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農曆六月初六日天贶節習俗

 願隨身 2018-01-07


農曆六月初六日,是天贶節、嘗新節、苗家的新禾節、佛教的翻經節。古時候,有關這一天的傳說,真的很多。因中國的面積遼闊,對同一個節日的起源,其說法也因地域的不同,民俗及傳說也有差別。天贶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
降天書
古時有六月初六日降天書的傳說,所以稱這天為天贶((kuàng,賜贈的意思)節。道教元始天尊于六月初六賜書于人間;九天玄女于六月初六日賜書與宋江,要他替天行道;宋真宗趙恒在某年的六月六日亦宣稱上天賜天書給他,並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天贶殿紀念,此外亦有 “天書封祀”的典故。
事實上,六月初六日正處于盛夏,多雨易黴,只要遇到晴天就要進行曝曬,此日有曬衣物、器具、書籍的風俗。六月初六這一天,人們不僅把衣物都搬到陽光下去曬,而且還把其他的東西如書也搬到陽光下去曬。
滿族人稱這一天為“曬蟲節”或“蟲王節”。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據《北京曆史紀年》一書記載,1645年農曆六月初六日,剛從關外來到北京的清政府,專門爲此節日發報政喻,“滿洲舊例六月不伐樹、不焚屍、不上墳,此俗漢民不必遵守。”實際上北京漢民也過六月六日,只不過與滿洲習俗不同。
天贶節原是漢族的節日,其名始于北宋真宗年間(998-1022),是日京師斷屠一天,皇帝率百官行香于上清宮。到明、清兩代,形成了在當日曬經書、衣物的民俗,已失去當年天贶之詞中“天賜”的含意,成爲含有“亮寶”、“鬥富”意味的日子。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錢人家把錦緞绫綢的衣服拿到大街上曬,名爲防蛀,實爲擺富。有知識的文人撩開衣服曬肚子,說是怕滿肚學問用不上白廢了。明代內府皇史宬在這一天也于該日曬列聖錄、禦制文集諸大函。
古時北京的六月六日,有著兩件最熱鬧的盛事,一為廣安門內的善果寺於此日曬所藏經書,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加在一起有數百卷,所藏經卷在華北地區居第一,屆時要舉辦晾經禮,共舉行七七四十九天。二是皇家在這一天要把象園中的象趕到護城河裏去洗澡,把大象經過的道路叫象來街。海槎在《都門雜泳》中曾這樣寫當年盛況“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钲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洗象盛舉在清光緒十年後停止。
六月天,易鬧蟲災。 蟲王節也流行于黑龍江、吉林等滿族聚居的地方。傳說蟲王名叫劉承忠,是元朝末年的指揮使,有“猛將”之稱,所以又稱劉猛將軍。他曾奉命督軍驅蝗,有保佑農 業之功。《畿輔通志》講“後因元亡,自沈于河,士人祠祀之。”還有的傳說蟲王原是一種叫鶖的水鳥,因驅蝗有功,被金朝世宗皇帝封爲“護國大將軍”,後被百 姓等封爲蟲王。六月六日鄉間農家殺豬宰鵝,祭祀蟲王,祈求不降蟲災,勿害莊稼。居住在遼甯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裏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北京喇叭溝門滿族人在這一天吃水撈飯,將米煮熟撈出放到涼涼的清水中,或喝綠豆粥。
河南民諺: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乾,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日有曬衣物、器具、書籍的風俗。六月初六有藏井水的風俗,明人沈榜《宛署雜 記》: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醬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壞。曝所有衣服,是日朝內亦曬銮駕。河南鄭州農家此日做麥曲,以備造酒、造醋和做醬油、麵醬之用。所以天贶節也稱“曬衣節”、“瞧夏節”、“神曲節”等。
苗族新禾節
 新禾節,亦名叫吃新節,為苗族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也是娛樂活動的開禁吉日,其熱鬧與隆重的程度並不亞于苗族的年節。按苗族傳統,每年六月初六開始慶祝新禾節並延續數天,而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動是捉魚。
  新禾節當天,苗族子民個個身著色彩豔麗的苗族服飾,吹蘆笙跳舞,喝自釀的重陽酒。開場蘆笙踩堂舞過後,在田邊,人們慢慢把水放乾,男女老少均挽起褲角下田去,將田裏的鯉魚捉回家。赤手空拳下田捉魚的感覺很是刺激,很多時,剛捉到一條卻又讓它從手裏溜走,也引來陣陣的尖叫聲,歡呼聲、尖叫聲此起彼落,田裏田外一片歡騰。苗族少女把捉來的鯉魚一條條用竹條夾住,在田邊生起火來,把鯉魚烤得香氣燻天。
晚上,青年男女們便集在一起,在月色下談笑、唱歌直至天亮。
嘗新節
農曆六月,早稻也將相繼成熟,在收割早稻前夕,農民多准備麥餅等供品,到田頭祭謝田公田婆,保佑糧食四季豐收。而在北方,類似習俗是用新麥蒸饅頭來上供。這個時節,正當天企漸熱而入伏,即將收割成熟早稻之際,家家皆品嘗新穀,如新穀未熟,也要抽幾根禾穗煮熟讓大家品嘗。可是現在多改為吃雞吃肉來取代品嘗新穀的習俗。
