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揭阳特色文化论(四)

 风吟楼 2018-01-07




揭阳特色文化论(四)

文/彭妙艳



四、打造揭阳特色文化

 

揭阳文化不像“潮汕文化”,已被凝固在历史的板块上。揭阳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风格亮丽,而且充满活力,是城市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揭阳文化”的产生,当然与揭阳政区的存在一脉相承。田野考古发现,榕江流域有着大量的“先秦”文化遗存。那些新石器晚期、青铜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至今已有五六千、三四千年的历史,而至今三四千年时段的青铜文化时期的文物,集中而且高端,这在整个粤东是绝无仅有的。它反映出这样一个历史存在:距今三千多年的远古时期,揭阳是一个越人方国(或者就称揭阳国)的中心。这个方国的器具形态,以考古学所称的浮滨文化为主要特征。秦朝末期,平定岭南,建设郡县,揭阳作为南海郡一县,很可能就是以揭阳国之名为名。揭阳作为粤东、闽南最早的行政区域名称和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一个2200余年的行政和文化“域名”,这个悠久的“域名”也就是一种文化资源。因为赖它可以见证历史的久远、积淀的深厚。尽管揭阳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曾在东晋到北宋这段时间有过中断,但是,后揭阳县的重建使揭阳传统文明得到延续,只不过进程中出现过节奏的强弱紧缓之分罢了。



粤东历史上最早见载史册的名人,都为揭阳所产。汉武帝时率属归汉的史定、汉建安时拒作吴官的吴碭,南朝时助建齐国的区金,唐初平定潮寇,开建漳州的陈元光,无一不是揭阳人。这些历史名人的忠诚、奉献的品格和精神,也为揭阳特色文化即揭阳精神的奠定铺下了厚实的基础。



揭阳是粤东文化发韧之区。汉代吴碭,是粤东第一名以孝廉功名入仕的人物,陈元光的三山神庙(即今三山国王神庙)题壁,是粤东现存最早的诗歌。《玉塔洪氏族谱》所载元末明初由莆田入揭阳的白塔洪氏族人搬演故事以娱人娱神成风,以及洪氏曾经流徙经过之处渔湖出土的《蔡伯喈》剧本,也证明了揭阳还是潮剧的发祥地。北门关帝庙木雕工夫茶具的出现远远早于工夫茶文献的出现,反映了由福建传入的工夫茶道,在粤东的传播路径,可能是由揭阳而后传于各县。商贾云集的榕城北门出现前后两座天后宫,南门出现全国唯一由外国商人所建的天后宫,反映了揭阳在粤东对外贸易领先的地位。榕城作为粤东外贸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文化中心,要比澄海樟林港早几百年,更是开埠只有150年的汕头所可比拟,而至明末犹还十分活跃。



诚然,揭阳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在清代以后才进入中兴阶段的。无论手工业、商业的发达,还是教育、文化的勃兴,都是距今二百来年的事。然而,一经兴起,如火如荼,举凡糖业的兴旺,夏布的出名,还是私塾的遍及城乡,文化名人的层出不穷。这些,都使揭阳一跃而成为广东声名赫赫的富庶之地、文化之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有史以来,自觉感恩奉献,践行慈善事业的人物,不绝如缕,前赴后继,蔚成乡风。特别在清代末造,大量的商人积极捐资支援内陆赈灾,数额之大、人数之多,在国内都属罕见。



揭阳悠久历史所形成的文化风格,是忠诚敬业、敢为人先,奋勇拼搏、重商崇文。它没有岭南文化主体风格那样的意象生猛,也不像江南水乡文化的柔靡温和,甚至于与毗邻的潮州、汕头的文化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像潮州的温和,汕头的狡黠,揭阳的不强烈。当然,在揭阳境内,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原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市之间的文化风格也有差异,但总体上看是基本一致的。这些,早在一两百年前,清人蓝鼎元的《潮州风俗考》就有着形象的概括与描述。像他在论述潮人崇儒重道时,就有这样的分析:“揭阳、普宁、程乡、惠来诸邑,皆知程朱之正传,不为异端所摇惑。斯则经正民兴,吾道昌明之一大元会也。”



揭阳文化,在揭阳建市以后,特别是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以来,由于决策者深谙“风俗因时变迁,亦随长上以转移(蓝鼎元语)”,于是不断加大力度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实行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育弘扬,使传统文明中融进了时代精神,文化形象得到升华,形成了具有共同理想的特色,并成为发展的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16字。

揭阳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从此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世人的视野,也奔腾于为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者们的血液中。




图片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揭阳读书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