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指导】杨晓荣:关于文科博士生读经典的几个问题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18-01-07

学人简介

作者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本文可供相关文科专业博士生参考。

想谈谈这个题目主要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我国前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不可忽略的教育断层,使得至少两三代人缺乏比较完整的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这对人文学科的发展来说成为一种先天不足。


其二,由第一点引发,后来社会教育中普遍出现“急补”心理,与其他因素结合,又形成了大众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风气,对高校文科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其三,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功利化、实用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术阅读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和上面的第二点共同形成一种后天失调状态。


其四,近几十年文科新理论迭出(包括旧理论的引进或复兴)在髙校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中引发了某种焦虑感,进而加剧了上述各种风气所形成的浮躁心态。


一些学术会议呈现清晰的理论流行特点,缺乏稳定的探索动能(内在推动力、趋向观察和把握、方法论成熟状况等等构成的一种总的发展态势),形成“新理论一个接一个,说完一个就等着下一个,暂时没有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特别突出,缺乏学术底气者读专业书很多都是唯恐追不上新理论,却忽视了学术基本功的锻造打磨,而外语类(主要是西方语言类)专业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搞得好可以成为优势,中西兼得,搞不好却也有可能成为劣势,两头不靠,中西底子一个都没打好。


经典阅读不足带来的问题其实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不少人自己开始做计划慢慢“补课”,知识界人士也陆续发表了一些看法,比如流传很广的那篇《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等等。我国高校博士生教育这一块不啻为学术正规军的培养基地,为学术本身和学术个人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计,重视读经典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需求。


1.经典是什么意思

可称为经典的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威性: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公认必读,共识度高。


2)持久性:已经获得历史承认,经久不衰。


3)典范性:“典范”的基本含义是可以视为样板或代表,这里补充了一些意思指:


(1)始发性:即普遍认为是某一范式的起源(有时不一定是第一个提出,但应是最早确立这一范式地位的作品)


(2)启发性:开启了新的思路,或者引发了后续多种变异甚至新的范式


(3)代表性:可以体现某一方面的最高水平。


4)精华性:具体含义是:

(1)内容无论简繁,皆属必要,可以是皇皇巨著,也可以十分精炼(大道至简)


(2)具备很强的理解和发展潜力,或者说具备丰富的理解空间和理论生长点,经读,耐寻味


(3)经典本身的含义之一应该是数量不多(很难想象同类作品中半数以上是经典)


(4)涉及伦理含义的作品,经典应具备积极意义。最后这一点需要做些解释。


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不同是,它往往包含明确的伦理意义或者伦理导向。自然科学学科其实也有自己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导向问题,但是相比而言,人文学科的伦理性更强、更直接,因为它的关注集中于“人”: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自然科学主要关涉人与自然的关系)。


说到底,学术是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的,人文学科的这个特点更加不能忽视。只要是学术,学理探究就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学术的根本,而学理探究需要排除来自主观因素的干扰,至少要把这类干扰的可能考虑在内,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排除人类共同利益的观照,哪怕这种观照只是在一旁观察监督。


从道理上说,对人类共同利益有害无益的作品没有资格被列为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但麻烦的是,伦理这个概念存在不稳定的特点,伦理的具体内涵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正因为如此,人们觉得它不好把握,很难与学术所需要的客观态度平衡。然而这是人文学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怎样努力设法去忘记它都没有意义,只能正视。实际上,每个时代、每种文化对何为经典都有自己的伦理标准,我们依其而行即可,只是要具备这种意识。


2.为什么要读经典

1)首先必须明确,读经典“无用”(很多大家都说过这个话),即没有短期内直接的好处。不读经典不一定影响毕业,读了经典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读经典是“软任务”,意在长远,所以需要一份“闲心”。也就是说,必有非功利的出发点才读得下去。豁不出去一点时间,死不了拿经典博名利的心,就不要读了。


2)读经典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或人文修养,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从这个过程中发现乐趣:思考的乐趣,懂得的乐趣,专业的乐趣。我们知道,治学是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乐而好之是学术研究的最佳状态。常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选错了专业,也就是不能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体会到快乐和趣味。对人文学科的学人来说,这种专业乐趣最终会归结到对人和社会的理解,而经典作品中充满了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和非人文学科阅读及一般的社会阅读相比,这是我们从事人文学科研究者傲人的优势,因为我们的专业和人生、和生活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3)有雄厚的经典阅读基础,可以清晰地“认出”各种思想、理论、方法等等的来源,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理论、方法的来龙去脉,进而豁然开朗。


