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阳弘农《杨氏族谱》 一段历时36年的寻根之旅

 释道自然 2018-01-08

时间: 2015-05-27   来源: 新消息报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迁徙衍播、世系图谱、人口婚姻、家规家训、风俗礼仪、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书籍,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史资料,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8日,彭阳县史志办从社会征集的11部“家谱”中选出9部优秀家谱进行表彰,其中就包括杨忠主编的彭阳县杨坪(弘农)《杨氏族谱》。5月22日,记者专赴彭阳采访家谱撰写人,了解家谱中隐藏的故事。

  修家谱用了36年

  “修家谱是一件既耗时又费力的事,庞大的宗族,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家谱编撰完善。”弘农《杨氏族谱》主编杨忠说,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收集家谱资料,2009年开始写书,直到2014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6年。从明代到现在,仅家谱中记载族人就有8600多人,搜集资料字数无法统计,正式出版的书籍字数达115万字。 

  据杨忠介绍,为了解彭阳杨家来历,族人的分布和祖辈功过,他早就有修家谱的想法。在杨忠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因修家谱工程量非常大,且信息庞杂,需要主持编辑家谱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为此,杨忠牵头组织家族中80多名具有一定学识,且热衷于修家谱的族人,将彭阳县杨家宗族居住地划分多个区域,每人负责一个区域,走村串户调研,寻脉络、访亲友,倾尽全力收集家谱资料。 

  由于族人居住分散,有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给收集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详细记录每个族人,以及族内优秀人物事迹,力求对每个族人了解详尽,杨忠等人不放过每个有用的信息,有时因一个人名需要多次考证确认。在有关杨氏“震”字辈考证过程,杨忠介发现“震”字辈人中同音不同字的很多,书写有“真”“正”“镇”等,导致后代辈分关系混乱。为了理清族人排名和辈分根源,杨忠查寻明清以来有关族人买卖土地的家契、地契,查访寺庙中有关捐赠石碑记载。杨忠先后在平凉崆峒山一块石碑,以及杨湾村铸造于1915年的铁磬上,发现“震”字辈最早为兄弟4人,但因名字书写不同,导致后代人起名混乱。 

  在修家谱期间,杨忠也遇到不理解他们行为的族人。杨忠介绍,其得知有一支族人从彭阳县前往相邻的环县后,他前往环县考证,在找到这支族人后,被误认为是骗子,不但不予配合,甚至还恶语相向。无奈,杨忠仅在家谱中就这支族人做了简单记录。《杨氏族谱》出版后,这支族人后悔莫及,找到杨忠道歉,并诚恳再次编写时将其族编入家谱。 

  多年来,杨忠从收集家族资料到编写家谱,让其感受最深的就是,家谱理顺了族内辈分关系,让族人和睦相处,避免了今后同族内婚配、辈分混乱现象。在为家谱收集资料过程中,杨忠曾遇到一对“特殊”的夫妻。这对夫妻均姓杨,经调查后发现夫妻二人不但均为杨氏家族八代内血缘族人,且辈分相差一辈。 

  随后,杨忠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同族近亲结婚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族人仅依靠老一辈人口头对辈分传承,在传承中存在误解以及偏差,还有部分族人对自己的宗族没有概念,从而导致辈分混乱,乱点鸳鸯谱。杨忠认为:古代“五代”内不容许通婚,现在是3代内有血缘关系不能通婚,修家谱能够避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这对一个种族乃至国家倡导的优生优育都有好处。

  9张宣纸记录“族根”

  “修家谱要趁早。”杨忠在编辑出版弘农《杨氏族谱》后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历史演变,人口迁移,老人病逝,之前流传于口头的族人信息,不断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杨忠修家谱伊始,计划家谱最早族人记录至清朝。让杨忠没有想到的是,在其收集资料过程,遇见一位80多岁的杨家老人。这位杨家老人,手中保存清朝时杨家家谱,家谱用9张宣纸记录,上面记有族人的名字,以及所居住地。原来,这位老人所持有的家谱,已流传几代人,到了杨家老人手中,由于大多字属于繁体字,加上老人的子孙缺乏文化知识,决定在老人离世时烧掉那几张纸。 