民諺有六月六,一塊肉。這是一種特殊的敬老良俗,祈求老人延年高壽。六月初六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糖、油制成的糕點,所以也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
這一天要行香祭天,慶祝麥子入倉和祈祝秋糧豐收。吃炒麥麵紅糖粥,喝大小 麥、豌豆湯,據說可祛熱濕,免眼疾、防傷暑。有的地方則是要吃焦薄餅。焦薄餅是河南烙馍的一種,烙的時候裏邊放些芝麻、鹽、五香粉,吃起來焦、酥、 脆、香,也可根據喜好有不同吃法。傳說古時候螞蟻幫助一個書生考試,後書生做官爲報答螞蟻而定六月初六大家都吃焦薄餅,吃焦薄餅時掉的渣也就送給螞蟻做口糧 了。這種薄餅發展到後來可烙可炸,炸的取名炸麻燕兒。
山東魯西南有一種習慣,66歲的老人必在該年六月六日過生日,做好吃的,有民諺:六月六,一塊肉。這是一種特殊的敬老良俗,祈求老人延年高壽。 江蘇東台縣六月初六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面、糖、油制成的糕屑,有說: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
浙江義烏赤岸鎮三角毛店、南深塘一帶的村民有吃六月麥餅的習慣。六月麥餅的原料是上好麥粉。村民們將餅做好後,爲防天氣炎熱麥餅變質,事先將餅炙烤。薄薄的六月麥餅有著鬆、軟、硬多種吃法。鬆的是用食用油將麥餅煎鬆來吃。軟的是用蒸氣將餅蒸熟,菜放到餅中間卷起來吃。硬的要將鍋燒熱,貼上餅,灑水蓋鍋焖幾分鍾, 待餅熟硬了就可拿出享用。
此外,六月初一日為俗稱的“過半年”、“小年下”。舊時商號店鋪該日犒賞職工,擺酒宴吃喝以酬其勞,並放假一日。俗語: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豫東和豫南的農村,視六月初一日如過小年,在這一天準備些新麥做的水餃、饅頭、棗山及瓜果之類供品,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並在斗上貼紅色福字,焚香燃炮祈求秋季豐收。盡管初六與初一有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此外,六月初一日為俗稱的“過半年”、“小年下”。舊時商號店鋪該日犒賞職工,擺酒宴吃喝以酬其勞,並放假一日。俗語: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豫東和豫南的農村,視六月初一日如過小年,在這一天準備些新麥做的水餃、饅頭、棗山及瓜果之類供品,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並在斗上貼紅色福字,焚香燃炮祈求秋季豐收。盡管初六與初一有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龍曬衣
傳說東海龍王每年這天要出水曬鱗,叫“龍曬衣”。人們也在這一天曬衣服,以求吉利。家家戶戶都把一個冬未見太陽的衣服、被子等 抱出來讓太陽曝曬,以清除毒氣,防止蟲蛀。
為何稱之為“龍曬衣”?傳說很久以前,太陽與龍王在一起商談,太陽要龍王在五月初五給它下場“劃船雨”,以便更好地顯 示出桡手們在劃船時奮勇拼搏的氣氛;龍王則要太陽在六月初六給它來個“龍曬衣”,讓龍衣更加增添光彩。雙方談妥之後,每年到了五月初五和六月初六,都各執 其事,沒有差錯。可是有一年,龍王忘記了給太陽下“劃船雨”,太陽也就沒有給龍王的“龍曬衣”。所以,至今我們這裏還流傳著“你不給我‘劃船雨’,我不給 你‘龍曬衣’”這麽一句氣象諺語。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乾才得以保存下來。因此寺院也在天贶節這一天翻檢曝曬相關的藏經。
此外,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顔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 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幹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 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黴,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黴爛。
接姑姑
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 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爲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衆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嶽父不講仁義,決心爲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 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嶽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爲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 