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国家宝藏』琐评|乃武乃文定乾坤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1-08




琐评 五

辽 宁 省 博 物 馆


 

央视“国家宝藏”综艺节目进入第五期,辽宁省博物馆登场。

 

这一期的辽博,是轻装登场。前几期大都有大宝重宝展示,十分眩目。这次变换了风格,也可以让人喘口气儿,好在国宝并不以大小轻重论高低。

 

文修武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治国的道理如此。辽宁博物馆展示的三宝,似乎可以给我们以这样的提示,如标题所言:乃武乃文定乾坤。


01

轻 巧

-辽博三宝悄然登场-


辽博选出的三宝,论体量属轻量级,这个轻量级之轻在九馆中可排名第一。

 

体量虽然是轻巧,虽然乍一见不那么吸睛,可这些文物论等级却是重量级的。等到将背后的故事一一展示出来,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它们的厉害。有文有武,文定心神,武动世界,真的厉害。

 

辽博轻盈的国宝真正是定了乾坤,因为它搅局过世界舞台,真的不可看轻了。


02

小发明

-西为东用革新的典范-



许多人骑过牛与马,除了奔跑的速度差别,可能没有太注意再有什么不同。正规的马骑,那是有鞍有镫,骑牛一般不用这个。

 

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镫实物,多为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遗存。这次辽博推荐的双镫,是“铜鎏金木芯马镫”,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马镫,它随葬在年代为公元415年的名为冯素弗的墓葬中,出土地是在辽宁北票。

 

这一对马镫内里为木芯骨,用坚实的桑木条揉成,外包一层鎏金铜片,制作精致,恐非一般骑手所用。

 

考古证明最早的马镫约出现在公元3世纪,开始是三角形单镫,悬在马腹左侧,只是供上下马用。三角单镫使用一个多世纪后,在公元4世纪时制成双镫,而5世纪初的冯素弗马镫的出土,正是这个发明的见证。还有年代稍早的马镫也在北票有出土,制作方式也是木芯包铜片,与冯素弗马镫同式。

 

在这一期节目中,反复强调公元5世纪才发明双马镫,其实冯素弗的双马镫一定不是最早的,双马镫应当是4世纪的发明。


一个小马镫,又有何稀罕,还当作大宝拿出来选秀?这马镫还真不能小看了它,那可是一个影响了世界的重大的发明。

 

虽然养马与骑马,都是从域外传来,但马镫这小物件却是古中国所发明。这个小发明,是古代西为东用革新的典范,我们现代叫做洋为中用。不止是拿来就用,还有改进,有创造,有超越。


03

马 镫

-骑手们的定心丸-


“昭陵八骏之配马镫的“飒露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藏


马镫对骑手们而言,那是非常重要的物件,在战场上它与性命攸关。古时早先骑马并无马镫,无镫上马,奔驰和作战不便,骑坐不稳,用兵器无力。

 

双马镫发明以后,骑乘从此人马配合如一,马镫从此成为骑手们的定心丸,骑兵的战力明显提升。当然,马镫助力的是敌我双方,这样的发明是很难一方垄断的。

 

后来马镫西传,传至中亚至欧洲,不仅对中世纪欧洲骑士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前行的趋势。


节目借主持人之口说,有了双马镫,马匹才成为军事装备,这个说法就保守了,东周时代战马战车已经不是战场上的稀罕物,还有我们熟知的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段历史也不能不说了呀?


据说辽博的当家人对选择马镫出台,一度表现比较犹豫,貌不惊人,这么平凡,如何能压住台面?


04

花木兰

-虚构马镫故事有精彩之处-


花木兰妇孺皆知,考证她在世的年代为公元412~502年,她刚好是出生在双马镫已经问世的年代。那会儿花木兰代父从军,居然是当骑兵。《木兰辞》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要自己买马配鞍去当兵,这也是让人好奇的事。只是啥马具都制办妥了,却没有提到买马镫。也许它是与鞍鞯配套出售的吧。


但在节目中,却虚构了一个花木兰与马镫的故事,觉得也恰到好处。马镫很重要,对花木兰而言尤其重要。


05

中国靴

-不留神刮起世界风-



欧洲油画里脚蹬马镫的骑士


马镫出现以后,骑兵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骑手在马上动静自如,可以很容易将马的冲力转化到兵器上。

 

公元4~5世纪,中国北方南方、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开始使用马镫。

 

5世纪以后金属马镫传遍欧亚大陆。欧洲马镫最早发现于6世纪的匈牙利,6~7世纪欧亚大陆从东向西迁徙的游牧人将马镫带到了西方。

 

马镫进入欧洲,促成重甲骑兵的出现,造成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马镫在发明300多年后传到西方,在那里被称为“中国鞋”(我倾向于译为中国鞋)。英国科技史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且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马镫大大提高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使整个世界战争史大为改观。

 

还有我们熟知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也说:“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欧洲封建制度,成是一款中国马镫,败是一桶中国火药,这地球上演出的历史剧,原来如此关联着东方与西方。