4)经典阅读可以积累思想资源,增强研究的后劲。熟读经典同时善于思考,特别是善于在理论和问题、思想和现实之间游走贯通,可以激活研究者几乎是无限的创新能力。


5)熟读经典的一个“副产品”是,可以有效地提升分辨能力,增强对各种文化忽悠和学术忽悠的免疫力,面对“理论轰炸”、“术语轰炸”保持头脑清醒。


6)不读经典会怎么样:总有一天会露馅。


3.读哪些经典

文科博士生需要读的经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文化经典:中西文化最基本的、公认为主要思想起源的名著。可以提醒一下的是,选这类书是要认出版社的。在西方名著方面,一流出版社的书目选择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淘汰。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方面,出版社水平不行,校注错漏百出,读了反而留下错误记忆,还不如不读。


2)专业经典:可以读打底的(最早的)和到顶的(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其他的看需要。这打底的和到顶的,就是本专业的必读之作,其中有很大部分可以归为经典。实际上每个导师都会给学生开列专业书单,其中既有共性部分,体现专业内的共识;也有个性部分,体现导师对许多具体因素的考虑,针对的是不同情况。早期有少数导师不自己开书单,窃以为那属于失职。


3)文学经典:包括中西古代和当代公认的。这类书数量巨大,必须有所选择。经典和普通读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即便有,也不是亘古不变的。经典不是自封的,不是定制的,而是作者精心创作再经过历史淘汰沉淀下来流传于世的精品。


换言之,从普通读物到经典,要经过一个沉淀的过程,而沉淀是需要时间的。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认识如何读当下的杂书闲书包括小说这个问题。理工科做实验研究可以经年累月关起门来不问人间烟火,文科不行,杂书闲书是免不了的一种积累。面对五花八门的这类书籍,笔者认为可以凭兴趣读,按需要读,不迷信畅销书。再流行的书,只要不是自己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不看,等上几年,让市场帮你淘汰,然后再说。这里需要的一种定力就是:只要不是公认的经典,没看过并不丢人。


4.怎么读经典

从古至今广为传播的读书经验已经有很多了,这里不再重复。以下三点可以作为提醒,读经典的时候不妨予以注意:

1)应该是所有必读的经典都不陌生,这体现了宽度,同时某些重点书(感兴趣的,有心得的,研究需要的)可以反复读,这体现了深度。


2)即便是经典,读的时候也不妨有三分保留,而不是全盘接受,否则在发现一些经典作品之间观点打架的时候会无所适从。之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文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自然不会众口如一。在读者方面,诚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经典同样要具备质疑、批评、反思、证伪的意识,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经典的价值。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质疑或者批评都必须建立在认真读过而且理解基本准确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资格提出质疑或者批评,这和做其他批评是一样的。


3)读经典似乎提供了更多引经据典的资源,然而炼成“一部会走路的词典”绝非读经典的目的,连间接目的都不是。适当的引经据典只能用于说明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过多过滥就成为一种肤浅的炫耀,反而背离了经典的文化精神。无论如何,吸收思想精华才是读经典的“硬杠杠”。


5.经典和前沿的关系

无须焦虑,读经典并不耽误把控前沿。理由如下:

1)前沿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熟悉经典,就知道了新理论的根底,了解起来更为深透。


2)有经典打底,就有了自己成为前沿的可能。


3)既要了解前沿,也不能迷信前沿。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个表现是庸俗进化论,即认为新的总是好的,然而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往往是新的、更为正确的认识战胜旧的、不太正确的认识,而人文学科则未必,新的观念不一定优于以往的观念,它只是为了解“人”增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或者为解决“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更为准确,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对自己的了解更为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发展纵向的维度更为清晰,一路走来抛弃了很多错误认识,而人文学科的发展横向的维度更为清晰,很多历经千年的人文经典现在读来也毫不失色,即所谓常读常新。


6.结语

本文与其说是讨论读书,不如说是一种务虚,很多内容既来自观察和思考,也来自笔者自身的体验,如果能对文科博士生教育有一点启发,就再好不过。总之希望我们能够拒绝平庸(学术跟风),拒绝肤浅(只看结论),拒绝碎片(语录化读写),唯其如此,或可对得起人文学科这四个字。


文章来源:《中国外语研究》2017年01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