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学费50万,比学区房更坑爹的是早教班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18-01-07



同样的父母,同一个梦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父母的脑子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很多父母不惜重金,把孩子送进各种天价的早教班。其实,最该被早教的是父母。

——国馆君按

早教 来自国馆文化 10:22





山东的陶女士,在宝宝出生三个月后,就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给他,不是衣服也不是玩具,而是某知名早教中心2个学期的课程,一节课几百元,一年下来,比大学生的费用还高。

 

而同样是山东的另一名李女士,也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将孩子送去了早教班,45分钟的PAT课,课时费200元。

 

PAT课结束后,李女士又给宝宝报了一轮新的早教班,“早教中心说报6个学期的课程,能够打7折,我就直接给孩子报了6个学期。”打完折后6200元。

 

李女士说,上完这6个学期,还要继续上,因为她不想让她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据《山东商报》记者了解,近些年,天价早教班越来越火,其主要内容以开发宝宝的智力为前提。

 

这还不算贵的,在广州,有更离谱的,位于珠江新城的西塔,是广州的地标之一,一家早教机构设在于此,33楼,需要换乘2次电梯才能到达,一年的费用就高达33万元,3年就一百万。


 

把孩子送天价早教班,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哪怕你没钱,也一定要削尖脑袋把孩子往里送。

因为早教班被赋予了另一层意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大众日报》曾对此进行过采访,郭先生说:“看到别人家的宝宝早教了,我们家宝宝也不能落后啊。赶紧也报了名。”为了领先一步,也是拼了。

 

盲目跟风成了中国父母的常态!一稍有风吹草动,便紧张得不行,害怕稍有不慎,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焦虑如果加上盲目,就容易被人收割智商税。


图片来源于电影《宝贝计划》

 

 


对于早教的意义,很多父母抱着这样的观点:“03随是孩子开发智力的关键时期,同年出生的孩子,不上早教课,短时间内看不出来,等时间长了区别就会很明显,上早教十分必要,花钱也值得。”

 

很多父母把早教当作一种长远的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要讲收益,但早教班的收益真的像媒体吹的那么高吗?

 

其实,早教的效果无从考证,大多数父母的认知,都来自于早教机构人员的宣传和介绍。

 

有一位的妈妈不以为然,“我家孩子没来上课之前,连路都不会走,来这里上了两个月后,就能走路了!我觉得非常有效,钱花得很值得。”

 

那只能说,对于这种丝毫没有育儿常识的妈妈来说,早教确实有用。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早教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至少比父母想象中要差了一截,主要是有不少育儿的经验。至于天花乱坠的理念,老实说,根本谈不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等都是一些伪早教理念。”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一针见血地说,现在社会需要理性思考与应对早教机构倡导的各种理念。人生本来不是一个攀比的过程,在03岁刚起步阶段,就鼓吹用百米冲刺的方式来代替人生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长跑”,是极为不负责任与不妥当的。


图片来源于电影《宝贝计划》

 

一位带着女儿上了两年早教班的妈妈写道,对早教期望值太高,那么注定是失望的。我不认为早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作用,也不认为不上早就就比比人落后。

 

所以,别抱太高的期望,早教是性价比最低的事情,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投入很高,实际的收益很低,这是孩子发育决定的。

 

要是觉得价格越贵,对孩子越好,就算卖肾贷款也要送,那肯定是脑子不够用,挣钱把自己挣傻了,还不如把钱存下来,都够孩子买房的首付。


 



中国早教机构也就十多年的历史,研究成果少得可怜,算是起步阶段。越是这样,骗子就越多,踏踏实实做事的就越少。

 

那些把自己的早教理念吹得天花乱坠的,基本都是骗子,最多囫囵吞枣,从国外偷了几个概念过来。然后打包成天价,卖给父母,父母也欣然接受,还排队去抢。

 

《大众日报》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有早教中心都号称自己的老师毕业于幼师、学前教育等专业,有的还拥有“国际注册亲子教师及育婴师国际职业资格从证”,是专业的“亲子指导教师”“蒙氏教育指导师”“感统教育指导师”等,各类证书,一应俱全,专业名词眼花缭乱。

 

可记者上网一查,才发现,这些所谓的亲子教育认证培训在网上随时可以报名,一般在北京、广州等低授课,费用在18003000元不等,且对报名者没有任何的门槛要求。

 

中国早教的门槛之低,已被诟病多久,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可即便如此,为何还有如此之多的家长,心甘情愿,花天价把孩子送往早教班?

 


·焦虑 盲目=智商税

 

在上海,有一名孩子,五岁就开始秃头,头发一块一块往下掉,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斑秃,只有焦虑过度的人才会有,从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就患斑秃的。

 

原来是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给孩子一口气报了四五个培训班,英语、数学什么的,这么小的孩子哪接受得了,半夜睡觉都惊喜。这样的父母,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盲目一加上焦虑,那简直可怕。中国的家长不爱看书,这是通病,基本没有育儿的理念。一看到新奇的概念,还是舶来品,就犯迷糊,再听别人一吹,钱包就按不住了,骗父母的钱太容易。   

 

说白了就是被被人收了智商税,育儿知识越缺乏,交的智商税就越多;越不喜欢学习的人,交的智商税就越多。


图片来源于电影《宝贝计划》

 

·“价格越贵作用越大”

 

早教的费用,高得离谱,家长欣然买单,借钱、贷款,也要把孩子说送上一流、贵族、外国理念的早教班,道理粗暴地简单:越贵的效果肯定越好!

 

这几乎成了我们的消费模式,不看质量,不看实用,只看价格,价格高,就一定好,至于好在哪里,多出来的成本对你是否有价值,根本没想过,无谓消费,到处都是。

 

譬如双语教学,凭空多出不少钱,很多父母觉得,这个钱花得也值得,其实噱头大于实际,宝宝连中文都不会说,父母就把他们送去学英语了结果就是在那里唱英语歌。

 

有位年轻的妈妈,为孩子报了两年英语早教班,总共两万块,一个班大人加小孩将近30人,小屋子挤得满满都是,孩子又吵,女老师的声音还特别小,连大人都听不清楚老师说什么。

 

大部分上课时间在给孩子看英语教学碟片,老师开口的时间非常少,更别说然乖孩子开口了。两万块钱,还不如买光碟在自己家放的效果好。

 

然而,在不少父母眼中,花高价学来的东西,才稀有,才有价值,才更有升值的空间!尤其是,孩子的消费,怎么能省呢!





·真正要上早教的,不是孩子

 

一位带娃上了一年半早教课的妈妈写道:“说实话,一个星期一节早教课,孩子不可能学到多少东西,真正学到东西的是我们这些父母。”这才是早教的正确模式。不是让孩子学,是父母自己学。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这些先进的育儿知识、方法,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重复实践,让孩子在感官、语言、肢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刻,潜移默化地引导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说白了,就算你花一万块上一节早教课,取得的效果,还不如你花一个小时陪孩子认真玩,不玩手机、不看电视,就是纯粹地玩!

 

不管工作有多忙,早教永远也用也代替不了父母。

 

早教不是必须品,是高档消费。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去;觉得贵,就多看点书,多学点知识,也不会差太远。关键是有质量的陪伴,会玩、会交流、管得住自己不玩手机。如果是打着“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在一岁就开始飞天,那最好省省,这是鬼迷心窍。




◎ 本期编辑  ✎刀子    ◎ 本期编辑  ✎羽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