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婴之间的爱恨交织——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产后抑郁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1-08



随着新闻的开放和社会福利工作的进步,人们逐渐知道一件残酷的事情,所有婴幼儿和孩童们的梦魇是:父亲酒后的拳脚相向、母亲精神崩溃后的歇斯底里。


婴幼儿的生命终结者

往往是产后忧郁症恶化之后失控的母亲


人们如果细心观察那扼杀婴儿生命的母亲,会发现那呆板迷惘的眼神当中,竟浮现出一张脆弱无助的孩童脸庞,别忘了,每一个为人母者,都曾经是一个脆弱无助的婴儿。「成为母亲」的经验本身是一种见证,亦即:母职的胜任并非天生赋予的能力,而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当女性遗憾地未能顺利地度过自身婴儿期的被迫害妄想焦虑状态,进入忧郁心智状态;或者忧郁心智状态在育儿的强大压力之下又退化回被迫害妄想心智状态之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初生儿的脆弱无助和赤裸裸的欲望、需求都可能让母亲无法承受,以致于整个养育的情境失控。


1

原始的母性灌注


温尼科特相信多数母亲对她出生儿表达了原始的母性灌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他认为母亲子宫内的环境象征着母亲对出生儿的包容,这是婴儿原始自恋和人际关系的基础(Raphael- Leff, 1986)。

同时,温尼卡在他多年的心理分析师暨小儿科医生临床实务经验中观察到母亲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情感甚至是恨意。温尼科特提到母亲恨婴儿的十八种理由:

(1)婴儿不是母亲概念里的东西;

(2)婴儿不是玩家家酒游戏;

(3)婴儿不是变出来的;

(4)怀孕及生孩子对母亲来说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5)婴儿打扰了母亲的私人生活;

(6)只因为婆婆想要一个孩子,所以母亲好像是为了婆婆生孩子;

(7)婴儿吸奶时会弄痛母亲的乳头;

(7)婴儿太霸道,恐吓着母亲一定要照顾他,使母亲成为不支薪的仆人或奴隶;

(8)母亲必须无条件的爱她的婴儿,直到孩子不需要她;

(9)婴儿企图伤害母亲,有时还会咬母亲;

(10)婴儿不知道母亲是谁,只对母亲有一种幻灭的感觉;

(11)婴儿激情的爱会骗人,当他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便把母亲抛开,就像丢橘子皮一样;

(12)婴儿必须被完整的保护,母亲必须使婴儿在任何情况下幸免于难;

(13)生活中一切必须依照婴儿的速度来进行,母亲不能太焦虑,否则会伤害到婴儿;

(14)母亲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为谁牺牲?尤其没有被允许恨她自己的小孩;

(15)婴儿拒绝吃母亲给的食物,使母亲开始怀疑她自己,但它却吃了姑姑给它的食物;

(16)经过一个难捱的早晨之后,母亲带婴儿出门,他却对着陌生人微笑;

(17)如果母亲做错了一件事,婴儿可能会让她难过一辈子;

(18)婴儿使母亲兴奋,又激发母亲的性欲,但母亲却不能够吃掉它,或和它发生性关系(Winnocott, 1949)。


温尼科特认为作母亲的人需要了解自身对婴儿的矛盾情感,使自己有能力容忍对婴儿的恨意,而不做出任何伤害婴儿的事情。

2

原始的母性迫害


然而,温尼卡忽略了母亲对婴儿的恨意中的主动创造角色(Parker, 1994)。Raphael-Leff(2001)承接温尼卡的论点,针对母亲对自己的婴儿的爱恨矛盾情感,做更深入的论述,并辅以丰富的临床访谈佐证。

他认为婴儿不仅代表着新生命,还代表着母亲自我和内在世界的一部份;和一个依赖的、从她的身体里生出的婴儿之间的亲密接触,而且她需要为婴儿负起责任;这种经验对一个女人的情绪相当冲击。除了温尼卡(1956)先前多数母亲对她出生的儿表达出「原始的母爱灌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之外,Raphael- Leff(1986)提到许多母亲经验到的是「原始的母性迫害(primary maternal persecution)」。

