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挽回病人性命却遭家属谩骂:人性的幽暗易被贫穷激发

 沧海一粟1951 2018-01-07



文:姬二叔

挽回病人性命却遭家属谩骂:人性的幽暗易被贫穷激发

有媒体报道,辽宁锦州市“急救中心”将一名病倒在东湖公园的老年患者送至医院救治,经CT检查为多发脑梗塞。但患者经抢救清醒后,反问医生“抢救我干啥”。通知家属后,家属质疑医生“谁让你们救”,并且各种谩骂。虽然家属已经补交治疗费用,但这样的事情,着实让医生感到心寒。

虽然,从事件的类别上而言,这依旧是“医患纷争”。可实际上,这并非是“信任与否”的问题,而是“常识能否通达”的问题。作为医生“救死扶伤”,虽说是职责所在,但对于家属而言也应该有基本的感怀之意,而非毫不领情还反咬一口。无论出于什么因果,这样的行为也是让人难以理解。

依照媒体的说法,不领情的家属是患者的女儿,而患者可能平时自己在外流浪。这种较为尴尬的生活处境中,实质上女儿的内心里,老人的死活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一死,自己也就可以省心。这种亲子关系中的“责任摆脱”逻辑,看起来很让人不可思议。但却真实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尤其在一些偏僻的乡野,更是属于生活常态。

不得不承认,贫穷让人性的幽暗变得张狂。在一些乡村或者县城,一些老人如若患病,不少子女因经济条件较差,就盼着老人快一点死去,这样自己也就“省心”(主要为省钱)。更有甚者,老人患不治之症,也就不再治疗,直到病魔将老人折磨致死,儿女们也就“一切安好”。

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人性的幽暗里充满荒唐。生而为人,一方面需要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需要物质作为活着的基础。当活着的基础面临挑战时,好像精神世界里的城堡就不再坚固,甚至坍塌。像亲子关系,本应该算是人世间的真挚之情,可面对生活的挑战,人性的幽暗就瞬间野蛮生长。

只要自己的生活在,好像父母的死去,往往就好像他们没有来过一样。说到底,这其中是两个失败者(loser)的互相失信。一边是子女的底线坍塌,一边是父母的期待落空。所以女儿才能说出那句:“谁让你们救”。老人无奈说出:“抢救我干啥”。无论如何,这样的隔空对白,听起来比较尴尬。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是有多么不可救药,才能营造出这样“失魂落魄”的对话。大凡一个人生活的快乐,就不至于想着法去死。既然已经为活着而感到苦恼,大抵也是因为生者对于人世没什么可留恋的人和事。于此,才出现一心向死的决心。

这种亲人或者家人,在贫穷面前所表现出的“冷漠和幽暗”,着实让人感到灰心。可这样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亲子关系”上,而且在家庭关系中更为严重。尤其,在物欲横行的婚恋观大潮里,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

一旦男性的经济来源不景气,家庭的局面很快就进入紧张秩序,人性的幽暗也就很快流露出来。无休止的争吵,无厘头的离婚,基本上是女方向男方抛出的定时炸弹。这种情况下,如若男方短时间内收入难以有所起色,结果往往就是鸡飞蛋打。

当然,也有一些女性“知冷知热”(觉得生活应该互相扶持),懂得生活起落。在丈夫遇到瓶颈或者困境时,不攀比,不欲望,最终守得一家和谐。但这种较为正面的例子,却在这个时代显得很单薄。说到底,不是所有女人都嫁给爱情。很多人嫁给房子,车子,财礼。一旦这些格局被打破,剩下的也就是无休止的争吵和离婚的要挟。

我们不得不承认,贫穷让一些人丧心病狂。但我们也发现,很多人就算再穷,也不会丢失应有的底线。那些因为贫穷不讲底线的人,只能说明他们的底线就是金钱,基础就是物质。只要这些不存在,别的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有任何意义。然而,生活中多数人如此。真正慈悲的人是少数,他们超越贫穷,超越繁华,最后只为人性的光芒存在,他们大概就是菩萨。

不管是用生命爱你的丈夫还是妻子,或者父母,也只是以命换命的逻辑,至于超越人性幽暗,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只要条件成熟,幽暗便瞬间流露,这一点多数人都逃不掉,这种悲伤谁又能掩饰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