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3-5:[转]乾隆钦定曹雪芹沈阳原籍

 百城主人 2018-01-07


董文成 

 

http://www. 2007-03-05 00:00:00沈阳网

 

                       

  乾隆皇帝是有清一代最有学问的君主,文治武功旷古少有。他在自己倾力主持修辑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这部具备国史规范的谱牒中,依据一班得力的满洲名宦重臣们历时九年严密考证的结论,凭借其帝王的权威和学者的才识,准确无误地确认(钦定)了曹雪芹自其六世先祖曹锡远以下六代11位亲人的共同沈阳祖籍,这自然也是曹雪芹本人的祖籍。

  本文除了再度深入解析《通谱》所载这一祖籍的权威可靠性外,还将涉及乾隆在他另外两部钦定御书中为我们提供的两份曹雪芹沈阳祖籍的旁证史料。

  乾隆御书中这三份史料总计138个字,并不很长,但在考证曹雪芹祖籍中的价值,却非寻常文献可比。对这一百多字的深透解读,将使我们明明白白认识到:那位呕心沥血写成一部人世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作"《红楼梦》的伟大小说之王曹雪芹的祖籍只能是沈阳,而绝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

  一、曹雪芹沈阳祖籍皇档文献要览

  第一件(录自乾隆御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曹氏》):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葵,原任司库。元孙:曹顒,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祐,现任州同。

  第二件(录自乾隆钦定《皇朝通志》卷七十四《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曹氏》)

  曹玺: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工部尚书。

  第三件(录自乾隆钦定沈德潜辑《国朝诗别裁集》卷二0):

  曹寅,字子清,奉天人。

  二、曹雪芹沈阳祖籍的明确性和可靠性

  《通谱》、《皇朝通志》中"世居沈阳地方"这六个字,是秉承乾隆的旨意,经认真考查后明确无误地作为祖籍记载于谱主曹锡远名下的。关于《通谱》中曹锡远名下所记地名的性质,在书首的《凡例》中有明确的说明:

  纂辑姓氏,俱按原籍地名分类编辑......应立传者立传,应附载者附载,仍于本人名下注明原籍,其原籍无考者,亦一并注明。

  这段话准确地指出曹锡远名下的地名是"原籍",而绝不是其他的居住地(暂居、客居、迁居)。这一地名是始祖及其先辈"世居"之地,即连续许多代长期定居之地。"世居沈阳地方"六个字包含了"祖籍在沈阳这个地方"的完整含义。有人通过玩弄概念的手法,否定"世居"之地为祖籍,实在让人哭笑不得。《通谱》遵循乾隆的旨意,进行逐项考查记载。《凡例》指示要求填写"原籍"的位置,谁敢乱填"原籍"以外的其他地名?这是其一。

  其二,另一条《凡例》强调:"满洲内始立姓、始归顺之人,其所居地名可考者,俱逐一开载,以昭族望。其地名无实据可查者,惟开载姓氏、旗分、官爵,以备族性之源。"这是对谱主原籍载录必须真实可靠的要求。据此要求,可以推知,既然曹锡远名下记载了沈阳这一原籍,那它就一定是个"可考"的而绝不是"无实据可查"的原籍。如果是"无籍可查"的情况,《凡例》的要求是宁缺勿滥,只填其他项的准确内容。因此,"世居沈阳地方"肯定是属于确凿有据的曹雪芹原籍(即祖籍)。

  三、曹锡远的原籍就是谱中后人的原籍

  曹锡远作为谱主、始祖登录入谱。他的原籍绝非只为他一人所有,而是与同谱中的后世儿孙共同拥有,在册之人个个都是"世居沈阳地方"之人,即沈阳人。不论他的后人日后移居到什么地方,都必须牢记原籍,在填报自己的家族来自哪里(即祖籍地)时,就应填写原籍。在这里,我们说的原籍是使用《凡例》中的用词,其实原籍和祖籍是一个意思,不必在字眼上大作文章。

