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前错过的良心片,终于可以补上了

 昵称22998329 2018-01-07

一部「直面深渊,讲述深渊」的勇气之作——

《生门》

早在 2016年,有一个105分钟的电影版《生门》。

这次出的是电视剧版,总共 12 集,目前播出3集。

电影版豆瓣评分虽然高达 8.6,但当时只有 1% 的排片率,最终以 156 万票房收尾。

相比而言,同期豆瓣评分只有 4.9 分的《长城》,排片率高达 44%。

当时很多观众都没机会看到这部良心片。

好在,《生门》又以剧的形式回归大众视线,并在电视台播出。

这次,豆友给出了比电影版更高的认可, 9.2分。

其实当初主创们一开始,就是奔着剧集的形式去的:

「以美剧的形式拍一部纪录片」

一年多时间的拍摄里,跟踪拍摄了多达 80 个家庭案例。

当时电影版只用了其中 4 个案例,这后续众多动人的故事,得以用剧的方式跟观众见面,真是一大幸事。

《生门》的镜头,对准的是妇产科。

不似经典韩剧《顺风妇产科》的家长里短,欢声笑语,这是一部实打实的「血淋淋」纪录片。

看得香玉全程都在「卧槽」。

因为镜头进到了手术室,所以你会看到——

直接从子宫拎出来的婴儿;

黄色或灰白色的透明状脐带;

医生用小小的一片手术刀,剖开产妇的腹腔和子宫,然后与助手从两个方向把切口拉开;

(莫名联想到村儿里过年杀猪的场景)

而被切开腹腔的产妇,内脏还裸露在空气里,与医生谈笑风生「是男孩女孩?」

黑色幽默透了!!

那一刻香玉的全身细胞经历了狂风暴雨式的轰炸,除了「卧槽卧槽」嗷嗷大叫之外,简直无话可说。

对这些上手术台的孕妇们,都是一个个大写的服气!

如果早有丁克想法的女同学,估计看完会直接掀桌子。

默默念上「不婚不育保平安」的佛系咒语。

虽然香玉吓得五肝俱颤,但十分感激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们。

因为这种冲破愉悦感的震撼力,彰显了本片最杰出的价值所在:真实。

单这两个字,就能击穿观者的心灵。

没错,真实会令人不愉快。

但跟那些用阿宝色滤镜、三重打光的悬空式「欢乐」作品相比,了解真实的痛,会让我们更懂得保护自己。

大多数中国姑娘,最终还是会结婚生子的。

而不要等到心脏停了两次,失血 13000 毫升(相当于全身换了四遍血),捡回一条命的时候,才感叹当初为什么不早做准备。

这个在手术台上心脏停了两次的女人,名叫夏锦菊。

她的故事出现在第 4 集,也曾经是电影版的一部分。

在 4 个月的时候,医生就告诉她,这次怀孕有极高的风险。

她之前已经生过 2 个孩子了,都是剖腹产。

这次胎盘就长在上一次剖腹产的疤痕伤口上。

这么高危险,为什么还生?

因为想要儿子啊。

这片子里大多数的孕妇都是这样的回答。

那个腹腔裸露在空气里,关切地询问医生「是男孩女孩」的产妇,语气坚定地回答「是女孩就还生,男孩就不生了。」

夏锦菊是一个温柔乐观的女人。

一直到上手术台,那个「在广州照看生意」的丈夫始终没有在镜头露面。

她肚子上满是刀疤,生完孩子后骨瘦如柴,却依然坚强乐观地微笑。

但香玉实在不忍心去赞美她。

因为我怕。

我怕在歌颂这种所谓的「牺牲」的时候,是否也在道德绑架其它女人?

因为如果没有「一定要生男孩」的观念作祟,夏锦菊完全不用在鬼门关走一遭啊。

没有儿子不行吗?不行吗?

中国人忙于柴米油盐,却很少谈论生和死的严肃大命题。

就像贾樟柯曾经说过的「我们的电影不寻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没有真相。」

死很残酷,

生,也一样。

大家习惯于谈论喜事,而那些在妇产科里的悲伤和危险被迅速湮没。

相较与电影版,电视剧版出场的主人公更多,叙述风格也更为舒缓。

我们得以看见更多的人间悲喜——

有人 48 岁老来得子,喜极而泣;

有人是精神分裂患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有人妊娠高血压,孩子早夭;

更有人大年三十这天,胎死腹中...

刘丽是大年三十这天,一个人来到医院的。

来的时候,腹中的胎儿已经死了 4 天。

医生问她要家属电话号码,她死活不肯给。

要前男友电话,也不给。

医生无奈叫了 110,在警察的见证下,做了救命的手术。

一个生命还没有见过这个世界,就早早闭上了眼睛,令人唏嘘。

而这个故事摆在了整部剧的开篇,香玉并不奇怪。

因为主人公是未婚生子。

这其中的警世意味也就不言而明了。

在第 3 集的开头,李家福医生接收电台采访,谈及如今中国的「性教育」问题,表明了担忧的态度。

「现在整个社会都羞羞答答,但好像什么东西都提前了」

李家福曾表示自己接收过的最小的病人才 14 岁。

在中国,生育是一件隐秘又充满仪式感的事。

我们鸣鞭敲锣,庆贺新生命降临;

却又对生育过程本身,讳莫如深。

性,就是房间里的大象。

人人看见它,就是不愿说破。

只是这大象越长越大,最终踩烂了一些女人的子宫。

而幸存者们继续掩耳盗铃式地逃避问题。

前一阵,浙江省的《儿童性教育读本》因为某些大 V 段子手式的调侃,引发巨大争议。

校方迫于舆论压力,暂时将教材收回。

这套教材里不仅教育孩子基本的性知识,预防可能的性侵,还传播了平等的性别观念。

而越多孩子接触到这些知识,医院里就会有更少的未婚生子案例,也不会有那么多因「重男轻女」而冒险进行妊娠的孕妇。

最后,聊一聊这部纪录片另一批主人公:医疗工作者们。

在纪录片里,随处可见躺在办公桌上「偷觉」的工作人员;

已经是科系主任的李家福医生,笑着说自己 32 号休息。

他们常常整夜整夜加班,通常没有周六周日休息。

还要面临情绪激动的家属的恶言相向。

医患矛盾、医疗资源紧张、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这些问题都弥散在他们日常工作的缝隙里。

压力巨大。

就在这几天,山西省的一名女医生,就因为连续工作18小时后倒在病房,终因动脉血管破裂,抢救无效死亡。

她才 43 岁啊。

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令她一定要工作这么久?

医生救人性命,却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听来真是荒诞。

如果医生这个职业是值得尊敬的,就请让他们拥有正常休息的权利。

因为,当我们将「爱岗敬业」与「以命相搏」划上等号的时候,这不是赞美,而是榨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