Raphael-Leff( 2001)说:「婴儿并不是由概念中长出来的。」她认为孕期妇女心智世界中对婴儿的概念并不是崭新的,而是打从她自己婴儿期早已形成于其心理真实中;几代间对所有婴儿创造出的故事中,她正是其中之一。对于一个未出生婴儿的想象,代表了一个女人对婴儿各层面的灌注:她的精神、焦虑、梦想和渴望;以及她在妊娠期间对腹中胎儿和古老的孕妇形象的正向和负向认同。

有关婴儿的幻想随着胎儿逐渐成长,影响到婴儿和母亲的相遇;并逐渐成为真实的孩子被关注的独特特征。

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孩子视为独立个体的程度,反映了母亲经历情感转移,统整好与坏的自我表征和重要他人表征的能力;也反映了她能否接纳育儿过程中经验到的对婴儿复杂的的爱恨交织情感。

温尼科特认为母亲子宫内的环境象征着母亲对出生儿的包容,这是婴儿原始自恋和人际关系的基础。Raphael- Leff(1993,1995,1996)则认为孕期母亲对腹中想象中的婴儿所进行的心智建构,形成正向和负向不同的两人系统。有的孕妇感觉到透过和胎儿分享资源,她和胎儿之间丰富了彼此;也有孕妇感觉到因莫名的恨意所产生的焦虑和威胁感,或是感觉到她和胎儿之间相互毁灭的危机感,包括母亲和胎儿之间的相互剥夺、污染和控制等。对一个感觉到被迫害的孕妇而言,她和孩子之间的紧密相连不意味着幸福的共生融合或是复杂的爱恨交织;她感觉到的是胎儿残暴地寄生在她体内,或是不可避免的互相伤害。

Raphael-Leff( 2001)从研究中发现此种原始的母亲迫害影响到整个妊娠过程,

有的妈妈感觉到自己被困在一个不可分开的两人关系中,胎儿恶意地占据的身体,置她于险境。例如:「胎儿把所有不好的东西排到我身上,这是我呕吐的原因。」

或者妈妈觉得自己的脆弱造成流产,和胎儿之间的共生危害到胎儿的生存,例如:「当我生气时,我感觉到胎儿想从我身上挣脱出来。」

有的孕妇同时有上述两种感觉:「我流产的时后,想到是我把胎儿闷死的,胎儿占据我身上的资源,让我感到害怕;就像我和母亲之间的互动:从来只有一个人成功,而且是以对方的牺牲做为成功的代价。」

有的孕妇甚至感觉到自己内在的母亲在身体里面迫害着她:「我不想要母亲出现在我的怀孕中。」「我的母亲没有任何界限地侵犯我,她是如此的可怕,我不想要被她污染,这使我想设法把她从我的身体里面排除出来。」


对许多母亲而言,心理上的分娩并不顺利,怀孕的终止粉碎了母婴之间的融合系统,生产的过程就像失去自我的某个重要部分一般痛苦,以致于感觉到无法被修复。


1母亲的自我被困住

刚分娩之后的日子里,母亲可能潜意识中觉得自我的某个部分被困在婴儿里面,以至于随着婴儿的出生,觉得自我的连续感被毁灭掉。产后的适应因母亲的防卫结构而有所不同,怀孕过程中,孕妇感觉到茁壮、充实感;感觉到自我看起来比平日的自我的总和更大;这一切却随着分娩而失落。社会的注意力如今全聚集在新生儿身上,使得情况更加恶化(Raphael-Leff, 2001)。

Raphael-Leff( 2001)也观察到:

自恋的母亲把婴儿视为自身的附属物,抑制了对婴儿自发性的认知,藉机会展示或夸耀他;母亲在潜意识的愿望、人格中被分裂掉的自我理想、以及古老人物性格中的荣耀部分,灌注在婴儿身上,也许母亲不自知,然而,缺少这些部分让母亲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不完整。

边缘人格倾向的母亲而言,生产让母亲变得匮乏,母亲感觉到自我身上的重要部分进入婴儿里面,产后母亲感到空虚、去人格化(de-personalized),无法维持坚实的自我感;甚至想象到自己消失掉了,由于母亲的成人认同如此难以获得,以致于容易被任性的婴儿所威胁。