  在搜集谱中11人祖籍的资料时,我们发现曹振彦和曹寅的原籍史料最为混乱,虽也有如实记载"沈阳人"原籍,但此外还有许多种不同记载。诸如奉天、辽阳、千山、长白、襄平、三韩等,都曾在曹锡远后人的一些传记资料中被作为原籍记载,这些都是当朝官方不承认的滥报乡贯。乾隆皇帝对这种"炫博闻而傅会"、"旧俗之漓"、"人情之涣"的时俗作风很为不满,在他写的《御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序》中予以严厉批评。

  "三韩"与"襄平"都是古代地名,时过境迁,难以确指与后代何地相对应,以这种在名填原籍,自己又不是旧名通行时代的古人,实在有些"炫博"包装意味。"三韩"在古人的解释中,有时指全东北或辽东,有时则指朝鲜半岛暹逻等地。襄平也如此,在汉乾时乃是涵盖全辽东的郡名,只是治所在辽阳。奉天乃曹锡远降清多年后更改的清代地名,不符合《凡例》要求以投降时当地名为原籍的规定。

  至于千山、长白,前者为辽宁中部名山,后者主峰在吉林省,余脉入我省,经常被一些满族人用来自报出身之地(即原籍),实在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名人傍名山,恐怕是名士曹寅的一种心态。署籍贯千山,是祖先什么人在千山上住过还是自己在那定居过?都查无实据。有时在地方史志中出现"辽阳人"字样,实际曹寅自己并非那里生人,也从未在那里定居过。既然钦定的曹锡远"小谱"已经明白记载这支曹氏为沈阳曹氏,沈阳便是族源的出处,任何一位后人都只能是源出沈阳这支曹氏家族之人(即沈阳人),填报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反映"族姓之源",不能算祖籍。

  祖籍不能凭个人喜好自由选择,而是由先人世居地决定的。曹锡远的子孙中任何人都无权擅自改报另一种虚假不实的原籍。这些更改始祖世居地的虚假族源资料,对曹雪芹祖籍的考证工作毫无帮助,只能起误导和添乱作用。严谨的治学,应当在辨别资料真伪的研究环节上,就将这些乱七八糟的虚假资料从待用资料中剔除出,毫不可惜。

  四、另两部乾隆御书中的曹雪芹沈阳祖籍

  在乾隆的另两部御书中,《皇朝通志》也是有经验的史官参与编写,故所记曹玺原籍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模一样,即"世居沈阳地方"。二书中的沈阳祖籍完全重合,可直接互为印证。二书同证一事,自然要比孤证更加可信。

  而《国朝诗别裁集》是由乾隆朝著名诗人,也是乾隆皇帝十分欣赏、宠爱的汉族文臣沈德潜负责编辑的。本来曹锡远降清是在后金兵攻陷沈阳的1621年。那时沈阳的地名还是明代地名沈阳,不能称为后来才有的地名奉天或盛京。作为曹锡远的"归顺"纪念地兼其父祖世代居住的地方,自应记为"沈阳",而不应用以后满洲人更改的清代地名。沈德潜用"奉天"以代曹寅的"沈阳"原籍,实际所指应当是相当于明代的"沈阳地方"。他是个文人,不是史家,记为奉天,是表示他尊重清代帝王更改地名的做法,以示自己的忠顺。实际上并不可取。乾隆对自己这位近臣兼诗友的老臣宠爱有加,在曹寅祖籍这个细节上,也不好意思指出其不标准之处。但这种记载同前两部乾隆御书的标准记载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只要正确理解,也还是沈阳祖籍的另一种写法而已。

  我们今天不惜耗费时间,把陈年的乾隆御书翻出来,研究他和他的朝臣考定并记载曹雪芹祖籍是沈阳的情况,主要目的是想让许多为曹雪芹祖籍之谜所困扰的"红学"、"曹学"界的朋友们了解,这个难题,乾隆皇帝在他即位的第九个年头已亲自主持考证清楚了。我们可以相信他的结论,多省下些宝贵的精力去研究其他尚待解决的学术课题,应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