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裏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 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于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爲民除害,爲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 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爲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 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爲"姑姑節"。後來傳說此日回 娘家,可以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所以民諺有:六月六,請姑姑。其實農曆六月農閑,正是回娘家的好時節。女兒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 有的地方出嫁的姑娘要帶上新麥麵做的饅頭、糖包、油食回家探望雙親。父母兄嫂要給出嫁未及一年的閨女送扇子、簾子和涼床、涼席等。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 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爲掃墓供品。在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小孩跟隨母親去姥姥家,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爲避邪求福的標記。
女兒出嫁後的第一個夏天,父母在這一天將她接回娘家居住,稱之爲“息夏”。
藏井水
六月初六有藏井水的風俗,明人沈榜《宛署雜記》: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醬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壞。農家此日做麥曲,以備造酒、造醋和做醬油、麵醬之用。所以天贶節也稱““瞧夏節”、“神曲節”等。
掃雲雨
盛夏也易發生雨災水患,故有在六月初六日祈求晴天的祭祀活動,閨中兒女剪掃晴娘(婦女形象的紙人,伸展兩臂,兩手各持一把掃帚或樹枝,作驅雲趕雨的姿勢)懸挂在門的左邊。
洗貓狗
六月初六這一天,人們多將貓、狗等牲畜投到池塘或河濱,以洗除它們身上的跳蚤、灰塵,俗話說:“六月六,貓狗要洗浴”。
牛休息
六月六爲牛魂節,此期間爲牛洗澡,讓牛休息,餵各種好飼料。
农历六月初六,在民间流传的习俗很广,因时当盛夏,吃、晒、洗等习俗都融合了伏季的特色。
六月六的传说很多,演变也多姿多彩。最初,传说六月六是大禹的生日,
 又逢新麦入仓,家家都要用新面蒸包子及各种小动物的面食品,还要在山上清爽阴凉处聚会,来纪治水有功的大禹。北宋真宗时,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即赐),谓此日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并于岱庙修天贶殿。宋代以后,各地六月六敬神朝香越来越具地方性。江苏敬荷花神,山东栖霞敬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真人、荣成敬藤将军等等。
明清以后,六月六更具有了生活色彩,逐渐形成了晒衣、晒书、沐浴猫狗等习俗。据传那天皇帝把龙袍摆出来晒,民间纷纷仿效之。明代刘侗、于奕正《帝系景物略·春场》载:“六月六晒鸾驾亦晒其衣物。”据说,这一天太阳最烈,家家户户将箱底的衣服拿到太阳下暴晒,以防腐烂、虫蛀、污垢,所以亦称“晒衣节”。老戏班子特重此节,迄今有些地方剧团还延续着晒戏装之俗,称之为“晾箱”。
士人多在此日晒书。《六月·晒书》称:“人家曝书箱图画于庭,云蠹鱼不生。”《世说新语》称,不少人喜欢在晒书日炫耀藏书丰富,标榜书香门第。
古语云:“六月六,狗馈浴。”意思是六月六这天,牵猫狗到河里去洗洗澡,就可以少挨虱子的噬咬,浑身舒服。清郭麟《浴猫犬词》云:“六月六,家家猫犬水浴,不知此语从何来,展转流传竟成俗。”
清末以后,妇女们也在这天洗头发,据说可保全年满头秀发不腻不垢。在栖霞乃至胶东,因为六月六是一年的中间,被称为小“中秋”,这一天要把早熟作物煮熟尝新,同时也给家畜一碗尝新,所以,六月六也称“尝新节”。
六月六处一年之半,栖霞还有继正月出门探亲之后出夏门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老少姑娘,都要回娘家尝新,娘家也盛情接待,不仅宴请闺女一家,还要特意为外孙送羊,古时送活羊,后来演变成用白面做成的小羊、小鸡、小兔等相送,寄寓外孙要像“羊羔跪乳”那样孝亲。
总之,盛夏的节日有盛夏的特色,晒晒洗洗,随处可见。那些没有夹衣过渡的清贫人家,也该脱下穿了半年多的棉衣了,所以农村流行着:“吃了六月六的包,把棉袄扔个高”的谚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