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知识是感性的认知?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1-07


知识的概念,是认真的概念。严格地说,知识的概念是从西方传进中国的。

那么如何解释,钻木取火,勾股定理,圆周律、火药、指南针等,这些成就呢?其实,它们都是“经验”的材料结果,用俗话说,叫“摸索”而来。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它们是我们从周围世界,从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搞定的;二是它们是自己“碰巧”撞上了,也就是机遇的产物。遇到了,就研究研究,搞成多少算多少。以后有人碰到了还可重头搞起,没有什么继承性和发展性,或只有有限的继承性,如中医世家,陶瓷师傅,酿酒师傅等。有传儿子不传女儿的,仅传自己选定的人的。当然如果后代被传入家宝,就认为自己非常幸运了,哪里还谈得上批评,建议或修改。而是像当祖宗神明一样贡起来顶礼膜拜了。

相比西方的知识来源,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从毕达哥拉思“数是世界本质”的思想,从柏拉图抽象“形式”的思想,和亚里士多德“全称概念”出发。到了欧几里德,发展成公理体系的几何系统。从公理,公设,定义,来推出定理1,定理2,...定理n等。后人根据欧氏第五公设作相反假设,有推出了“非欧几何”。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知识是感性的认知?

西方人这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运用数学,逻辑,和经验数据的结合,是科学的起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仅仅靠人类认识开始时靠运气发现唯一一个事件,既,不仅靠运气,而是推而广之,引进了逻辑和数学,发现了掩藏在前提中的定理,既自然规律的真理。并不是说机遇是不重要的。没有机遇就没有开始,如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问题在于不满足与机遇,和扩展这些机遇所蕴含的更多的“潜在机遇”。比较一下,同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之平方等于相邻二边平方之合”的毕达哥拉思定理和勾股定理,前者有多少其他的相连的数学推导结果,而后者则是“裸体存在”。

中国的古人没有这种逻辑扩展的思想,那么又靠什么掌握更多的知识呢?

靠猜测,或叫“顿悟”,“猜得对吃我的药,猜的不对分文不取”。悟的着就悟,悟不着就睡觉好了。找寻事物逻辑关系,形式逻辑,因果规律,归纳和演绎推理,三段论,辨证诘问等——这些都是理性认识的特点。而凭借一时感觉,凭借当下的心情,“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和任何没有事先思索过的判定,都是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成熟的认识阶段的象征,而感性认识是人类认知能力还处在幼稚时代的特征。例如,想想小孩子的认知过程。一个集体也同样无法跳脱自己有认知幼稚的时代。

中国思想只有道德训条,崇拜祖先,却不崇拜真理,没有逻辑学和实证哲学。虽然有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然而只停留在一定阶段,很难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犹如中国古代有许多好“世界第一”的成就,却没有发展不到精密科学一样。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知识是感性的认知?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范文澜曾经沉痛的指出,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这成不了“主义”,只成了传统的因袭。中国有原始的辩证法,然而中国人太聪明,懒得穷根究底,所以发展不出什么有系统的辩证法来——何况,辩证法还必需要有真正的宗教精神才发展得出来,黑格尔可以为证。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大量的哲学家涌出,百家争鸣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那时文人的发展方向比较多元化,所以比较容易被世人接受。例如道德经中开篇的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无是宇宙的开始,而出现第一个有时,那个有就是孕育万物的母亲。大家仔细推敲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着神似之处?中国在先秦时期,也不是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只不过后来传承时候走形变样了,被后人玩坏了。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知识是感性的认知?

在表达上,理性与感性认知方法的区别在于,理性通过符号表达逻辑的方法,找寻事物条件相连性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规律,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数学公式,条件的逻辑定义等所表达。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例子的方法来表达,如同对待孩子的教育一样。这些例子包括讲故事,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道听途说的传说等等。从语言上看,理性以陈述句为主,因为它主要是事实的陈述。而感性认识常常是以比喻,隐喻,暗喻等文字修辞方法为主。如中国人常见的标题:“某部发言人说,日本记者一提问其他人都笑了”,这种非事实陈述,自我陶醉,掩盖自己缺乏逻辑思维的感性语言,在国人中比比皆是。中国人靠撞运气为常用的求知方法的思想,只能导致神秘主义泛滥,弄虚作假成风,主观胡思乱想,与真理的客观性无丝毫联系。

既然是思维方法,就是文化中笼罩一切领域的习惯思维。这就是为什么神秘的《易经》是“百经之首”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今天仍然钟情算卦和的原因。用神秘冒充高深,掩盖思维逻辑的贫瘠。古人需要这样一个“易经魔方”,来拉大旗作虎皮,包自己吓别人——这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之一。

今天的知识分子,如果还将自己的思想禁梏在这样过时的传统文化思维泥潭中,只能是中国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