06

书 圣

-书集王氏一门-



我们知道《兰亭序》和它的故事,知道书圣王羲之。这次辽博晒出国宝,与书圣有关,与他的家族有关。说是有关,是因为这“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并非原作,而是唐代摹本。虽然是摹书,后人都相信与原作不会有什么区别。


王羲之工书善画,夫人郗氏和七个儿子也都善书法,是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小儿子王献之,承继父书,独创天地,与父并称“二王”。王羲之父辈王导、王旷、王异也都是书手,这个家族真是了不得也。

 

唐武则天亲政之时,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先祖二王父子及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当时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写复制了一遍。传承至今,法书真迹无传,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法书摹本十通。

 

据研究,这个复制本不但没有误摹之笔,甚至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书家对这个摹本是信赖的。

 

曾经有人推测,包括《兰亭序》在内的王氏一门的法书原作,可能早已被唐皇们带进了他们的陵墓,它们是否还存在,现在也不得而知。不过这次的节目讲了一个故事,大大地表扬了一回武则天,让她将原作还给了王家,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挺好。


07

摹 本

-古代书法怎样复制-


《礼记·祭法》说,“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唐太宗文治武功,想起他的万马千军,马镫自然是少不得的装备。太宗大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太宗即位后在京设弘文馆,各方征集图书与书画,他从辩才和尚那里得到《兰亭集序》真迹后,令人临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唐太宗对《兰亭集序》多次题跋,死后将其随葬。

 

古代法书,书家们也会争相临摹习书,要不走形不走神,复制有一些技巧。

 

古代摹书主要有两法。第一法是先勾后填,第二法是直接影写。这样的摹本,是把纸或绢覆在真迹上,以光透照,双钩填墨制成副本,又称“影书”或“影覆”,就是影写而非我们熟知的影印。

 

唐代弘文馆设有专门摹拓书法的挧书人、拓书人和书手,有名有姓的就有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汤普彻等书家,据称故宫博物院藏神龙本《兰亭序》,即是出自冯承素之手。享有盛名的书家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也曾充任过拓书手。

 

说到冯承素,是不是会想起冯素弗呢,就是上面提到的带马镫随葬的那一位,这相似的名字可以帮助我们将两件国宝记得更牢实一些。


08

法 书

-两次火里逃劫-


许多的宝物,都带有经历劫难的印记,摹本“王羲之一门书翰卷”也不例外。

 

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可见火燎痕。一次是明代在无锡,一次是在清宫乾清宫。1922年溥仪出宫携往长春,1948年郑洞国率部在长春起义时交予解放军部队,1954年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愿法书从此安泰无扰。


09

洛神赋图

-“三绝”杰作-




说了唐人摹书,再说宋人摹画。辽博这次选定的第三宝,便是宋人所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顾恺之多才多艺,善画,亦善文辞,为人诙谐,行事痴滞,有“三绝”之称,所谓才绝、画绝、痴绝。所绘《洛神赋图》真迹失传,传世有五个摹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南宋摹本。

 

顾恺之为偶尔读到曹植的《洛神赋》而感动,将赋文绘成《洛神赋图》卷,完整和谐的表达了原作人神之间的爱情故事,画面奇幻瑰丽,情节细腻感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这位“三绝”画家的杰作。


10

洛神赋

-一段人神杂糅的情事-


提到洛神,自然是一段神话。《洛神赋》是三国曹魏曹植所作辞赋名篇,正是写的洛神,写他对洛神的绵绵爱意。曹植在赋中虚构说,他在洛水边与洛神邂逅,彼此间生出思慕爱恋。

 

这洛神本是宓妃,传说为伏羲氏之女,因迷恋一方美景而来到洛河。古籍上记萧旷与洛神女艳遇,洛神女说她是甄后。曹植为此写出《感甄赋》,到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改成《洛神赋》。

 

据唐代李善《昭明文选注》所说,曹植最初想娶甄妃,却让曹丕抢了先。在甄妃死后不久,甄后之子曹睿为叔叔曹植设宴,居然将甄妃用过的金缕玉带枕送给叔叔。曹植睹物思人,归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幽会,写成《感甄赋》。

 

后人有考证说,曹丕娶甄后时曹植只有十二岁,不可能“欲求为妻”。十二岁情窦初开,也未必不可能,故事发生在曹植身上,也可半信半疑。

 

又有人说《感甄赋》之甄实为“鄄”。曹植曾被黜为鄄城王(今山东境),后中途经洛水,仿《神女赋》体作《感鄄赋》,赋与甄后无关。

 

洛神,甄后,曹植写的究竟是谁呢,他心里又是爱着谁呢?


在节目中有位馆长慨叹曹植与洛神之爱也没能修成正果,这样表述,又不知该如何理解了,人神之恋,也会修成正果的么?


11

选 秀

-唐代香囊胜出有望-


上一期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宝,都有很生动的故事,而以贵妃与香囊的故事最为动情,三选一,香囊胜出有望。

 

虽然有质疑说,杨贵妃随葬的香囊未必是这种银球。虽然也有人说,其实汉代就造出了这样的便携小香炉。但是,我们还是寄望于何家村的唐代香囊。

 


2018年1月8日

完稿于四川凉山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