有些女人感觉到自我变得破碎、迷失,甚至感觉某部分的自我和身体是分开的、不属于她的、甚至在镜子前消失掉了。

在严重的分娩压力中,假性的妄想、身体的幻觉、失去真实感等,并非不寻常,分娩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对产妇所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冲击,伴随着怀孕前的自我认同、熟悉的生活方式的失去;加上产后的睡眠剥夺、住院的疏离环境、以及她所承担的育儿大事,都使得产后的母亲的自我感变得模糊。有些产妇即使回到家中,由于自我感的消失、奇怪的感觉和焦虑等,使得她对身边的人、事、物、甚至是婴儿仍感觉到困惑、不真实、威胁感和怪异的感觉


2母亲的自我被隐藏

第二种产后的被迫害经验并非母亲的自我被困住,而是被隐藏起来,婴儿象征着母亲内在婴儿期自我中被否认和拒绝的部分;或是母亲自己的内在世界中无法忍受的层面。透过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母亲把内在自我中无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到婴儿身上,藉此控制住这部分的自我。

然而,婴儿日常生活的表现象是揭发了母亲隐藏的脆弱般地,羞辱了她的面子;虽然这是母亲羞耻感的来源,却允许了母亲自我中被潜抑的部分透过婴儿做为替身表达出来。除非孩子配合母亲,行为得宜,否则,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尖叫都透露了她母职上的缺陷。由于母亲把自身无法接受的部分自我投射到婴儿身上,好像婴儿就在她里面,知道她所有的缺陷般,婴儿的一举一动好像都在在摧毁、谴责着母亲。Raphael-Leff把它称之为「恶意的自我结构(maligned self structure)」,婴儿正常的需求,在母亲看来是没有道理的或是侵害性的,有可能是母亲自身曾有过被潜抑的受虐创伤经验未被修通。对婴儿的焦虑或恐惧,随着婴儿每次的哭泣、神情,可能都被母亲解读成婴儿对来自于她的伤害的表现。在被迫害妄想关系中,婴儿似乎对母亲的错误滔滔不绝、和母亲竞争资源、抱怨母亲的供应不足、批评母亲慈爱的能力;甚或在自我预言实现中,引发母亲对婴儿残酷的报复(Raphael-Leff, 2001)。

统计指出:女性所谋杀的对象之中有45%是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其中的45%被谋杀的儿童在母亲刚生下他们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已被谋杀死亡(Green & Manohor,1990),社会压力、人格问题、智力等都是影响因素。

Jane(1999)认为我们的文化低估了女性在过渡成母亲的正常过程当中的凶暴本质,女性心智重组运作之际,会将内在世界的暴怒、虐待和沮丧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为母亲所不想要包容的任何不舒服感受的包容者,更甚于母亲将孩子的感受涵容于其内在心智世界中。婴儿的外在压力被母亲视为源自婴儿内在对她的迫害,当其他生活压力伴随发生时,母亲将婴儿视为迫害性的客体,必须杀死婴儿以终结被迫害的状态。母亲在谋杀婴儿的那一刻往往处于一种如机器人般麻木状态。

Jane(1999)描述谋杀婴儿的母亲Amy觉得婴儿死了,就好像她失去了一只腿般,她说:「我变成跛脚了。」Amy用身体的,而非心理的方式描述她的失落;来自他人的质疑和责难让Amy感到困惑,而非愤怒。Amy的社交总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人们会觉得她是一个温暖、风趣和完美的母亲。原来,成为一位完美的母亲对Amy而言非常重要,但完美却同样停留在肤浅的层次,无法让保持婴儿随时保持干净,让Amy无比挫败和羞辱,她觉得自己整个人被摧毁了。婴儿的死亡犹如Amy内在不完美的部份的死亡,她相信所有坏的东西永远消失了。




对母婴之间爱恨交织现象的分析

从求生存的角度来看,克莱因所提到的婴儿攻击的本能其实正是他的求生本能,它说明了婴儿天生具有的自我防卫能力。婴儿的攻击本能来自于对未知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姿态,只有真实体验到被爱和被包容,能够说服婴儿放松其防卫,以爱和包容和态度来回应自身和这个世界。

