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良铎教授论角药的理论基础及配伍特点 药物与临床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马淑峰安康閣 2018-01-07

  姜良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学验具丰,以善用角药而著称,组方严紧,屡起沉屙。下面将姜老师应用角药的理论基础及配伍特点叙述如下,以飧同道。

  1角药的涵义

  角药是临床中药配伍中的一种方法,它源自于《内经》“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基础理论,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如:麻黄细辛附子大黄、附子、细辛,当归贝母苦参,大黄、厚朴枳实等。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不断充实和发展。角药是将三味药组合在一起,但其配伍意义远比对药应用广泛。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味药物相伍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协同增效,相互辅助,相互兼治,相互制约,紧扣病机,临床常获意想不到的配伍效果。随着角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从中药性能本身出发,从适应不同病证采取的治法出发,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角药配伍应用已超出了“七情和合”的范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使角药的配伍更加细致具体,更适应临床辨证需要。因此,姜老师所论述的角药,不是随意取用三味药物的拼凑,而是针对一定的病因、病机、病证,为提高临床疗效出发,结合历代医家及近代名医和导师的用药经验,从中提炼出来的。经过临床应用被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经得起临床验证。随着中药药理学的进一步研究,为角药配伍又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用药依据,为某种角药又赋予了新的治疗作用

  2角药的配伍特点及治疗原理

  2.1准确辨证

     祖国医学中的辨证论治,本身就是利用中药巧妙配伍,而达到迅速治愈疾病的目的。所谓“证”它既反映了疾病产生的原因,病位,又反映了疾病的性质以及正邪盛衰情况。“证”可以包括好多症状。所以一个证,就从不同的侧面反应了疾病的本质。临床上只要确立了证,治疗的方法亦就随之而生,所需那些药物亦就相应而出了。因此,一个证

  包括了理法方药四个内容。临床上只有辨证准确,用药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握住疾病的枢纽,因而才能达到用药精确。角药有自己的特定组成和作用与应用规律,它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而起着桥梁作用。一般而言,一个组织严谨,方义明确,疗效可靠的方剂,往往包含若干组角药,或由某一角药为主而组合成方。如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炙甘草,八味药组成。稍加剖析即可了解麻黄.桂枝一炙甘草,辛甘化阳,发散在表之寒邪;干姜一细辛一半夏,辛温化饮;五味子一芍药一炙甘草,酸甘合化,敛阴制阳,以防余药之辛燥。此方由三组角药所组成。因此,不难看出,角药与方剂之间有着紧密广泛的联系。通过对角药的研究,有利于方剂的分析理解,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临床应用角药,不能墨守成规,应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辨证。随着临床疾病症状的变化,客观状态的不同,所以使用角药必须根据临床实际予以重新审核,要象张景岳那样,用六味地黄之意,而不用六味地黄之方。意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之理。只有这样严格要求,才能使用药精而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2角药求本

  辨证立法之后,合理选用角药就是第二个关键,应用角药必求于本。角药中的君臣佐使是用药的一个重要准则。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要,它解决证候的主要矛盾,必须针对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投之,此为治本之药,可一味或几味,要选的恰如其分。臣药佐药使药的搭配亦不能太多,否则轻重倒置,喧宾夺主。近代名医秦伯未主张处方用药应包括三个方面,公式为(病因+病位)+症状,病因是致病的根源,病位是发病的所在,二者都是用药的主要目标,是本,症状是标。例如: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口苦微渴,舌苔白,脉浮。证属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处方用药就要针对发汗散祛湿,清泄里热。按上面的公式应是:(发汗除湿+祛风散寒)+兼清里热,处方用药必须参照这个原则。例如:九味羌活汤就符合这样的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发汗除湿;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生地、黄芩甘草清泄里热。即:(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公式中的三各方面要相互呼应,缺一不可。

  2.3精确选药

  历代临床名家非常注重用药要精确。《医学传心录》指出:“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在选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同类药物的选择,必于同中求异,细细察之,精心析之,承前贤之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方能精中选优。一定追求精而准,切忌在角药中将同类药物随意加用。同类药物有共性亦有特性,即同中有异。如同是益气药物,但有益气固表益气生血益气活血、益气扶正、益气固脱等不同。在选用药物时一定要纵横联系,争取做到一药多效的作用,贵在切中要害。如患者有肝阳上亢,又有温燥伤肺,选用生石决明、生石膏麦门冬此角药就较适宜。

