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 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赏析

 一君木子 2021-08-04


一君木子

己亥岁二首·其一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评析

《己亥岁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曹梦徵组诗作品,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注释

己亥:指唐僖宗乾符六年(西元八七九年)。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泽国。

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指打柴砍草的人。

韵译

富饶的水域江已绘入战图,

百姓有何法打柴割草度日不愁

提什么封侯觅爵之事,

一将生成万俱的枯骨。

赏析

“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於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此时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己亥(西元八七九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象文《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子夏《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太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作者

曹松(约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卒年不详。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唐代晚期诗人,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此诗大约是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中无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告知,即刻纠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