婴儿需要适时地发展出信任和不信任的能力,对值得信任的人和环境展现信任的能力,对于威胁性的人和环境也有质疑的能力,才能成功的存活下去。婴儿的潜质和其早年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他未来的人性观和世界观,而其发展出的观点没有好坏、对错可言,端从适应的观点来看


婴儿的天生焦虑:没有一个健全强壮的子宫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让自己存活下来,害怕被脆弱的子宫所逐出;也害怕被自己的母亲所谋杀:堕胎的恐惧。在胎儿的世界中,有能力保护她的人叫做「母亲」,有能力谋杀她的人也叫做「母亲」。

其实,不仅胎儿在子宫中会有一种真实的偏执妄想焦虑和攻击冲动,母亲也经历同样的过程。随着医学的进步,分娩过程的消毒卫生或是剖腹产技术的发展,使得难产的机率降低,母亲和婴儿在分娩过程中死亡的真实威胁大幅降低。可是这只是二十世纪后期以降的事情而已。百千年来的人类历史并非如此,母性的祖先们累积了相当真实而强大的焦虑:她们无法控制生育,更无法控制因为生育所导致的死亡:包括自身的死亡和婴儿的死亡,以及各种形式的婴儿出生伤害。生物学和医学上的限制,使得母亲和胎儿之间必须共同承受死亡阴影的笼罩,在成功的存活下来之前,包括克莱因提到婴儿的出生创伤、死亡的威胁和焦虑无可避免地会在婴儿和母亲之间相互投射。

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确有足够的理由对对方发动恨意和攻击,并且为此感到罪恶和忧郁。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上述既亲密又伤害的感觉,依克莱因的角度来看:有赖于母亲和婴儿之间相互包容和原谅的能力。当母亲能够修饰内心原始的偏执妄想焦虑,思考事情的真相:即真实的死亡威胁来自于客观的生物学和医学限制,而非来自胎儿的恨意和攻击时,这种了解和包容的氛围应可传递给子宫内的胎儿,让胎儿感受到对母亲的忌羡和攻击是可以被温柔地包容,而不会对母亲造成伤害。这样的母婴配对,才有可能共同克服即将面对的分娩创伤。


Raphael-Leff( 2001)认为和婴儿之间的身体亲密接触,激发照顾者原始的强烈感觉。在分娩过程及分娩后的日子里,母亲需要处理母奶、血液、粪便、尿液、呕吐物和黏液等,以及出生儿的情绪轰炸,母亲感觉到自己的敏感和退化。透过前意识的感官记忆,都让母亲把自己带回婴儿期的感官世界中,唤醒母亲的早期记忆;婴儿激发了母亲早期经验中的感觉、无助、需求和挫折感等。母亲内在被激起的古老的感官泥沼、奇怪的渴望、和前语言期的伤害以及不可思议的热情等,让她感到苦乐参半。有时情绪冲击过度强烈,母亲自身由于潜意识未修通的创伤经验或痛苦,使得她在照顾自己的婴儿时,被育儿的压力所淹没;使得她变得过度忧虑、试图治愈自己的伤害,或是透过远离婴儿来减少对婴儿的污染


我同意Raphael-Leff上述临床观察结果,我也支持对潜意识力量的尊重,母亲圣洁的光辉是童话般的呓语,阻挡了母亲述说其艰辛与挣扎,只因为人们并没有准备好承受这样的事实。在目前以小家庭为主的都市化工商业社会生活结构中,通常母亲们的社会支持更薄弱,承担生计的负担也越沈重,很多人不愿意生育子女,少子的家庭和社会诉说着怎样的难题,并非本篇文章所能详细探讨。需要慎思的是:当生育已经可以被成功控制时,妇女们也不断反问自己真的准备好要成为母亲了吗?真的准备好要承受另一个全新的生命了吗?

这个问题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透过这种形式的女性成长经验的探索,如成长团体、工作坊、读书会或个别谘商、婚姻谘商等,相信是帮助妇女厘清这个棘手问题的有效作为。即使已经有堕胎或生育经验的女性,透过对自身经验的探索,仍不失其积极性与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