  杨忠通过老人手中这份家谱,发现明朝有关杨氏家人活动轨迹,以及杨家在甘肃从军的记载,通过这份家谱,不但让杨忠等编写者了解杨家迁移到彭阳历史,更让编写家谱年代从清朝向明朝延伸,找出自己的“族根”。2014年,在《杨氏族谱》出版不久,这位杨家老人去世。杨忠表示,在编写家谱期间,也有参与家谱的编写者不断去世。如果没有及时向这位老人收集材料,也许《杨氏族谱》最多只能记载至清朝。 

  “通过姓氏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从姓氏文化里,人们感受到古往今来祖先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领域的成就,又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存状况、立身、处世、价值观念等状况。”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介绍,姓氏作为中华民族血脉与历史的传承标志,许多漂泊在外的炎黄子孙都有一个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渴望,并希望得知族人的变迁。在《杨氏族谱》记载中,有的族人在200年间历经12代人,发展到现在人口只有12人;有的家族发展超过千人。(记者 剡文鑫 文/图)

  相关链接:家谱揭开尘封历史

  意外得知彭阳最早“贡生”

  今年4月,祁悦章在收集《彭阳县移民志》资料时,从陈强主编的《陈氏荣先后裔宗谱》中,发现清光绪帝钦赐“诰封”的照片和文字记载。同时,祁悦章先后在《陈氏荣先后裔宗谱》和《韩氏支谱》等族谱中,发现彭阳县最早的“贡生”。贡生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这3名贡生,分别为虎姓、陈姓和韩姓。其中,清朝贡生韩兴邦,于1872年出生于彭阳县城阳乡韩寨村大庄组,死于1943年3月,是清朝光绪年间贡生,曾担任甘肃省某县知县职务,因博学多才、擅长医术、为人正派,深受乡邻好评。 

  清朝200多年间,固原隶州文职官员共87人,其中陈家“贡生”名列其中。“史与志涉及面广,对有些事和人物并不能面面俱到,做到详细记录,而家谱却可以做到。”祁悦章介绍,彭阳发现最早的“贡生”说明在十八世纪初,固原东山人对文化的重视。家谱以血缘世系为脉络,从始祖到近祖,再到当代世系,记录经过几代人乃至上百代连续不断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大,是正史与志不能及。

  发现被遗漏的革命烈士

  修家谱为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论证考证史料,为编撰史书提供了科学体系。在彭阳县《中共党史》《县志》以及《军事志》中,关于革命烈士记载均有遗漏。彭阳县在表彰优秀家谱期间,在赵连仪主编的南街《赵氏族谱》中,发现有关革命烈士赵连银的记载,但当地各类史志并没有记载。赵连银生于1940年1月,牺牲于1960年11月。1958年,赵连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甘南藏族自治州剿匪、平叛等。1960年11月,赵连银在执行任务时坠马殉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追认为革命烈士。 

  史志工作人员还在杨忠主编的弘农《杨氏族谱》中,第一次发现有关抗美援朝三等功战士的记载。杨广岳在抗美援朝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为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提供后勤保障,其中最著名的是承担了上甘岭战役的后勤保障任务,并冒死完成火线运输任务。1953年6月17日,杨广岳被授予抗美援朝三等功。 

  祁悦章介绍,彭阳籍抗美援朝战士共有145人,在彭阳县志,以及有关部门志中,仅记录了这些战士的名字以及出生地,对于他们的参战事迹没有详细的记录。杨广岳荣获抗美援朝三等功,填补了这方面的历史空白。祁悦章表示,家谱中这些对英雄人物在正史中没有记载,通过家谱详细记载这些人物及其当时的参战经过,对研究正史和军史,具有重大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