  2.4合理配伍

  临床诊断过程如作战方案,用药如同用兵。要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注重药物配伍。《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了药物“七情”,即(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单行),除单行外,其余都是药物配伍时应遵循的原则。此外,姜良铎教授临床应用角药配伍有着一整套成功的经验。

  2.4.1  药物四气五味的配伍运用药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此是言其常。如合而用之,七情相制,四气相和,则变化无穷。《药治通义》日:“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乃能苏凋瘵而起沉屙。其在良医,善知药性,剂量无差,庶得参互旁通,彼此兼济,以尽其才,而无乖刺败坏之弊矣”。四气五味具体配伍运用,如辛甘相合,可以发散,常用角药为防风、荆芥、甘草;苦辛相合,可以通降,常用黄连、半夏、栝楼;辛凉伍用,能够清热,常用生石膏、知母、甘草;苦温相伍,能够燥湿,药用厚朴、苍术、陈皮等。合和配伍,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正如缪仲淳所说:“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厥有旨哉[3]。

  2.4.2药物升降浮沉的配伍运用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治法有燮理升降,平衡阴阳,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李东垣指出:“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昧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4]。李时珍云:“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5]。临床采用其相应之药物,组成一定的角药和治则。如心胃之火上逆,口腔糜烂,肿痛,.口气臭秽,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法当上病下取,角药选用大黄、黄芩、黄连;小便不通少腹胀急,宜下病上取,药用杏仁紫菀桔梗风邪犯肺,咽痛音哑,喉痹肺闭者,法当轻可祛实,宜用牛蒡子薄荷、桔梗;瘟疫吐血,法当升降相因,药用倡蚕、蝉衣、大黄等。升降浮沉配伍之法,临床应用多不胜举。

  2.4.3虚实补泻论药物配伍运用  精气夺则虚,“虚者补之”,邪气盛则实,“实者泻之”。补者必补弱,攻者必攻强。张景岳说:“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衡轻重。凡治实者,用攻之法,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凡治虚者,用补之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6]。从上论述可以看出,虚实补泻之间,识病要真切,治法要灵活,用药要适度。如甘温益气,角药用人参黄芪、桂枝;补气生血用黄芪、当归、熟地;辛甘扶阳,用桂枝、党参、炙甘草;苦寒泻下,用大黄、枳实、芒硝;攻下逐水药用大黄、芒硝、甘遂刚柔相济,药用制附子、肉桂熟地黄攻补兼施,药用枳实、白术、人参;寒热并用,药用黄连、黄柏、细辛等等。从上可看出,这方面的成就颇为丰富,举一漏万,旨在起提纲挈领。   

  2.5药物归经引经配伍运用

  中药归经引经报使学说,是易水学派的成就。最早为张洁古所提出,其门人李东垣、王好古加以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药学理论体系。为临床精选用药,执简驭繁,打开了一个方便之门。如湿热疮疡,《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药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黄连为引经药,人心经,泻心火,燥湿热,解热毒,以达药到病除之效。治太阳头痛,药用蔓荆子、蒿本,配羌活人太阳经以增强祛风止痛之效。在临床药物配伍中,巧妙应用药物的归经、引经报使之作用,往往能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2.6剂量适中

     中医界有一句名言,就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这就说明药物的剂量与疗效关系甚为密切,而且药物之间剂量不同,作用亦异。如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相等,就起到调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了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腹满腹痛的方剂。处方中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体质气候、药物配伍的关系等特点,适当运用,该重则重,该轻则轻,中病而止,万不可千篇一律。不能认为药味多,剂量大,花钱多,就一定疗效好。清代叶天士用药就很轻,而疗效甚好。当代名医蒲辅周、董建华等用药量也很轻。董老指出:“人体患病,胃气本来就差,药多或剂量大,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损伤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这有一定道理,用药不能杯水车薪,也不能药过病所,当然亦不能投之不足,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要不断研究和总结角药的药味、配伍、药量三种变化方式,从中可得出角药的运用,既有严谨的规矩绳尺,又有灵活的权宜变化,这就充分体现出角药在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应付繁纷复杂的病变,随症加减,做到得心应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