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在古代,始终流行着一种说法:人的仪态与品行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比如司马懿,他有着令人胆寒的“狼顾相”——传说当曹操从身后呼喊他时,司马懿整个脸都转向了后面,而身体却能继续保持前行,宛如正在觅食的狼。这是证明一个人狡诈阴险的凭据。当然,这些描述是很夸张的,或者说,干脆就是臆造,但它迎合了普通人对权臣的想象。连司马迁也不能免俗,他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舜是重瞳子(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和贵相,代表着吉利与富贵,而且往往是帝王的象征。 在我们的民间文化中,看相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通过看手相、看面相,可以“预测”人的命运与祸福吉凶。天桥闹市摆摊的常常号称什么“半仙”,一开口就是:“先生,我看你印堂发暗,最近必有霉运啊。”接下来自然就是如何破的问题了,最后肯定离不开钱。半仙果然只是半个仙,另一半还是俗。以上实属骗人,算不得数,也谈不上什么传统文化。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看相,还有一种,叫看神相,这个,才堪称神奇。 提到清代名臣曾国藩,有人说他有十三套学问,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就是现在在各大书店还时常能见到的《曾国藩家书》。但其实还有一本也传了下来——《冰鉴》,就是他看人看相的学问。后世人从中总结出各种类似秘籍一样的东西,什么八诀九法十六字,是否可靠不太好说,但你看他说的这些,却非常有道理。 “事业看精神。”这个是当然的啊,一个人精神不好,没做多少事就累了,整天都是亚健康状态,还能有什么事业呢?事业好的人多半身体也好,精力一定过人。所以现在提倡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据说已经有大学开始规定,体育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若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这个只要试着写篇议论文就知道了,表述清楚、议论透彻的,一定是思维清晰、条理分明的人。 著名大臣李鸿章曾带了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这其实是一种举荐。但不巧曾国藩外出不在,便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不久曾国藩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其考察三人。曾国藩却回答说不必了,面向门厅、左手边的那个人比较忠厚谨慎,可以负责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的那个人圆滑摇摆,不可信任,宜委以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右边那位可独当一面,当托以大任。李鸿章自然惊奇不已,忙问原因。曾国藩笑道,刚才回来,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人立刻低头不敢仰视,可见其拘谨小心;中间那人表面恭谨,待我过去后便左顾右盼,可见表里不一;右边那位始终挺拔直立,目视前方,微微示意,不卑不亢,当可为栋梁。这个栋梁之材就是后来的台湾巡抚,战功卓著的刘铭传。 这样看人,是科学,不是迷信。他的这种做法,放在现代叫微表情心理学。而孔子看人,却又更加高明。 一看动机,而不是结果。这和大多数人论事只论结果好坏相比,高下立判。说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大罪,要偿命的。他去求讼师,也就是今天的律师,问能否活命。讼师要一千两银子,包他活命。为了保命,一千两就一千两吧。银子到手,讼师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在“用刀杀人”的“用”字上轻轻加了一笔,变成“甩”字,“甩”刀杀人就属于过失杀人,不必被判死刑了。若从经济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很好啊。可是你能说该事件中的讼师是个好人吗?当然不能,因为他的动机不是救人,而是牟利。 二看手段。知道了动机还不够,还要看他做事的方法。不同性格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方法自然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比如若要保护一对误杀了可恨前夫的母女,可以怎样做?大概无外乎毁灭证据、伪造证据、编造不在场证明,或干脆逃之夭夭。我们能想到的大约也就这些了。你以为这就可以了?无论你怎样想,都想不到东野圭吾的程度。这里我们卖个关子,推荐大家阅读《嫌疑人X 的献身》。看过之后,你去评价石神这个人,就要从他的手段来看。 能观察至此,已然够了,但孔子却说,还要“察其所安”。“察”比“视”的程度又深了一层,要洞察,要审视。知道了他因何去做这件事,也知道了他如何去做的,还要观察他做此事时的心情如何,安还是不安。就比如捐款,一个人捐款是为了帮助别人,动机很好,捐给合法的机构这种方式也没什么问题,但他的心情如何呢?如果是很平静祥和,很高兴,比被他帮助的人还要快乐,那这个人自然是很好的;可如果他表面笑容可掬,心中却难受得要命,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许多人做了坏事还很安心,因为他们觉得现在社会上大家都这样,甚至还感觉做坏事显得自己有本事。考试抄袭得到满分,他们觉得那是自己有办法,会变通;辜负别人的情感,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魅力,说明自己有手腕。这种心态可以展现出很多内在的东西,据此来判断一个人,就更准了。 从这三个角度去考察一个人,“人焉廋哉”,的确,不可能看不透啊,还能隐藏什么呢?孔子自己就把他的弟子和同时代的人都看得很透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不愧为智者也。 本文节选自赵震最新力作《解“语”:语文老师教给青少年的课》,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