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市宫”:船一样的建筑,承载城市的记忆!

 静雅轩345 2018-01-06

“市宫”在哪里?沪上很多年轻人可能一头雾水。但老上海,可能会很不以为然地答,哦哟!市宫呀,就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呀!人民广场西藏路口像船一样的老房子呀!


当年,在上海滩,“市宫”可谓家喻户晓,它承载着一段城市发展的难忘记忆。


东方饭店的前世今生

“巿宫”始建于1929年,当年叫东方饭店,坐落于西藏中路120号,位于广东路和北海路两条马路的中间。这幢建筑风格独特,颇有现代建筑的特点:平顶、方形的大窗户,窗框上装饰有古典风格的壁柱,远看呈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像一艘巨轮,很有海派建筑的文化韵味。现今上海类似的建筑仅存两座,另一座是淮海路武康路口的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


老照片里的东方饭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政府努力为奋斗在劳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阶级建造娱乐休息和学习的场所。


著名画家颜文樑笔下的市宫


当年上海市总工会以14万个“折实单位”,买下了这幢12000平方米的大厦。现今,大家对“折实单位”这个名词听起来会很费解,但在当年,用它来衡量物品的价值,却有着重大的意义。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经济状况刚刚开始恢复,商品供应常常短缺,物价波动很大,币值不稳定,人们倾向于购买实物保值。


由东方饭店改建成的上海工人文化宫


为了稳定市场,政府采取了折实的办法:以数种老百姓生活中必须的、有代表性的商品一个时期内的市场价格平均价的人民币数量作为支付单位。例如,1949年6月18日,人民银行公布了“折实单位”的货币价格:一个折实单位包含的实物为——白粳米一升、生油一两、煤球一市斤、龙头细布一市尺,按照前5天这些物品的市场平均价格为标准支付人民币。总工会买下东方饭店以后,又用2.5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2.5万元)对东方饭店进行改造装修,拆除原来客房的格局,打造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整个大厦的面貌焕然一新。


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1950年9月30号上午市工人文化宫开幕,上海各界人士近3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工作人员正在挂文化宫的匾额


陈毅市长还为上海工人文化宫送来了亲笔题词的匾额。在一块长2.5米、宽0.6米,被漆成朱红色的上好实木上,采用浮雕的方法精心雕刻上了“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这八个鎏金大字。这块匾被高高地挂在文化宫的大厅上,大家都称它为工人文化宫的“金字招牌”。1950年10月1日,上海工人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


20世纪70年代市宫入场券


市宫里走出了世界乒坛名将

在业余时间里,工人文化宫则成了充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工人群众都喜欢工人文化宫,因为里面的活动特别多,打牌、下棋、唱歌、猜谜、打落袋(台球)、打乒乓……


剪纸小组正在切磋剪纸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市宫”里的工人图书馆,它拥有解放前中华业余图书馆和益友社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三万多册,有150个座位的阅读室。“市宫”开放那阵,爱好读书的工人都奔走相告,图书馆成为了广大读者的福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可以看到有些工人下班后,赶几部电车到“市宫”,匆匆忙忙地还书、借书,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家看书。


不过,在当年,“市宫”最热闹的群众活动是打乒乓。在文化宫二楼有半个楼层的区域摆放了大概有十个乒乓台,周围经常是挤满了人,从下午一点开始到晚上九点,甚至到了九点钟要关门了,人还是散不掉,全部是排队参加淘汰制乒乓比赛的人。比赛有六个球一局的,有十一个球一局的,有二十一个球一局的,噼里啪啦一阵攻守,输球了就换人。来的人,水平高一点呢,就打二十一只球,水平低一等就打六个球。大家都知道徐寅生是国际乒坛上的著名运动员,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他是从“市宫”起步,一路上过关斩将,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年,他是一家工厂的工人,大概住在文化宫附近,经常在这里打球。那时大家不知道他的大名,只知道他的乒乓球打得好,是这儿摆擂台的大王,一直到他成为国际乒坛上的名将,人们才知道徐寅生是工人出身。


那个时候到工人文化宫来参加活动都是免费的,只是需要出示工会会员证。工会会员证过去叫红派司,进文化宫的时候,只要红派司亮一亮就可以了。据统计: 1952年上海的产业工人约有118万,工会会员有88万人。现在,有些老工人还是念念不忘当年到文化宫的喜悦心情。


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建立不久,上海又在工厂密集的杨浦区和普陀区先后建立了沪东工人文化宫和沪西工人文化宫(简称东宫和西宫)。



著名电影演员陈述的工会会员证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除了三大工人文化宫外,各个区县,包括很多行业和大厂也都成立了工人俱乐部。一开始,为了照顾星期日来参加活动的工人群众,所以把文化宫所有场所的关闭维护放在星期一,后来因为活动的丰富,人流量又大,为了满足大家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市里决定天天开放。用工人老师傅的话说,就是一年365天,从年头初一到年末大年夜,天天开门,终年都是热闹非凡。


工人文化宫还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展览会,那时工厂里的革新能手被称为“智多星”和“小诸葛”,他们只要一听说要举办技术革新展览会的消息,都会赶来参观。有一些大型工厂的工会还会把工人组织起来,开着大卡车把工人送到文化宫。展览会上经常是人山人海,师傅们在这里参观,经常还一起交流技艺, 那场面是相当热闹的。 


工人文化宫也是很赶时髦的,1958年上海电视台成立,开始播出电视节目。 但是在那些年里,电视机还是很昂贵、很稀罕的,民间鲜见。不过,市文化宫大厅里已经有了一台大电视机免费放给大家观看,很多老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他们首先是在工人文化宫里,看见电视机看上电视节目的。


工人的文化摇篮

工人们到文化宫来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看电影、看演出,还有很多人是来文化宫参加有组织的文化、艺术学习和创作的。


职工诗歌朗诵会


现在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在社区有文化馆、图书室,在里弄有文艺活动室,还有各种各样的业余艺术学校等等,人们再也不需要集中到文化宫和俱乐部参加活动了。但是,那些年在工人文化宫活动的热闹景象还是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今貌


资料: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故事”(作者:朱海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