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交谈

 数数数据库 2018-01-07

我读过的书籍,依照读的感觉,大约可以分为这么四类。

初读无味,再读亦无味的。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交谈初读觉得很不错,后来再读却觉得平淡。

初读无味,多读几遍才能读出味道的。

初读即觉得有趣,而后每次重读都让人有不同的感觉。

第一类书,时下流行的很多文章都是这样。第二类书,中学时候读的读者,青年时代等杂志,里面有不少文章是这个样子。大部分脍炙人口的文章应该属于第三类,譬如张爱玲,川端康成。只有极少数书籍能给人最后一种感觉,尤以宗教类的居多,圣经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小说当然也有,不过就更因人而异了。譬如我就觉得魔法学徒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奇幻就很有可读性。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交谈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也是无聊,绝大部分文字,即使是网络写手日产十万字的那种,也必然会有一些作者用心而读者并未在意的地方,重读的意义便在于发掘这些贫矿。退一步说,即使是有些读者初读的时候极其用心,没有遗漏的地方,但时过境迁,重读的时候心境与初读不同,也自然会有不同的感触。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文章里我最爱的一篇。当初百无聊赖的时候,甚至还原本照抄过一次。故事情节的记忆依旧深刻,那些曾经拨动心弦的句子也一样能流畅的诵背下来,可是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张慕瑾等等人物,他们的形象却在我的记忆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近,时而远,时而和身边的某个人的印象重合,时而又和自己对自己的判断重合,时而却从纸上走了出来,站在若即若离的位置上轻笑……上文所讲的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就是因此而发。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交谈

现在回忆起来,这本书里的人物形象好像都并非鲜明,似乎是要有意的湮没在时代里。而让每个读者都会有亲近的感觉。就像那些身边的小人物一样。

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索命的恶鬼叫无常,却一直没想过问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回忆起来,这两个字还真是让人恐惧。倘若在前面再加上世事两字,就更是有了一种绝望的力量。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交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