郎,未几卒。其诗学贾岛。著有《曹松诗集》二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